教学再认识,反思促成长

沅江市南洞庭实验学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教师成长的催化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年级教师家常课“教学反思”集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吾日三省吾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省”而后明白有所得所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有所得,心生欣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有所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必当明日努力弥补所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日“三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每日有所裨益,有所提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span></p> 2201 郭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有趣的《七巧板》</b></p> <p class="ql-block">一、课题的引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年级上册时学习了认识立体图形,这学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又深入学习了图形的拼组以及七巧板。相比起计算题、解决问题等,学生对图形的学习兴趣明显浓厚些。&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前我们讲述了关于七巧板的传统故事,在显示屏上出示了一些美丽的图案,聪明的孩子们立马就反应出来这些图案是由七巧板拼出来的,并且跃跃欲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活动中的感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们马上发现了七巧板里有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学生们还发现两大三角形形状大小相等,两小三角形形状大小相等,这为我们接下来拼摆各种图案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发现、交流、汇报形成对七巧板的整体认识,如: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够用两块三角形拼出一个新的三角形、用三块板拼成一个新的三角形、用四块板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们积极地思考,开动脑筋,展现了多种不同的拼法,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各图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熟悉所学的平面图形。这节课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拼摆着,对七巧板的认识都来自于孩子们自己的发现,他们的成就感也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七巧板教学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了《七巧板》一课,我发现了七巧板的神奇魅力,几块小小的图形,竟然能拼出那么多有趣的、美丽的图案,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身上的潜在能力,我们班的孩子们都是聪明可爱的,他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没有让孩子们更大范围的交流讨论各自的拼摆成果。因为氛围比较轻松,动手的环节较多,孩子们在玩中学,课堂纪律有点松散,这也让我认识到我班孩子们对于我发出的指令不能及时做到回应。后面的课堂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课堂设计,并把课堂常规作为重点之一继续强化训练。</p> 2202  郭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探索新思维《十几减9》</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班学生在探究17-9=?时,由于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p><p class="ql-block">1、剩下的桃子个数数出来,算出 17-9=8;</p><p class="ql-block">2、想加算减:9+8=17,17-9=8;</p><p class="ql-block">3、破十法:10-9=1,1+7=8,17-9=8;&nbsp;</p><p class="ql-block">4、连续减:17-7-2=8,17-9=8;&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将每一种方法都展示出来,并一一予以肯定,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nbsp;</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示17-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讨论,用画小棒的方法圈一圈、数一数,看看如何计算17-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今后在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p><p class="ql-block"><br></p> 2203 付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十几减5、4、3、2》教学反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几减5、4、3、2是在学习了十几减8、7、6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们在经历了大量的练习之后,他们的计算技能已经基本形成,计算方法也很熟练了。&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整个学习氛围是特别轻松而又愉悦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说出破十法的过程。比如计算11-2,把11分成10和1,先算11-1=10,再算10-1=9.我比较关注的多一点的是平常不太会或者不太敢于表达的学生,他们一开始说的磕磕巴巴的,生怕自己说错,我就让他们在黑板上写出破十法的过程,然后指导他们怎么说,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最后怎么样,他们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个过程,我觉得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课堂的最后,我举行了一个小比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2-5的解题思路。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的都是破十法,却不怎么会用其他的方法,如平十法和想减算加法。从课后反馈来看,有些学生不能灵活地进行计算,尤其是需要先圈一圈再想一想的题型。面对一个算式的不同解法时,有部分似乎只会熟练地运用一种方法,当问他其他方法时,他们会变得束手无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p> 2204  曾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展展教学的。在教学中既不是上学期知识的再现,更不是知识的拔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展拼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的开场先复习了前两节课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学生答复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个时候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看一看、动手验一验、折一折,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点难度,因为学生们还从来没有自己动手验证过一些物体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就进展了提示教学“动手折一折〞;下一个环节是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由于刚刚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有了思路,照猫画虎进展了验证,这个时候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学生。接下来让学生轻松轻松,动手做一个风车,这个是学生爱做的事情,但是在做风车的过程上,我提出了要求,就是让学生观察在做风车的过程上,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可以答复出,刚开场是长方形,然后是正方形,接着是四个三角形,风车转开以后又看到了圆形,从而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做完风车后,开场用平面图形进展图形的拼组,学生这时只能拼出极简单的图形,比方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等等,教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现成的作品,进展作品欣赏,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大开眼界,顿时有了自己的拼法,这时的课堂又一次进入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组熊猫的拼图,可是我却忽略了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孩,空间想象能力还不足,就临时改 成了我说学生操作,这一点是我的疏漏。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教师引导的还是多,可是过后一想,假设学生没有教师的引导,这节课的任务根本完不了。学中成长,教中进步</p> 2205 郭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数学源于生活之深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的平面图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而学生都喜欢动手参与,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考虑到学生上学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和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这节课我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探究新知。我设计了找、描、分、说、画、涂、数等活动,让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认识这几种图形并体会面与体的联系,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设计了很多活动,上课时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也由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不够明显,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改进措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p> 2206  陈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体验数学的生活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决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级的孩子从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这一类型的知识。