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晴阴上午五里亭(却金亭)悬鱼之操下午三进汉宋文化传承地真应岩调研——林冠福撰

小荷

<p class="ql-block">真应岩寺——廖秋金</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代,位于长泰区岩溪镇岩前村狮形山中。环境优美,视野开阔,林木掩映,岩石嵯峨,古树葱郁,水秀山青,景色迷人。是一个参禅礼佛、修习福慧、积功行德和游览休闲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精致古石塔,是长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石塔,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几百年的风雨飘摇,石塔仍巍然不动。喷涌不息,甘甜清淳的“龙喉泉”一直滋润着南来北往的十方大众。天然石头形成的“狮喉洞”、“仙人床”、“试剑石”、“龟蛇相会”至今让人们称奇。</p><p class="ql-block">天然的石头上,雕有五尊浮雕造像的石屏,轮廓线条,十分精细沉润,神态明晰可观,实为罕见。二米多高的“凤凰回头”石上,刻有“震石”二字,笔法飘逸,苍劲有力。据说这块石头在地震前或天气变化时,便会震动,堪称奇景。</p><p class="ql-block">时欣逢国运昌隆,政通人和,公元岁次戊戌年,在原址上重修古寺圣迹真应岩寺的祖师殿、三公庙、门楼、钟鼓楼、财神殿、天公殿、太岁庙、万佛塔、法堂、大雄宝殿、禅堂、讲堂、上客堂、禅房等,恢复其昔日之建筑规模,让古刹重辉,以接引方来,造福社会,利益黎民。</p> <p class="ql-block">廖秋金,国学大师,易经建筑地理风水师,长泰新真应岩的创建者。因清水祖师托梦“长泰白石”字样,需建岩寺供奉祖师,以弘扬普度众生之意。人地生疏的廖大师按照导航,找到真应岩旧址。2018年开始,便有新建真应岩寺的创举。我与大师素昧平生,感佩系之。</p><p class="ql-block">廖大师师传祖父。时文革破四旧,风烟正浓,廖随红卫兵四处奔闯,烧毁文物家传族谱等,其祖父拉住他的手回家,关门教以易经八卦堪舆之术。开始时,廖不屑于此,惰学。祖父以地为纸,画八卦于地上,置刚下蛋母鸡于死门,小青蛙于生门。亲见平时喜吃青蛙的母鸡今日却毫无兴趣,不敢吃蹦蹦跳跳的小青蛙……于是醉心八卦易经堪舆之术,终成一代宗师,海内外闻名。清水祖师爷曾经钦点廖大师点穴其坐禅施法大位,一时轰动江南、南洋。又于清华北大国学讲堂国二招待所,传授建筑风水学,一展大师风范,名动京都。前年因身体原因,减少外出云游,但盛名远播。现子承父业,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我与大师结缘,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首次连续畅谈五个多小时,才依依不舍离开……至今感慨万千,特记之。</p> <p class="ql-block">在长泰县古农农场白石作区岩前村东北侧,有一座小山,其山势酷似一头蜷卧于地的狮子,狮尾部贴地,狮头稍昂起,得意望向远方,当地人称此为狮形山或岩山(因此山拥有丰富的花岗岩)。</p> <p class="ql-block">真应岩石塔用灰白色的石块构筑而成,四角攒尖顶,三层,通高2.85米,基座底边长1.48米,顶层屋檐边长0.8米。塔基直接垒于岩石之上,用灰浆通体垒筑,结构松散,第一层四面雕狮、龙、凤、麒麟等浮雕图案,第二层素面无纹饰,第三层为方形实心石,四面雕佛像,南面已损坏。塔顶为圆形石短柱。今真应岩已毁,保存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立的“真应岩记”碑。碑圭首,高2.8米,宽0.78米,厚0.22米。碑文字迹大部分风化难辨,记载真应岩历史。寺院遗址北侧巨石上浅雕人物五尊。其中三尊头戴官帽,身着官服,正襟危坐,两童子分立于侧。人像高0.6-0.7米。1992年,真应岩石塔被列为长泰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长泰县志》(清.乾隆庚午版)载有:真应岩,在恭顺里岩前社。