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文字改编<br>诵读 雨田笠翁 老棕<br> <div><br></div><div>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3月5日或6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英文译为Insects awaken。惊蛰古称“启蛰”。后来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将“启”字改为意思相近的“惊”字。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br><br>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谚语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气的风也可用来作为预测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br></div><div><br></div> 惊蛰的风俗<br><br>1、祭白虎 化是非<br>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人们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用纸绘制白老虎,口角画一对獠牙,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br><br>2、打小人 驱霉运<br>惊蛰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br>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br><br>3、祭雷神 蒙鼓皮<br>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天庭有雷神击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惊蛰有祭祀雷神的习俗。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br><br>4、惊蛰吃梨<br>在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br><br> 惊蛰养生<br><br>惊蛰节气人体易受湿邪侵犯,易困嗜睡,中医称为“春困”。有了良好的休息睡眠人体才能得到调整和补充。起居宜早睡早起。如果睡懒觉,越睡越困、越睡越懒。所以春日里尽量不要熬夜,以免诱发和加重春困。<br><br>按照中医养生“四季侧重”的原则,春季与肝脏相对应,是补肝助肝的好时候。春季肝阳易亢,不宜吃火锅、羊肉、狗肉等大辛大热之品。可以吃一些豆类,尤其是黄豆芽,养脾助肝,可谓早春第一菜。<br><br> 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如春笋、菠菜、芹菜、山药等,既补肝又不至于上火。如果出现口干苦、易怒、头晕等肝火旺的症状,可以喝些花茶,在水中放些菊花、山楂、决明子、冰糖,酸酸甜甜清肝火。<br><br>中医认为,惊蛰风气当主令,而风者,百病之长也。所以惊蛰防病当防风。老年人天气不好时尽量少出门,不要急着摆脱帽子、手套或卸下冬装。还要注意节制情志,及时补充饮水,避免过度劳累。<br><br> 惊蛰的诗歌<br><br>拟古·其三<br>晋·陶渊明<br><br>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br>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br>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br>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br>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br>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br><br> 惊蛰日雷<br>宋·仇远<br><br>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br>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br>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br>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