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年相关的记忆……

看今朝

<h1><b>  年,如约而至,年味,却荡然无存。</b></h1> 五、六十年代 <h1><b>  儿时对过年有着极大的憧憬,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过年意味着有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虽然生活在部队大院,生活比一般地方上的老百姓要好,但也仅限于能吃饱而已。我家姐妹多,母亲又是个很节俭的人,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在过年时,妈妈才会改善伙食……比如炸刀🐟、做猪冻、蒸包子、炸面鱼(胶东的一种面食)煮猪头肉和猪下货等(也仅此而已),所以这是我们孩子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爸爸此时也会罕见的捥起袖子,拾掇他拿回来的猪头、猪蹄子、猪大肠……。</b></h1><p class="ql-block"><br></p><h1><b> 此时每家每户都在准备过年的食物,忙碌的景象拉开了过年的序幕!</b></h1><p class="ql-block"><br></p><h1><b> 说起爸爸,我觉得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他的实际存在,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他在家的时候很少。不是带部队去训练、打靶,就是带部队去农场生产、国防施工。总之,一年之中很少和他有交流,加之父亲不善言辞,父女之间鲜有沟通。我对他甚是敬畏,由于我是家中老大,父亲对我更是严厉有加。至今想着有一次不知道因何缘故,爸爸拿着条帚追着要教训我,情急之下我就跑出家门,围着连队战士居住的房子和他转圈,惹得连队的战士们都出来观看,爸爸只好悻悻的回家了。当然回到家里,迎接我的依然还是条帚疙瘩的侍候。</b></h1><h1><br></h1><h1><b> 话说回来,当时连队过年都是要杀猪🐷改善生活的,爸爸就会提回来一套下水……有猪头、猪肝、猪肚、猪肠子、猪蹄子等。收拾这一套的活自然是由爸爸承担了。我们就会绕有兴趣的团团围着爸爸给他打下手,看着爸爸用通红的火沟子吱吱拉拉的把猪头上的猪毛烫掉,用碱反复的清洗猪肠子等……。</b></h1><p class="ql-block"><br></p><h1><b> 从小在我看来干这些活有着无比的乐趣在其中。因此我也标准的继承了父亲的这一爱好,杀🐔洗🐟剁排骨……总之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反而是我的喜好。</b></h1><h1><br></h1><h1><b> 记得有一年当兵回家探亲,妈妈为给我改善生活,要把自己家养的鸡杀掉,我自报奋勇地来到楼下杀鸡🐔,惹得路过的战士们驻足议论,好像我一个小女兵是不应该做杀鸡这样事情呢😊 </b></h1> 七十年代 <h1><b> 下图这张照片,是我入伍的第二年回家过春节期间的全家福合影(缺我大妹妹,她在北京总参当兵)</b></h1> <h1><b> 说起这次春节回家过年的事情,记忆尤为深刻。当时部队领导为了照顾我们女兵,规定当天能够到家的可以回去过春节(当时的交通工具绿皮火车🚉跑的是很慢的),我和我的一位战友都在这个条件范围内,所以就很幸运的可以回家和父母团圆过春节了。</b></h1><h1><br></h1><h1><b> 当时部队驻防在益都(今青州市)尧王山营房,距益都火车站还有十余里路。回家心切,归心似箭,在一夜没睡好觉中,终于在天刚蒙蒙亮时,我和我的战友就疾步快行往火车站赶去。简易的公路上没有一个人,路上还要经过一个大大的陡下坡,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呼呼的北风肆意的刮着,我们却没有感到丝毫的害怕。待走进火车站候车室时,等候坐车的人们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俩对视彼此,才发现我们的眉毛、眼睫毛、及刘海上都挂上了一层白茫茫的霜,不禁让我们忍俊不禁。</b></h1><p class="ql-block"><br></p><h1><b> 这次回家过年,是父母始料未及的,喜悦的心情自然溢于言表。爸爸在管理科招待所,特意为全家定制了好几道平日吃不到,而且在家里做不好的大菜,妈妈也把过年精心备下的肉鱼端上了餐桌,美美的犒劳了我一下。</b></h1><h1> </h1><h1><b> 这次当兵第一次回家过年的感觉让我记忆深刻,和父亲的关系由此也亲近了许多。爸爸还破天荒的请政治部的一位干事为我们全家拍了全家福照片,因此才有了上面的那张照片。</b></h1><p class="ql-block"><br></p><h1><b> 由于我和妹妹先后当兵离开了家,加之当时社会上物质生活也相对的提高,所以感觉父母的经济条件好了很多,过年备下的年货种类也不少。不仅让我解了馋,浓浓的年味更让我体会到了久违的家的温馨,也让我对过年充满了满满的美好回忆。</b></h1> 八、九十年代 <h1><b>  九十年代初期春节全家福</b></h1> <h1><b>  这个时期,我们姐妹圴已结婚成家,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各家都争相的把过年的物品送到父母家。也轮流回家帮父母准备过年的食材,比如:蒸豆包、菜包、花饽饽、炸鱼、炸虾、炸肉、炸藕合、炸面鱼、红烧排骨、卤鸡爪、打猪皮冻、卤猪头肉、酱猪肝、酱猪大肠(后面的这三项是父亲的传统保留)使过年的味道更加浓厚了。</b></h1><h1><br></h1><h1><b> 在这期间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提高,物资供应也较为的丰富。加之我们姐妹各家条件都还不错,所以父母家里过年的食材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简直堪比个小超市了。</b></h1><h1><br></h1><h1><b>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回娘家日,一大早,我们姐妹四个携夫带女浩浩荡荡的来到干休所父母家。这时是母亲最为高兴的时候了,院子外整齐的排放着七八辆自行车🚲,女儿女婿们会大包小包的往下卸东西,穿着制式军装的女婿们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丈母娘用苛刻眼光挑选的。甚是让干休所院里的阿姨们羡慕不己,这也是让母亲始终引以为傲的事情。</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一通忙活后,两桌丰盛的饭菜就上桌了。陪同老丈人在客厅闲聊的女婿们,就会簇拥着父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端起斟满美酒的杯子,将祝福的话语送给辛勤操劳的父母。母亲也把早就准备好了的红包送给了每位外孙女,惹得外孙女们异口同声的说“谢谢姥姥、姥爷”!这时吃什么对我们来说己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全家人能围坐聚集在一起,充分享受幸福甜蜜的时刻。</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那其乐融融温馨无比的过年团聚的场面,在我多少年回想起来心窝里都是暖融融的。</b></h1> <h1><b>  随着母亲的病逝,每年过年,干休所的家里再也没有了往年的温馨和热闹。妹妹们先后也都随着转业的夫君回到了各自的省份,过年的团圆成了心酸的回忆……</b></h1><h1><br></h1><h1><b> 现如今,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而充沛的时代。繁华的都市里,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而纠结,也不再为物质匮乏而窘迫。过年,却不再有我们儿时所企盼的那种心情,年的味道在慢慢消失。再也没有了盼望过年的念头,也永远没有了那扇为自己敞开的回家过年的大门,有的只是对逝去的年味的追忆,和对已故父母的无尽思念。</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