真应是宋代安溪白石人,真应岩始建宋代,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及清朝末年,有过扩建或维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真应岩毁坏,存墙基及部分遗迹。当年的真应岩依山势建有三进,座向朝西南,建筑面积约有200平方米,装饰堂皇。残存的几根直径0.5米、长3米的圆石柱,以及几尊明、清时所立的大石碑也告诉人们,当时的建筑颇具规模。原真应岩环境优美,胜景诱人。这里林木掩映、岩石嵯峨,曾是一个游览、休闲的风景区。原有一张由20多平方米的石头天然形成的“仙人床”据说躺在上面神仙可托梦、美梦成真;有尊拔地而起的20多米高的“试剑石”是古代铸剑师和剑客磨剑练剑的绝佳境地;有一股喷涌不息、水质甘醇的“龙喉泉”是当时庙内僧客和当地群众的饮用水源;岩寺內还有一条深幽的石洞可当通道,据说之前可以通至岩溪镇高濑村,战争年代亦是村民躲避战乱的佳地。山洞里面有不少石碑、石牌刻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书法和动物图案。</p> <p class="ql-block">真应岩寺院遗址前面西侧的一块2米多高的巨石北面刻有“震石”两个大字,行书落笔,字体清晰,笔飄逸,小字落款“崇祯五年”。据说这块石头在地震前或天气有重大变化时,便会微微震动,堪称奇景。</p> <p class="ql-block">“真应找牛”: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居住于狮形山一老者名曰真应,他是远近闻名的一名算卦高手,又乐于助人,特别是乐于帮助穷苦老百姓。那时毎头耕牛都是人们的命根子甚至比命还重要,耕牛在老百姓生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耕牛偶尔会淘气或迷途走丢,牛主人四寻无果、心急如焚,跑到山上求助真应。真应掐指一算,下子就算出来耕牛的去处。牛主人按照真应的指引,很快就满心欢喜地找回自己的牛儿。</p> <p class="ql-block">枫香树,其实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果实。冬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晒干。</p><p class="ql-block">“真应翻跟斗”:真应岩寺内之前供奉的是清水祖师爷,和闻名遐迩的安溪清水岩同祖同宗。“真应”按师命指引,前翻三个大跟斗,后翻三个小跟斗,如此前后滚翻,选址长泰狮形山这块风水宝地建造真应岩寺,并在此广施善心、造福百姓。故后来,真应岩寺前的村庄改名岩前村。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岩前村闹热日一大早,当地村民都会组队前往安溪县境真应出生地进香取火。</p> <p class="ql-block">真应岩寺内岩石深处有一天然洞槽,旧传此洞非常之深,可通天上仙境。洞槽入口处有一漏米岩,传说起初真是漏米仅供和尚吃。漏米岩的顶端有个小孔,每天晚上会漏出雪白的大米,正好落在地面上的石盆里,而且每天漏下的大米,像计算好了似的,刚刚够和尚、香客们食用。</p> <p class="ql-block">汉代五石像(凭衣冠塑像)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汉代衣冠塑像</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忠孝廉节”所体现的忠信诚实、尊亲孝悌、廉洁奉公、守节自重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文化基因中,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时至今日,传统建筑装饰中的“忠孝廉节”故事仍为人津津乐道,如闽台两地杨姓把“四知堂”作为堂号,以纪念“杨震却金”的先贤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影响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五里亭,地处长泰区武安镇珠坂村坂头自然村,为长泰与龙文接壤处,四周林木蓊郁,环境清幽。五里亭,是古代长泰通往漳州府必经之官亭驿站,为官吏迎讶、路人歇脚之处。