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贵照片 记录精彩人生(第九集)

福全

<p class="ql-block">1954年,在北京,毛主席正与藏族佛教大师喜饶嘉措交谈。两人谈话的内容非常有意思。毛主席坐在大师的后面,问道:“佛教里都说人是有轮回的,那怎么才能让人相信真的有轮回呢?”</p><p class="ql-block">喜饶嘉措大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毛主席:“您今天能看见明天的太阳吗?”毛主席回道:“看不见。”大师又接着问道:“那您相信明天会有太阳吗?”毛主席听后笑道:“嗯,明白了,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喜饶嘉措大师的合影,主席问轮回,大师回答的真精彩。</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拍摄地点是北京中南海怀仁堂。</p><p class="ql-block">照片中,这位神采奕奕的僧人,就是喜饶嘉措大师。喜饶嘉措大师,是著名的爱国宗教人士。</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趴在桌子上,身体前倾。他满脸笑容,两眼放光,一副求知若渴的样子。主席的神态,显得很谦虚。同时,这也说明,毛主席对大师是非常尊敬的。</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喜饶嘉措,转身扭头和主席亲切交谈。他面带微笑,侃侃而谈。这花白的胡须,这慈祥的笑容,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在会议的间隙,毛主席曾经向喜劳嘉措问了一个关于轮回的问题。大师回答的极为精彩。</p><p class="ql-block">当时毛主席问道:“怎样才能让人相信轮回呢?”</p><p class="ql-block">喜饶嘉措笑了笑,反问道:“你能看见明天的太阳吗?”</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不能。”</p><p class="ql-block">喜饶嘉措:“那你相信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吗?”</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呵呵一笑,说道:“我明白了。”</p><p class="ql-block">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毛主席的两大过人之处。一是,他的悟性极高;二是,善于团结各种人士。</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悟性过人,不仅是上面的那次谈话,更重要的是,他对兵法的理解。对于兵法,毛主席可以说是无师自通。</p><p class="ql-block">还有他对人民的理解,没有人比他理解的更透了,做的更好了。还有他对马列主义的理解,他提出的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简直不要太科学了。</p><p class="ql-block">说到团结,毛主席可以说是一位团结的大师。他善于团结各类各界各种人士,从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我们就可以略窥一二。</p><p class="ql-block">还有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作为一种完整的思想论述,应该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本事,就是能把敌人划分为左中右派,把敌人搞得小小的,把自己搞得大大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真乃是千古伟人,确实异于常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6年,毛主席和钱学森一起就餐时,珍贵的画面,当时的他刚刚回国才三个多月,宴席之间毛主席平易近人,令钱学森初来时的拘谨渐渐放松。</p><p class="ql-block">半个月后,他就向上级郑重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关键性的实施方案。</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7年,毛主席在武汉东湖宾馆,与工作人员,一张罕见的留影,旁边穿着蓝色中山装的人名字叫王海容,曾经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后来她被提拔为外交部副部长,也是建国后年龄最小的外交部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李讷的合影,看主席脚上的布鞋,手中的蒲扇,多么接地气。</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初,拍摄地点是北京中南海。</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一条灰色的裤子,一双黑色的布鞋。这身装扮,就是毛主席平常所穿,看起来相当朴素。</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对吃穿不讲究,即使是在开国大典中,他外表光鲜的里边,还穿着打着补丁的毛衣。</p><p class="ql-block">当时,李讷为问毛主席:“爸爸,爸爸,你为什么外边穿着新衣服,而里边穿着旧衣服?”</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呵呵一笑,回答到:“外边穿新的,是因为今天成立新中国。里面穿旧的,是为了不忘本,不忘记人民。”</p><p class="ql-block">看毛主席手中的大蒲扇,多么普通啊!我小的时候,家里每年也都会买一两把这样的蒲扇。这种扇子很便宜,老百姓都买得起。