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内金水桥】</b></p><p class="ql-block"><b>内金水桥,位于太和门前的五座石桥。明初所建,内金水河经此流过。桥为单拱券式,居中一座为御路桥,供皇帝通行,桥长20余米,宽约6米,两侧汉白玉栏杆,望柱头雕云龙纹饰,形制等级为五桥之首。其东西两侧各有桥两座,长宽依次递减,望柱头为二十四气纹饰,为王公大臣、文武官员等通行之桥。</b></p> <p class="ql-block"><b>【贞度门】</b></p><p class="ql-block"><b>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西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宣治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贞度门。贞度,意为端正法度。清代为侍卫值宿处。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值宿侍卫使用灯火不当,将贞度门烧毁,且延烧至太和门等处,次年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弘义阁】</b></p><p class="ql-block"><b>弘义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b></p> <p class="ql-block"><b>【嘉量】</b></p><p class="ql-block"><b>中国古代标准量器,有斛,斗,升,合,禽五个容积单位;中间较大的一器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边的一器为升,右边的一器上部为合,下部为禽。该方形嘉量为乾隆九年(1744年)所制,仿两汉间王莽圆形嘉量的尺寸,同时参考唐太宗时方形嘉量的图式,铜铸,外表鎏金,上刻有乾隆帝亲撰铭文。宫殿前设置嘉量,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统。</b></p> <p class="ql-block"><b>【太和殿】</b></p><p class="ql-block"><b>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太和殿。"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b></p><p class="ql-block"><b>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殿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中国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宫殿檐角安放10个走兽,成为中国古建筑装饰等级最高的孤例。殿内正中为雕龙髹金漆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四周矗立六根"沥粉贴金"盘龙柱。殿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衔宝珠(又称"轩辕镜")俯首下视的蟠龙。殿内铺谩苏州产细料澄泥方砖,俗称"金砖"。太和殿儿经焚毁、重建,现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b></p> <p class="ql-block"><b>【中和殿】</b></p><p class="ql-block"><b>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接受执事官员们朝贺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中和殿。"中和"出自《礼记》,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顶正中安鎏金宝顶。殿内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允执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b></p><p class="ql-block"><b>皇帝参加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视祝文,去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谱《玉牒》修好后,在此阅视,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b></p> <p class="ql-block"><b>【保和殿】</b></p><p class="ql-block"><b>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称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b></p><p class="ql-block"><b>保和殿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6根柱子,开阔了空间。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并相继易名为位育宫、清宁宫。顺治皇帝大婚在此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b></p> <p class="ql-block"><b>【乾清宫】</b></p><p class="ql-block"><b>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几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b></p><p class="ql-block"><b>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又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b></p><p class="ql-block"><b>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b></p> <p class="ql-block"><b>【坤宁宫】</b></p><p class="ql-block"><b>明代皇后寝宫。坤宁宫与前面的乾清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b></p><p class="ql-block"><b>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在的坤宁宫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改建后的样式,门不居中而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房"。清康熙时将东侧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均在此大婚。西侧五间为萨满教祭祀神堂,内设安放神像、宝座的环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锅等。</b></p> <p class="ql-block"><b>【储秀宫】</b></p><p class="ql-block"><b>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储秀宫。明清时为妃嫔居所。清晚期,慈禧太后亦曾在此居住数年。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此次整修后的形制。</b></p> <p class="ql-block"><b>【丽景轩】</b></p><p class="ql-block"><b>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成,为储秀宫后殿。慈禧太后为嫔时曾居住在这里,并生下了载淳(同治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辰,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迁居前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轩内曾有一座小巧精致的戏台,慈禧太后闲暇时,坐在对面的宝座上,听戏班唱戏。</b></p> <p class="ql-block"><b>【养性斋】</b></p><p class="ql-block"><b>位于御花园西南隅,明代所建,初名"乐志斋",清代改今名。斋为两层楼阁式,坐西面东,平面呈"凹"字形,前出月台一座。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出回廊,下层东立面明间开门,次间及南北转角三间均为支摘窗。建筑原为七间,清乾隆十九年(1754)于楼两端向前接出三间,改建为转角楼;嘉庆、道光两朝均有修缮。清嘉庆、道光两帝时幸于此,逊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在此居住。</b></p> <p class="ql-block"><b>【御花园】</b></p><p class="ql-block"><b>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之后屡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盖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四周铺展亭台楼阁。园中奇石罗布,古木葱郁,为明清帝后、妃嫔休憩游赏之处。</b></p> <p class="ql-block"><b>【饮安殿】</b></p><p class="ql-block"><b>钦安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殿为黄琉璃瓦重檐盖顶,坐落在汉白玉单层须弥座上,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场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下旨停设道场。</b></p> <p class="ql-block"><b>【延禧宫】</b></p><p class="ql-block"><b>内廷东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延祺宫,清代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他五宫格局相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修建一座三层西洋式建筑﹣一灵沼轩(又名水晶宫)。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因国库空虚,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1917年张勋策动溥仪复辟,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b></p> <p class="ql-block"><b>【景仁宫】</b></p><p class="ql-block"><b>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景仁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保持明代初建时格局。明代为妃嫔居住,清代为后妃居住。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玄烨(康熙皇帝)出生于此。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皇帝为悼念其兄,曾暂居于此。雍正帝熹贵妃(乾隆皇帝生母)、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曾居此宫。</b></p> <p class="ql-block"><b>【大石雕】</b></p><p class="ql-block"><b>保和殿后石雕分为上中下三块,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约200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俗称大石雕。现有花纹图案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新雕刻。大石雕主体雕刻九条蟠龙腾飞于流云之中,下端为海水江崖图案,四周饰以番草纹饰。</b></p><p class="ql-block"><b>大石雕的石料采自北京房山大石窝,距紫禁城80余公里。据记载,当时要运送类似体量的石料,需动用2万民夫造"旱船"拖拽,历时28日才能将石料运到紫禁城。</b></p> <p class="ql-block"><b>【箭亭】</b></p><p class="ql-block"><b>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初称射殿。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后改称箭亭。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四面出廊。室内东西两侧各有石碑一座,为乾隆、嘉庆二帝告诫八旗子弟不忘本民族习俗,操演技勇、练习骑射的谕旨。箭亭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场所,武科殿试也在此进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END—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感谢欣赏观看~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摄影:丹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于:2023年2月2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