五里亭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由邑人善士蔡志热心倡建,距今近600多年历史,长13.3米、宽6.3米、高5米,占地面积约82 平方米,系石木结构凉亭,由八根合抱石柱承托青瓦亭顶。石柱刻有“长泰县界”“南取州叁拾里”“北取县伍里”等碑文。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于五里亭边建善世岩。</p> <p class="ql-block">赵公“两度却金”的清廉故事在闽南大地传扬,廉洁清风在长泰大地代代相传。五里亭现仍存有“大尹洪公爱民父母碑”“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两邑管公生祠碑”等,亦为纪念在长泰留有爱民清正美名的廉官清吏。“五里清风”,成为长泰新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尹洪公,即洪福,浙江省寿昌县(今建德市)人,监生,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来长泰任县令。有“去思碑”在五里亭,可惜未记载洪公的详细事迹。相传洪公清正廉明,一心为民,爱民之情有如父母。洪公离职时,百姓思念不已,于是立碑以记之。石碑始立于明代,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洪氏三十二世裔孙洪兆麟重修。</p> <p class="ql-block">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立于武安镇珠坂村五里亭。方镇,浙江金华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至康熙五年(1666年)任长泰知县,曾于顺治十六年(1660年)重修五里亭。因政绩显著,升户部主事。离任时,百姓有感于方知县之恩德,为其立“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方父母惠民石碑记”,以示纪念。碑中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溪邑职员洪兆麟顺修,七甲里班姚旋政立”。</p> <p class="ql-block">两邑管公生祠碑,立于武安镇珠坂村五里亭。管橘,江南南陵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进士任长泰知县,“先革诸无名陋规,饬胥曹,均赋役,平狱讼,衙斋惟饮水,堂上若履冰。至于临百姓,则如亲冬日;接士子,则如坐春风。未几,公摄龙溪邑,他如免麻户,疏陂渠,恤赔器,皆公善政,难更仆数也。”任期满后,管公升大理寺评事。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长泰、龙溪两邑百姓捐资为其建生祠于五里亭,并立“两邑管公生祠碑记”,让两县的父老乡亲世代奉祀。管公去世后,入祀长泰文庙名宦祠,享庙祀。今遗有一通生祠碑记,是其无负朝廷,尽心尽责,事事替黎民百姓着想,以拯民艰为己任等感人事迹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贠侯,即贠养纯,辽宁盖平人,曾任龙溪县知县,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任长泰知县,后升沅州守。在长泰任职期间,倡建明伦堂、修义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倡修五里亭。康熙十七年郑经率军进长泰抗清,贠侯积极组织防御,致力于战后重建,百废俱举,为长泰教育事业、社会安定作出贡献。离任后,龙溪、长泰两 地百姓感念贠知县恩德,在五里亭建贠公祠,祠内龛位供奉“龙泰两邑爱民父母贠侯禄位”。贠公祠后废,贠侯禄位碑保存较好,字迹及饰纹清晰可鉴。</p> <p class="ql-block">明代县令赵珮在长泰为官两任,造福一方,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离任时“两度却金”,其清廉故事和五里清风亭的故事,就如刻在长泰人的骨子里,代代相传,清风不断,极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继任者和当地百姓见贤思齐、崇廉尚洁。