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剑平:</b>笔名品位,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现旅居广东东莞。热衷于诗、词、赋的学习创作,作品散见于各诗刊杂志、书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香港诗词》主编、东莞市清溪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长青诗学院主讲教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浅谈诗词创作之诗词的写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一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诗词的情感表达》,知道了诗词的本质在于具有抒情性,诗因情生,以情动人,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只有当诗词中表达出来的诗人情感能够走进读者的内心,并能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时,才能称之为一首好诗。因此我们说诗的灵魂是表达于诗中的情感。没有真实情感的诗词就是没有灵魂的诗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情是依着景而存在的。所谓“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这里是说,情和景相互作用,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只有单独的情或景,都不能产生诗歌。谢榛认为:无论“情”以什么方式和景“相融”,情和景都不是并重的。他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也就是说,景是写诗的外界条件为“媒”,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媒介,而诗人内在的“情”才是“胚”,即诗的胚胎、灵魂。诗就是以情为“胚”而借景为“媒”结合而成的,二者必须浑然交融,合而为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与景,是诗中两个最重的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的美妙意境便产生了。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词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古典诗词就是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含蓄蕴藉,诗味浓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我们在创作诗词时,怎样借助于景的描写,以景为“媒”,从而达到表达出情感的创作目的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一些写景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从一些优秀的诗词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能是作为一个我们学习、借鉴的参考,并不是说写景一定只能按这些方法来写。大家知道有这些方法,但是不能被方法所局限,所谓法无定法,才是真正的大道之法。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写景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正侧结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正侧结合就是在景物描写时从正面和侧面同时着墨。正面写景是指对景物进行正面而直接的描写;侧面写景则是对景物周围的事物进行侧面描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写诗对景物的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通过直接和间接描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王昌龄的《从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是写景,在这二句的写景中,是以写风为主线条,“大漠风尘”是直接写风,而接下来一句中“红旗半卷”是从侧面写风,通过直接和间接相结合对风的描写,就使得这战场上风的特色更加鲜明,这就是写景的正侧结合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从整体的结构来看也是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描写方法,诗人正面描写时,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却只是从侧面带出。这也是典型的正侧结合的构思,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通过侧面的烘托、渲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将一场大战压缩到一首七言绝句之中,写得壮怀激烈,摇曳多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动静结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动静结合是诗词写景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诗词中在景物的描写时,单方面地对景物进行动态或静态的描写,往往会难以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的刻画,只写静态会显得呆滞,只写动态则容易不稳,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若能对景物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们为了营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在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中,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大体有这么几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化动为静。</b>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 以静来写动,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使一些难以描叙的景物变得直观。如李白的 “遥看瀑布挂前川”,本来是写动态的瀑布,这里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写,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化静为动。</b>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 以动来写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将翠青的两山写成似是扑向庭院而来,给予了读者极具新鲜、生动的美感。还让我们觉得似乎山就在不远处伸手可及。尤其难得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匆匆而来。把静止的山描写成了动态的山。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动静相映成趣。</b>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绝》中的“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是诗人眼中看到的幽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是用诗人于安静中突然听到的声音来反衬静谧之境。这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相映成趣。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与句之间似无关联。杜甫经常运用这种体格,因难见巧。他用这种体格最脍炙人口的除了这首《漫成一绝》,还有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糁径杨花铺白毡》《绝句•迟日江山丽》等等。这些诗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写景手法,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以动衬静。</b>通过对景物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 一个“敲”字有动作有声音,这就在全诗所描绘十分幽静的景致中,在月夜寂静的环境中,一声“敲”来,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反而更显得环境的寂静,更精准、确切地描绘出了诗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声色结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把声音和色彩相结合,构成一幅幅活泼且又绚丽的画面,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能够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杜甫《绝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声音与色彩的结合。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双成对黄鹂在欢唱,呈现一片生机,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黄”“翠”两种鲜明的颜色,与两只鸟儿的声音,构织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新鲜而优美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虚实结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写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具体来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把虚的“愁”与实的景物结合起来,由虚变实,把不可捉摸变为可以捉摸,把不可描叙变得可以描叙。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典诗词的写景中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写景为实抒情为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诗词的赏析时,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表述诗词中虚和实的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诗词中表达的“情、志、理”,而实是指这些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古人将虚实概括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也就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物象为实想像为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景物描写中有一种类似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空白手法,通过文字上的物象启示读者,调动读者的想像,表现诗词的意境。