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 评价先行——广安小学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研活动

刘根

<p class="ql-block">  立足新课标,聚焦“教学评”,赋能新课堂。在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这个重要的转化剂,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是其必然要求。本学期,广安小学以新课标理念为引领,从精细备课、以研促教、以评促学三方面,依托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亮相课、集体备课展示课等多种课型,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研究,落实高效课堂,助推双减提质。</p> 课堂展示 教学相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语文组</p> <p class="ql-block">  王子敬老师讲授的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树和喜鹊》,通过前后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孤单”的意思。在朗读的过程当中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树和喜鹊由孤单到快乐的前后心理变化。<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课堂上王老师充满了鼓励性语言,及时纠正学生发言中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的精彩用语,进行恰当的点评,既鼓励了学生又给了学生自信。</span></p> <p class="ql-block">  张梦瑶老师讲授的《神州谣》,课堂上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流利朗读课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图文结合,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感知认读生字,学生的习得效果良好。课上张老师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进行识字教学,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孩子们在快乐中识字,同时感受汉字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魏娅雯老师</span>讲授<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span>的《昆虫备忘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魏老师由谜语进行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出本课与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引出小标题的特点。并且让学生默读文章并圈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小组交流讨论。在讨论时,魏老师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进学生的讨论中,营造了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p> <p class="ql-block">  武圻圻老师讲授的《树和喜鹊》,课堂上着重让学生通过多样朗读、重点词语圈画体会树和喜鹊的孤单,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有了朋友后从孤单到快乐的心情变化。课程环节较紧凑,一步步让学生明白朋友的陪伴能让自己更快乐。整堂课组织井然有序,教师亲和大方,教态自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数学组</p> <p class="ql-block">  杨淑英老师讲授的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估数 数数》,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学环节清晰、新颖,教学设计中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加估和数的活动,并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p> <p class="ql-block">  刘璐老师讲授《1000以内数的读写》这节课首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用开火车的游戏,来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并且调动班内学习气氛。用数小块的活动教学让学生去更生动形象的理解10个百是一千,加入拨动计数器“999+1”让学生深入感知一百和一千之间的进率关系。整堂课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探索,增强了数学活动的信心并且学到了不仅有用更加有趣的数学知识。</p> <p class="ql-block">  马艳老师的《长方形的特征》这节课,引导学生从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四个环节展开,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特征,教学环节清晰明了,教学语言简练规范,尤其是引导式的提问,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好奇的求知欲考虑,以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为出发点,让全班的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和思考去学习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的场所。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静叶老师讲授的</span>《 数位 数的读、写》一课,张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前准备充分,精心设计教案、课件,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课堂上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100以内数的组成》是王丽娜为我们展示的一节公开课。学生一年级上册认识了20以内的数基础上,本节课主要是结合实物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本节课设计了通过数邮票、摆小棒观察、操作、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活动,体验并理解10个十是100.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感受用1个十表示10个一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语组</p> <p class="ql-block">  张萌老师的《Where Are They?》这节课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天真、活泼、好奇的求知欲考虑,以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为出发点,以课文为基础,巧设情境,将书本上固化的内容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了生动,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练习和活动设计紧扣教学目标,听、说、读、写。张老师教学目标明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她通过图片、视频短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在巩固操练环节,设计的活动丰富多彩,整堂课情景真实自然,课件设计精美。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从而使学生输出自然流畅。</p> <p class="ql-block">  田颖老师的《Fish and Birds》这节课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培养学生勤动脑,好奇心,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与习惯,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给予学生正面鼓励。同时,借助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理解大开方便之门,留足够的时间给孩子思考,鼓励大家主动发言,积极参加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练习和活动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教学步骤设计合理,循序渐进,知识讲解准确,小组活动,上台展示,师生默契配合。</p> 精准反思 提质增效 <p class="ql-block">  “上好一节课是幸福的,听一节好课更是幸福的”。广安小学李静校长、马岩副校长及同学科老师们走进班级,和孩子们一起听课学习,听课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管理等情况问诊把脉。课后,各学科教学评价研讨及时跟进。客观公正地对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点评,既肯定了她们的教学亮点和教学特色,同时也深入挖掘了教学过程的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建议,使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改进。</p> <p class="ql-block"> 教师之间通过“听评课”加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在自我规范、相互切磋中,不断提升执教水平,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努力营造一个有实效的新课堂。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将打开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力争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课堂,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p> 深耕勤思 研以致远 <p class="ql-block">  教研活动是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另一种关键形式,没有教研则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教研可以使教师相互借鉴、交流、可以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p> 语文 <p class="ql-block"> 教育之美,春风化雨;课改之路,你我同行。为了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大力提升学校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引导老师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新课程的实质和主要变化。刘鑫老师带来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变化的解读。刘老师深入透彻的讲解,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教学建议。</p> 数学 <p class="ql-block"> 深耕课堂,潜心育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教学反思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学习方式。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创造出真实有效的和谐课堂,让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得、有所获。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广安小学数学教师们必将坚定探索步伐,砥砺前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迈向新高度。</p> 英语 <p class="ql-block">  刘海民主任和各位老师探讨了开学至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们集思广益,共思解决办法。在作业布置上,英语应布置一些特色作业并注意跨学科融合,关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最后,刘海民主任和全体英语组老师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做了美好展望。此次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指明了教学风向标,也为本学期英语组更高质量教学的有效奠基。</p> <p class="ql-block">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对新的教育创新发展浪潮,广安将继续深化“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探索构建基于“减负”与“提质”并举的教育教学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p>

学生

教学

课堂

老师

教师

学习

教研

互动

活动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