</p> <p class="ql-block">  重修五里亭寺碑记</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五里亭和明万历年间的善世岩,经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重修,基本保持原貌。在此宝地上留下“善世法堂”、“却金喜雨”、“闽南福地”、“却金亭”、“去思碑”、“爱民父母”、“五里清风”等多个匾额和碑刻,是“长泰八景”之一。二0一0年在善世岩后增建气势宏阔的大雄宝殿,二0一五年被民宗部门正式命名“五里亭寺”。因年久失修,梁檩蛀腐严重,善世岩大堂格局限制,2016年,距一九九二年二十五年后,五里亭寺管委会启动文物重修程序,十方善信踊跃捐资。扩建地基,扩大建筑面积 平方米,挑高屋顶0.4米,增配堂内龙首装饰,精致斗拱,古色古香。前厅增设天王殿,后院重塑放大观音金身,前厅后院金碧辉煌,堂构宏伟,屋脊双龙戏珠,气宇轩昂,五里亭寺俨然一座风清气正的时代丰碑。</p><p class="ql-block"> 长泰县方志委 林冠福敬撰</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8日农历五月二十四日立</p> <p class="ql-block">三坪寺祖师杨义中</p><p class="ql-block">现存千年古刹有:东岩院,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僧自如筹建,位于岩溪镇。天竺岩,始建于唐显庆四年(659年),位于枋洋镇赤岭村。报慈院,僧沧海始建于唐永泰元年(765年)。位于陈巷镇雪美村。天王院,始建于唐元和四年(809年),位于古农农场东厝社。已废千年古刹有:报亲院,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位于城区南门。福信院,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位于城区东北郊。祥光寺,始建于宋乾德二年(964年)。现存明洪武十一年(1381年)铜钟。位于城区南门。栖云岩位于石铭里(今属岩溪镇),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僧敬堂筹建,明初废。梁冈院位于梁冈山,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僧自如筹建,清初废。龟洋院位于石铭里,始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僧自如筹建,民国时期废。良岩院位于董奉山,始建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僧岳翁筹建,民国时期废。国师岩位于梁冈山,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年)唐僧、国师怀晖曾隐居于此,清末废。唐代高僧:1、敬宝,生平不详,唐代长泰僧人,唐贞观三年(629年)建长泰棲云院。棲云院,唐贞观三年,僧敬宝建。(载于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三)栖云院,在县北石铭里,贞观三年,僧敬宝建,今废不存。(载于明抄本《长泰县志》)编者注:明抄本《长泰县志》作栖云院。2、自如,生平不详,唐代长泰僧人,唐永徽五年(654年)建长泰东岩院、良冈院、龟洋院。东岩院,唐永徽五年,僧自如建。上二院俱旌孝里。(载于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三)良冈院,在良冈山之麓。唐永徽五年,僧自如建,洪武间并入丛林。(载于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三)龟洋院,在县北。唐永徽五年,僧自如建。(载于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三)梁冈院,在县北石铭里梁冈之郁。唐永徽五年,僧自如建。风峦环擁,泉石幽清,居然可爱。洪武二十四年,为归併丛林之所。永乐丁酉,僧大方。苗米四十七石六斗六合二勺。(载于明抄本《长泰县志》)东岩院,在县东北旋孝里。