</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一生都是这样,不讲究吃穿,不讲究用度。他穿着、打扮、说话都贴近老百姓。不得不说,毛主席是真接地气。</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父女俩显得很亲密,毛主席搂住女儿的肩膀,李讷指向天空。他们在看什么呢?小鸟,飞机,还是云朵?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就是他们的父女情深。</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不认识毛主席的人,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印象,肯定是慈祥的父亲和活泼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4年,在杭州汪荘一号楼前 ,毛主席和工作人员一张罕见的留影,旁边站着的青年名字叫周福明。</p><p class="ql-block">周福明曾经是一个普通理发师,毛主席在杭州考察期间,都是由他来理发,后来毛主席觉得已经离不开他了,便邀请他一同回到北京,任理发员、卫士。</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与工作人员合影</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四年十月,张玉凤接到通知,让她接替徐业夫,正式担任毛泽东主席的机要秘书。</p><p class="ql-block">对这个任命,张玉凤有些不安,感到有些突然,觉得自己胜任不了这份工作,说:我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做点家务还行,怎么能做主席的机要秘书呢?</p><p class="ql-block">于是,她找到了主席,说出了自己的顾虑。</p><p class="ql-block">主席听后,笑着说:做机要秘书不难,不需要动笔写,只管收发转呈文件而已。但是呢,一要注意保密工作,要守纪律,这是重点。二是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能骄傲自负。三是要多读书学文化,多看材料,多看看参考消息之类的报刊。</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在大寨的珍贵照片</p><p class="ql-block"> “农业学大寨”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场运动,毛泽东主席指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大寨一度成为重要地标。发扬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图片1是周总理和陈永贵在大寨合影;</p><p class="ql-block">图片2是周总理在大寨和郭凤莲等合影;</p><p class="ql-block">图片3是1973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大寨村视察时与当地农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8年,晚年的周总理,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他手扶栏杆,忧郁的眼神、疲惫的神态,估计当时的人并不理解他的心情,但若干年后看到这一张照片的时候,就令人想起周总理当时的艰难处境,晚年的他日理万机,究竟处理了多少文件,接待了多少人,连秘书都糊涂了,算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林帅和刘伯承邓小平的合影,你见过吗?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今天就来介绍一张,拍摄于解放战争后期的一张老照片。那是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五位首长大合影,相当珍贵。</p><p class="ql-block">先说左一是邓小平,四川广安人,第二野战军的政委,也是刘邓大军的政委。早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邓小平先后去法国和苏联留学,回国后担任过中央秘书长。</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路上,邓小平在林帅领导的红一军团任职,后来升任军团政治部主任,成为林帅的助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邓小平从八路军总部被派到了129师担任政委,从此和刘伯承成为一对铁搭档。</p><p class="ql-block">1955年,邓小平也是有资格评为元帅的,因为已经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工作重心转移了,所以他主动推辞了军衔。邓小平后来担任过总书记,军委主席,叶剑英称他是元帅的领班,那是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左二是刘伯承,也是四川(今属重庆)人。合影五人中,刘伯承身材最高,年龄最大,是他们当中的老大哥。刘伯承也成名最早,林帅还没有考入黄埔军校的时候,刘伯承就已经是川中名将了。</p><p class="ql-block">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和邓小平一起带出了威震天下的刘邓大军,打了很多硬仗、胜仗,刘伯承打的那些胜仗,后来成为军事教科书的经典案例。</p><p class="ql-block">刘伯承和邓小平是第二野战军的两位最高首长,右面三位都是第四野战军的首长</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7年,拍摄地点是北京林彪的住处。照片左起,粟裕,林彪,肖将军。</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是由林彪直接指挥的;淮海战役是由粟裕直接指挥的。