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是物象是实的,但是勾起的读者的想象是虚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何内容,隐者是何样子没有介绍。但读者却可以想像出一个闲云野鹤,悠哉游哉的隐者形象。这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诗词里描写出的物象为实,在物象启示下所产生的想像为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正面为实侧面为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写景时,一般情况下大都会从正面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但有时一方面景物的特征难以从正面直接表达,另一方面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意境美,这时他们就会采取侧面写景的方法,对所写之景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陌上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悄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在这里,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形象为实抽象为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感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诗人常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感情。这是虚实结合的又一种情况。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虚的“愁”进行具体的实化,化为了人们都能眼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借滔滔不绝的一江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当前为实过去为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在描写当前景况时,有时会插入过去作者经历过的,或者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当前景象为实,已逝景象为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李白的《越中览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三句写春秋战国时吴、越间发生的往事,这是以过去为虚。而与之相对比的今日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的情景为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现时为实将来为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以它来对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来抒发心中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描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这是写当前之景为实。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这是以设想的将来团聚之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以将来之景为虚。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诗含蓄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写法与前一种有些相似,都是在借设想写当前,但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设想着眼于时间,后一种设想着眼于人物,故有人称之为“对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紧接着笔墨一转,去写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这就是出乎常情的深厚、新警。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虚写远在家乡的兄弟,虚写远方家乡的兄弟在遍插茱萸时想念自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点面结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点面结合写景是在景物选取时变换不同的角度,通常有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形式。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景物描写时也应该考虑到这种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往往会用大量笔墨写主体景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如柳宗元的《江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前两句的“千山、万径”是对景在面上的铺陈,“孤舟蓑笠翁”则是属于点的描写。通过对于面上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人物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面对于点起到了烘托作用,这就是点面结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六、远近结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看同一景物,由于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万千变化。而远近结合写景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变化,将不同层次的景物描绘出来。一般是对一个画面先进行远处的描写概括,再细致的描写其中某一个近处的景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对景物从不同角度描写时,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仲殊的“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十里青山远”写的是远处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是写远景;“潮平路带沙”写的是眼前潮水退去,沙迹残留在路面上的形状,是写近景。这就是远近结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七、多觉结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觉结合就是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景,利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景物富于立体感,鲜明生动。这种写法是调动读者的眼、鼻、耳、舌、身去感受,集五官于一景,产生一种“形、色、声、味”俱全的艺术效果,别具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白居易的《夜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触觉)、视觉和听觉来写雪,“已讶衾枕冷”中的“冷”是写人的感觉(触觉);“复见窗户明”中的“见”,是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时闻折竹声”中的“闻”,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以上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侧面写景,虽然句句是在写人,然而却处处是在写夜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八、意象叠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象叠加写景,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一个单独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全用意象进行选择组合,拼接浓缩,巧妙地排列在一起,省去诸意象之间的关联词语,初看起来语不接,然而细细体味却是意接,从而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写景手法,从本质上来说它其实就是一种隐喻的写景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这就是意象叠加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再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由九个定名结构的名词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意象叠加,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成了意象叠加写景的标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写景的手法有很多,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同时还包括了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色彩渲染、绘形绘色、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这些方法和手法我们要根据诗词的立意和选择的意象来合理的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创作在景物的描写时,我们还要抓住以下一些要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根据诗意选择意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水,有汹涌澎湃的大海;有的水平如镜的湖泊,有流水潺潺的小溪,有波光粼粼的江河……那么,怎样根据一首诗的立意,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状物写景,这样才能意境隽永。围绕诗意,状物写景,和诗意关系密切的要写,和诗意关系间接的也要选择性的写。但是,那些和诗意毫无关系的景或物,就一定要坚决舍弃,不能写。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白居易的《暮江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白居易的一首写景佳作,妙绝之处在于诗人根据诗意精心的选取了意象。诗人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新月东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然而都与诗的主题立意息息相关,使景色倍显生动,读来更显妙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诗词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是,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所有的诗词创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意气。