永徽五年,僧自如建。今殿宇倾圮,惟故址尚存,僧于殿西筑小屋居焉。(载于明抄本《长泰县志》)龟洋院,在县北石铭里。唐永徽五年,僧自如建。苗米四石七斗五升五合四勺。(载于明抄本《长泰县志》)3、月江,生平不详,唐代长泰僧人,唐开元三年(715年)建长泰福信院。福信院在人和里,唐开元三年,僧月江建。(载于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三)福胜院,在县北人和里。唐开元三年,僧月江建。永乐元年重修,今废不存矣。(载于明抄本《长泰县志》)福信院,在城东北人和里。唐开元僧月江建,后废为东嶽司。嘉靖五年,推管黄直卖起学。4、嶽翁,生平不详,唐代长泰僧人,唐开元八年(720年)建长泰良岩院。良岩院在董奉山下,唐开元八年,僧嶽翁建。洪武间并入丛林。(载于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三</p> <p class="ql-block">良岩院,在县东北旋孝里。唐开元八年,僧嶽翁建。林木蓊郁,瑽琤天然,一□□也。洪武二十四年,为归併丛林之所。永乐乙未,僧雪亭重修。苗米一百斛四石三斗。(载于明抄本《长泰县志》)5、大觉,生平不详,唐代长泰僧人,唐开元年间建长泰报亲院。报亲院在祥光寺西。宋,国忌拈香于此。塔五层。唐开元间,僧大觉建,今废,米附祥光寺。(载于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三)报亲院,亦在城中,祥光寺之西,前建石塔五层,云上常有光。开元间僧人大觉建。洪武二十四年,为归併丛林之所,今废。计苗米三十九石七斗九合六勺。(载于明抄本《长泰县志》)报亲院在治南,祥光寺右。唐开元中僧大觉建。有塔又名塔寺。宋国忌捻香于此。嘉靖四年,推官黄直废以起学,今附祥光寺。(载于清康熙《长泰县志》)6、怀晖(756—815),俗姓谢,为马祖道一法嗣。长泰良山有国师岩,怀晖禅师曾隐于此。章敬和尚嗣马祖,在长安。师讳怀晖,姓谢,泉州同安县人也。元和十三年戊戌岁十二月二十一日迁化。敕谥大觉禅师、大宝光之塔。长沙贾岛碑铭曰:“实姓谢,称释子,名怀晖,未详字。家泉州,安集里,无官品,有佛位。始丙申,终乙未。”(载于五代《祖堂集》卷十四)7、窈然,生卒年不详,漳州人,师事怀晖禅师,活动于唐贞元年间(785年-805年)。《龙溪县志》《海澄县志》记载窈然生于唐宝历年间(825年-827年)疑误。窈然,本州人。年十三,师事怀晖。长入慧院。一食三衣,径行论学独步。贞元间,病四部经旧解渊渺,观教沙华楞严,辨若建瓴。尝登坛说法,有红莲变白、异香飘空之瑞。重作戒坛,七级广轮,高深尺度皆准。以律法云游。每取水赫曦中饮道喝者,所过林莽,虎皆驯服。祷雨祈晴无不立验。及卒将葬,停龛石上,忽雷雨晦冥,没入石中。(载于清康熙《龙溪县志》卷八)唐窈然,生宝历间,本州和平里人,幼不茹荤,年十三师事怀晖禅师,铁钵自给,卧不解履。长入净慧院,一食三衣,径行论学独步。贞元间,病四部经旧解渊渺,观教沙华楞严,辨若建瓴。尝登坛演说,有红莲变白、异香飘空之瑞,重作戒坛,七级广轮,高深尺度皆准。以律法云游四方。每取水赫曦中饮道喝者,所过林莽,虎皆驯伏,祷雨祈晴无不立验。将示寂,嘱其徒必香烟绝处葬我。及化,群讶其龛轻,至香尽,其龛乃重,停宿石上,忽雷雨晦冥,没入石中。(载于清乾隆《海澄县志》)8、沧海,生卒年不详,唐代长泰僧人,唐永泰元年(765年)建长泰报慈院。报慈院在彰信里后,唐永泰元年,僧沧海建。(载于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三)报慈院,在县东北彰信里。永泰三年,僧沧海建。寝殿倾圮,榛奔□亏,正殿亦几覆矣。乐清知县赠□都御史戴公□请开元僧□朗居之,至正德□年,遂重建寝堂,复修殿宇而岿然如故矣。苗米二十四石三斗三合七勺。(载于明抄本《长泰县志》)报慈院,在彰信里山后。唐永泰元年,僧沧海建,久废。(载于清康熙《长泰县志》)报慈院,在彰信里山后。唐永泰元年,僧沧海建,岁久圮坏。清乾隆十年重建。前一堂,后三间。(载于民国《长泰县志》)报慈院,在仁化乡山后。唐永泰元年,僧沧海建,岁久圮坏。清乾隆十年重建。前一堂,后三间。今改为陶□学校。(载于民国《长泰县志》</p> <p class="ql-block">9、无退,生平不详,唐代长泰僧人,唐元和四年(813年)建长泰县天王院。天王院在人和里,唐元和四年,僧无退建。岁久倾圮。万历三十一年,令管橘命僧重建。