</p><p class="ql-block">也因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林彪和粟裕奠定了各自在军中的地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林彪和粟裕有了战神的美名。</p><p class="ql-block">难得两大战神站在一起,仔细看这张照片,他们两个还是有点相像的。他们都长得比较瘦,中等身材,眼睛也都不大不小。</p><p class="ql-block">从性格方面来看,他俩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不苟言笑,沉静少言,为人低调,不事张扬。</p><p class="ql-block">从军事方面来看,他俩都喜欢研究地图,经常会研究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算得精,算得准,喜欢打巧仗,经常是占便宜,不吃亏。</p><p class="ql-block">林彪和粟裕,都是我军顶尖的军事将领,一等一的人才,战神级别的人物。他们就犹如军事方面的卧龙和凤雏,得一,可安天下。</p><p class="ql-block">照片最右边的这位将军是谁呢?这位也不是平凡之辈,是开国中将肖向荣。他的名气就要低得多,估计好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p><p class="ql-block">肖向荣是政工干部,经常在政治部或宣传部任职。红军时期,他当过中革军委秘书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抗战时期,他当过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当过东野四野政治部宣传部部长。</p><p class="ql-block">尽管肖向荣有这么多光辉的履历,他站在两大战神的面前,还是显得有些黯然失色。没有办法,林彪和粟裕太强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开国元帅陈毅与家人于一九六二年在广州过春节时的合影照片,照片中居中而坐的就是陈毅,他一手执手杖,一手还揽着女儿的胳膊显得甚是关爱。</p><p class="ql-block">陈老总平时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女儿,她叫陈珊珊,当时十二岁,留着短发,活泼可爱。长大并学业有成后进入处交部,成为职业外交家。</p><p class="ql-block">紧挨着陈毅的是其夫人张茜.她气质高雅、端庄大方,作为外长夫人经常随丈夫出席外事活动。后排身穿军装的是次子陈丹淮,此时的他还是哈军工的一名学生,后成长为解放军少将。</p><p class="ql-block">后排右身穿一身黑色服装面带笑容的帅小伙是三子陈小鲁,此时的他还是个中学生.以后参军入伍,曾被授予上校军衔。退役后创办(海南)亚龙湾标准国际投资管理公司并任董事长,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p> <p class="ql-block">开国上将杨得志拉车的照片,那可是真干,没有一点官架子。</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78年9月,拍摄地点是湖北武汉某农村。</p><p class="ql-block">照片中,这位卖力拉车的人,就是开国上将杨得志,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杨得志,身穿大棉袄、大棉裤、大棉鞋。他这身打扮,和一个普通老百姓几乎没什么区别。他穿这样的衣服,老百姓一看,就知道他是真正来干活的人。</p><p class="ql-block">杨德志是1911年生人,1978年的时候,他已经67岁了。尽管他将近古稀,可是干起活来,却毫不惜力。</p><p class="ql-block">一个开国上将,一个大军区的司令员,一个67岁的老年人,却穿得如此朴素,干起活来如此卖力,对待老百姓如此亲切。老百姓能不喜欢拥护这样的官员吗?老百姓能不热爱这样的官员吗?老百姓能不拥护这样的官员吗?</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那一代人真是没得说,思想觉悟高,境界高,对老百姓推心置腹,心心念念想着民生。</p><p class="ql-block">不光是杨得志将军这样,毛主席那一代人几乎都是这样。早在修建十三陵水库的时候,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刘少奇等人都亲自上阵。</p><p class="ql-block">什么叫深入群众?走进老百姓,嘘寒问暖,了解民间疾苦,尽快解决问题,办出实事,那才叫真正的深入群众。</p> <p class="ql-block">李天佑和夫人杜启远的合影,此人了不得,被誉为东北第一名将。</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70年5月,拍摄地点是广州。照片中的这两位,就是李天佑上将和夫人杜启远。</p><p class="ql-block">两人都穿着六五式军装,胸前都别着毛泽东主席像徽。在那个年代,无论官大官小,都是这种装扮。</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李天佑,看起来文质彬彬,非常随和,也没什么特点。他的那种表情,看起来还没有他的夫人自信。</p><p class="ql-block">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李天佑在打仗方面,绝对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他到底有多猛呢?</p><p class="ql-block">早在1929年,百色起义的时候,年仅15岁的李天佑,就担任了红七军军部特务连副连长。红七军的军长是张云逸,政委是邓小平。在1930年的莲花战斗中,李天佑赤膊上阵,冲起锋来就像一头野牛一样,为大家誉为“小老虎连长”。</p><p class="ql-block">1933年,李天佑率领红三军团第五师第13团,干掉了国民党有铁军之称的19路军366团。