“诗言志”,即便是写景诗,背后一定有感情支撑,哪怕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景色,想记录下来,那也是因为景色引发了我们创作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要写心情快乐的主题时,我们就要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意象;当我们要表达忧伤的心情时,也要选择与当时心情相应的意象。春夏有春夏的意象,秋冬有秋冬的意象。意象万千,全在乎诗人依据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意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抓住特征细致观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首先离不开观察。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要学会对景物的观察,要多感官并用,感受事物特征。多走进自然,留心观察大山河川、花草虫鱼、城乡各地的景观特色、风土人情等。观察和感受景物要发动自身的各种感觉器官,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特点体会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察还要把自己融入到观察的对象里去,不能只是单纯地去看、去寻找,而是在生活中仔细的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赏。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景物的深入理解。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完全是作者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精心揣摩的结果。要选择好观察点,适当变换观察的角度。有了这样的观察,写诗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加以描写,从而给读者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读来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南宋诗人卢梅坡的《雪梅二首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通过对梅与雪的细致观察,抓住梅的香和雪的白这些主要特征,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白”差的不多,“一段”将“香”度量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写得妙趣横生,极富韵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把握顺序写出层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或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我们描写景物时,还应着眼于变化,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色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描写景色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如前面说到的白居易的《暮江吟》,就是根据时间的顺序从夕阳西下写到新月东升。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就象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即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景色描写时作层次上的处理,可以看成是诗词对中国的古建筑层次美的延伸,古建筑特别讲究层次美,无论是寺庙、公园、皇宫还是普通的民居,都十分讲究层次,比如四合院讲究几进几深的层次。所谓的层次既有上下纵向的层次,也有前后几重的横向层次。层次之美在于于有限之中,创造无限,于呆板之中,创造活泼,于平面之中,创造出立体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首体现层次美的经典之作。上层,山涧边生长着一束幽草,我们仿佛看见这束幽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孤独的向我们微微摇头,目光再往上移,几只黄鹂鸟,在茂密的树冠中跳来跳去,婉转啼唱。往下看,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郊野渡口,只有一叶空舟随波飘荡,忽东忽西。由上往下,天空、深树、幽草、山涧、小舟、涧水,层次分明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春山深涧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放飞心灵合理想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景状物不是只对眼前之景进行简单的临摹,而是要对眼前所见之景进行一定的联想、延伸,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写景与联想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从而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这是因为:在写景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写景中展开联想,能充实所写景物,使文章内容更显饱满,避免景物单调、乏味。在描写某一景物时,如果合理地联想到其他相近的景物,其特点会更鲜明、更突出。同时,更便于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作品主题的目的。在写景中展开联想,还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了诗词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联想有这么几种类型:1、相似联想。即由景物的相似性,产生联想,由眼前之景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的景物;2、相反联想。由此景物联想到与之相对立的景物;3、相关联想。即由一种景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景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注意情景交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之心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中,是我们练习诗词写作应该学会和必须掌握的方法。把感情渗透在景物之中,就是在写景时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如对自然景观的陶醉之情,对优美风光的赞赏之情,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诗词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使读者也随之动情,才能写出好的诗词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人物,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感受的各异,也就有了不同的对景物的表达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也就是说。境界是由真景物与真感情密切结合而成的。所以好的诗词一定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使情和景紧密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烘托人物、渲染人物,以更好地感染读者、表现诗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的景物描写可以向读者真实地展现出丰富的生活画面,很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完美的表达诗意。有助于创造出一个幽雅、浓郁、含蓄、深邃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在美的艺术享受中,自然而然的领略诗的深层含意,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在诗词中注入活力,才能写出意境优美、含蓄隽永的诗词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东莞周剑平(品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3年3月2日晚于长青诗教二群</p> <p class="ql-block"><b>荣誉院长:</b>陶涛 孙连宏</p><p class="ql-block"><b>名誉院长:</b>包德珍 张驰</p><p class="ql-block"><b>院务委员:</b>高源 朱安群 周达 陈作耕 陈显赫</p><p class="ql-block"><b>首席主讲:</b>包德珍</p><p class="ql-block"><b>院长:</b>周兴海</p><p class="ql-block"><b>执行院长:</b>盛月富</p><p class="ql-block"><b>副院长:</b>张和平 姜晓玮 陈林洲 张士平 庄俊雄 华慧娟</p><p class="ql-block"><b>荣誉副院长:</b>钟茂荣 周海燕</p><p class="ql-block"><b>教务长:</b>盛月富(兼)</p><p class="ql-block"><b>常务副教务长:</b>宋力 拾遗君</p><p class="ql-block"><b>副教务长:</b>唐超 钟晓红 文励洪</p><p class="ql-block"><b>教务秘书:</b>张昊</p><p class="ql-block"><b>办公室主任:</b>庄俊雄(兼)</p><p class="ql-block"><b>办公室副主任:</b>鲁祖标</p><p class="ql-block"><b>主编:</b>拾遗君</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e5pg4jh" target="_blank">周剑平浅谈诗词创作《写诗之前先读诗》,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fdoduvh" target="_blank">周剑平浅谈诗词创作之关于“老干体”,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gu0vzjx" target="_blank">周剑平浅谈诗词创作之《关于诗词与散文的语言区别》,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hqhm09u" target="_blank">周剑平浅谈诗词创作之《新时期的合理使用》,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in3k5dv"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写诗与用典》,周剑平诗词系列讲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jggrr6u" target="_blank">周剑平《诗与诗意》,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k4b2zdx" target="_blank">周剑平《关于“诗家语”》,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转载声明: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周剑平所有;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原作者依法保留追究权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