(载于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三)天王院,在县西人和里,唐元和四年,僧无退建。苗米三十六石五斗一升七合二勺。(载于明抄本《长泰县志》)天王院,在人和里。唐元和四年,僧无违建,岁久倾圮。万历三十三年,令管橘令僧慧庆易向重建。今存。(载于清康熙《长泰县志》)编者注:清康熙《长泰县志》僧名无退作无违。长泰佛教至唐以来佛教兴盛,特别是明时期一度鼎盛,有“闽南小佛国”之美誉,现存大多寺皆为明清时期。另长泰佛教的主要信仰特征,以观音文化信仰为主。</p> <p class="ql-block">鼓鸣岩——唐朝元和年间朝廷敕封鼓鸣山威泽圣王,建岩供奉。</p><p class="ql-block">普济岩——原址在岭兜亭附近山上。唐朝咸通年间九座寺院衍派,“普济”南宋敕封。柱联讲述传承。</p><p class="ql-block">咸通六年(865年)是年,智广和尚在九座山倡建太平院(后称九座寺),并于西侧建有荼毗塔,僧众有500多人。</p><p class="ql-block">隆兴元年(1163年)是年,兴化军遇旱,九座寺祷雨有应,孝宗皇帝加封正觉禅师为“普济”。</p> <p class="ql-block">为政清白课民耕读勉以勤俭称有悬鱼之操也——赵珮</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忠孝廉节”所体现的忠信诚实、尊亲孝悌、廉洁奉公、守节自重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文化基因中,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p> <p class="ql-block">建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其前殿步口一对古老的花瓶柱上,即刻有这四则故事。花瓶柱为白色花岗岩雕刻而成,一般的石柱通常为或方或圆的几何形石柱,较为复杂的有龙柱和花鸟柱,而以花瓶柱形式出现的,在闽台地区乃至全国均不多见。该对花瓶柱按雕刻内容分三部分:底部为花瓶基座,为兽爪状的柜台脚;上部为缠枝四季花卉,分别雕刻牡丹、莲花、菊花和茶花,与花瓶一道象征四季平安;中部为花瓶,瓶身左右对称各刻有四幅图案,除了两两对称的“南极仙翁”“麻姑献寿”和“狮驮香炉”“象负果盘”外,另外则是表现“忠孝廉节”历史人物故事。</p> <p class="ql-block">传统建筑装饰常被喻为“墙上的教科书”,一些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常常通过建筑构件中生动的图形造像表现,在潜移默化中使民德归厚。“忠孝廉节”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的内容,是传统建筑装饰较常出现的主题,如表现“忠”的三国故事和表现“孝”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等。“忠孝廉节”同时出现在一组建筑装饰中时,民间则有约定俗成的题材搭配,闽台地区最常见的是以“孔明进表”“望云思亲”“杨震却金”“苏武牧羊”四则故事分别代表忠、孝、廉、节。</p> <p class="ql-block">体虚,感冒咳嗽</p><p class="ql-block">柴胡3钱,当归3钱,熟地5钱,白术3钱,芍药钱半(炒用),炙甘草1钱。</p> <p class="ql-block">真应岩石塔:真应岩塔 [长泰县古农农场白石作区岩前村东北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三层四角实心石塔,高2.85米,底边长1.48米,四角攒尖顶,圆相轮塔刹。第一层各面浮雕龙凤、麒麟、狮子等,第三层各面浮雕佛像。塔基直接垒于岩石上。塔为真应岩寺附属建筑。保存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立的“真应岩记”碑。碑圭首,高2.8米,宽0.78米,厚0.22米。碑文字迹大部分风化难辨,记载真应岩历史。寺院遗址北侧巨石上浅雕人物五尊。其中三尊头戴官帽,身着官服,正襟危坐,两童子分立于侧。人像高0.6-0.7米。寺院遗址西侧的一巨石北面刻“震石”两字,落款“崇祯□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