这可是硬刚啊!为此,他受到了彭德怀彭总的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1937年,李天佑任任林彪115师的686团团长,担任平型关大捷的主攻。后来,又担任343旅代旅长、旅长。</p><p class="ql-block">1946到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时期,李天佑当过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司令员是刘震,第三纵队司令员是韩先楚。从这一个排位,你就可以看出,李天佑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在四平攻坚战和解放四平的战役中,东北各纵队的司令员,几乎都被李天佑指挥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0年,陈锡联和李先念,一张罕见的留影,当时的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看起来身体非常硬朗。</p><p class="ql-block">革命年代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在私下里,他们也是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除此之外他俩还有另一层较深的关系,那就是老乡,因为他俩都来自于湖北,两人的老家只相距两里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80年代初,晚年的粟裕将军,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他正享受着天伦之乐,谁能想到这位笑容慈祥的老人,竟是昔日指挥千军万马的“常胜将军”,晚年的他因病退居二线后,仍心系祖国安危。</p><p class="ql-block">几年后,他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按照他生前的遗愿,骨灰被撒在他曾经频繁战斗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这位身穿"六.五"式军装的老战士叫谭震林,他是一九二六年入党的老革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军人身份的中央领导穿军装出席活动是常态。</p><p class="ql-block">他和毛主席同是湖南老乡,曾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并上了井冈山。他还担任过由毛主席亲手创建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共湖南省茶陵县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四军任师级干部,解放战争年代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退出军队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过地方的主要领导。</p><p class="ql-block">后调入中央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凭他的资历,如果解放后一直在军中任职,一九五五年授衔时,所授大将中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0年,王进喜的最后一张全家福,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他已经身患癌症,身体大不如前。</p><p class="ql-block">王进喜平时对待工人非常温柔,但对待自己和家人他却十分严苛,为了节省,他每月都将工钱按时交给老母亲,一家人过着最节俭的日子,从来不靠组织,这一年的国庆刚过,他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享年47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2年,袁隆平参加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百年校庆,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他坐在一个中学生的旁边,正在耐心的倾听着学生的诉说。</p><p class="ql-block">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中学时代正是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度过的,他对母校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多次为母校题词、多次重返母校看望师生。</p> <p class="ql-block">1948年,一位喜笑颜开的女地下党员。此时,解放军在各战场正取得节节胜利,解放全国也指日可待。这名苏北的女地下党员也感到胜利在望。</p><p class="ql-block">当她面对镜头时,还是谨慎小心的将自己手里的枪藏在腋下,并紧紧握住枪把,时刻保持警惕。很多人认为她手里拿的是一把盒子炮,但细看更像是一把左轮手枪。照完相后,摄影师问她,如有天,革命胜利了会做什么。她笑着答道,俺听从组织安排。</p> <p class="ql-block">西藏达孜县牧民柴桑达姆一直想买毛主席的像放在自己的家里。1992年的一天,柴桑达姆拿着子卖牦牛的钱坐上拖拉机到了拉萨。在那里,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如愿买到毛主席的像后,柴桑达姆细心认真地用洁白的哈达将镜框缠了起来。这是表达自己对毛主席的无比的崇敬与热爱。毛主席的恩情让她永生难忘。毛主席让她们获得了解放,摆脱了奴役的生活,让她们看到了光明与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