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本节课解决问题可与以往不同,教学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多余条件在解决问里的出现特容易干扰学生解题。如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已知信息中,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是这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原有学生的周边生活事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我总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一看(看题意);二找(找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与方法);三查(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了这几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有章可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现就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1.学生根据问题选择相关信息时,我认为这部分很容易,所以没有追问学生选择信息时是怎么想的?导致学生梳理信息,排除多余信息时不能十分明确排除哪个信息。 2.在动手操作环节纪律不是十分好,本学期关于一年级的动手操作我在大胆的进行尝试,虽然面对的是一群萌萌的孩子们,我相信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和尝试,也同样可以做到像中高年级的孩子们一样有序。</p> 2207  吴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几天我们一年级教学十几减8,教学本课时我尊重学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上十几减8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习十几减8,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相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还有的学生说出了“平十法”,但没能理解怎么“平十”,由其是这样写的时候15一8=15-□-□。还有学生提到了“想加算减法”。想加算减时能知道7+8=15,能很快地得出15-7=8,15-8=7.在今天的学习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p> 2208  李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让思维做体操 畅享数学之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学习不再局限于知识点考查,已经上升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维能力的提升。下面我就从数学化、互补与整合、一些具体措施,与大家共同交流。</p><p class="ql-block">一、突出数学化——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化进入课堂。如对于《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对于“三角形”,教师常常手持三角板,告诉学生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这样的直观教学法虽然生动、直观、形象,但颇失数学化。教学中应注意生活化教学向数学化——数学模型的过渡,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像三角板一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的概念和定义才是数学化的定义,才是严谨的、科学的。</p><p class="ql-block">二、注重“互补与整合”——突显数学思维的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改下,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作为教学的重点,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方法也必然各异,数学以思维和逻辑而凸显出其数学化,数学教学应改变重视知识、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式,应凸显其思维形式和思维特征,只有落实这一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nbsp;</p><p class="ql-block">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p><p class="ql-block">1.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p><p class="ql-block">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p><p class="ql-block">3.联系生活,实现教学目的</p><p class="ql-block">4.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逻辑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化向数学化过渡,注重“互补”与“整合”,加强数形结合的运用,创设情境,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说”的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形成数学学习思维方式。</p> 2209  刘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关于认识图形的课后浅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图形(二)》是平面图形学习的开始,由于平面图形是二维图形,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的三维空间中找到对应的原型。因而,平面图形的学习比学习立体图形要困难一些,在这一课学习中,也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以与立体图形的认识出发,从能够辨别认知的立体图形去感知平面图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授时,充分利用学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让学生从摸、描、印、拓入手,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新知,发现“面”在“体”上。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在课堂充分动了起来,思维活起来。学生不知不觉中自主探究新知,学的主动,学的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节课结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今天学习的,孩子们每天接触的课本封面是长方形,红领巾表面是三角形,茶叶罐两端表面是圆形,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些物体是孩子们常见,生活中所熟悉的,切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足的是:1.课堂上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欠缺,还不能完整归纳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在以后的课堂还要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2.学具准备不充分,没有人手一套图形。课堂上很多孩子没有具体摸到图形特征,没有实现人人动手的课堂氛围。</p> 2210  周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解决问题(2)教学思路感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课是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从整体一部分二部分,到求两个数之间相差多少,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用画点子图来直观问题。</p><p class="ql-block">1.谁是小画家(回顾旧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正式上课前,我和孩子们回顾了一年级上册学习过的比一比,我们当时用到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我让孩子们在草稿本上先画8个花朵桑再在花朵下面画一行树叶餐,树叶要比花朵少3个。这里必须要说说,在低年级表扬真的很有效。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要点明那个小朋友画的真漂亮,那个小朋友的一一对应真整齐。这样子其他小朋友会有竞争意识,会认真对待这个小画家的游戏、进而起到复习作用。</p><p class="ql-block">2.打怪升级(新课导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顺利完成导入部分后,我们赞扬孩子能把老师教的内容记得牢牢的,孩子们拥有了继续打怪升级的经验值了,顺势进入新课。</p><p class="ql-block">老规则:找数学信息和找数学问题。</p><p class="ql-block">3突破难题(怎么解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会有比较聪明的孩子直接说出12-7、老师也不用为了担心打乱计划而慌张。先肯定孩子有提前复习,再装不懂,示范如下。“可是老是不懂为什么是12-7呢?你是怎么知道用减法的?你可以用一眼就看明白的方法展示给老师吗?”这个时候孩子们就知道了用点子图(因为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我就一直很注重数形结合。孩子们基本都能用点子图去解决问题),再请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解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我选择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点子图,让孩子们自己做老师去评价,最后孩子们会发现老师最喜欢卷面干净,字迹整洁,规范用尺的作品。</p><p class="ql-block">4.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发现了只要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多多少、少多少、长多少、短多少……这样的问题都用减法,且在同一个问题中多多少就少多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经过反思,教师能够将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为教学注入鲜活的营养,以教促思、以思促写、以写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不断坚持必定能将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境界。</p> 未完待续……

学生

图形

数学

教学

孩子

学习

平面

七巧板

课堂

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