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教学】鱼牛图的教学隐喻

宋词清韵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一个德国寓言:</p><p class="ql-block">一口井里,住着一条鱼和一只青蛙。它俩是好朋友。青蛙除了坐井观天,还经常跳到井外,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鱼十分羡慕,请求青蛙讲一讲井外的新鲜事。</p> <p class="ql-block">青蛙在外面周游一番回来了,它告诉鱼:“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肚子的下面长着四只粗壮的腿……”(青蛙对牛的描述应该挺准确吧!)小鱼听着听着,这时,在它的脑海里,出现的却是“鱼牛”形象。</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从鱼的角度思考,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其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建构出了“鱼牛”形象。可是,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用来比喻教学,实在有点妙。鱼是孩子的隐喻,青蛙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p><p class="ql-block">教师以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地教了,语言很形象也很生动。但学生却得到了完全非本质的知识。这是何等的讽刺!</p><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可以从这个故事中获得哪些启示,避免或减少这样的尴尬教学呢?</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孩子更如此,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他会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经验。</p><p class="ql-block">认识到这一点,教师需要识别儿童,识别一个个具体的儿童,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就像要了解鱼的生长环境一样。</p><p class="ql-block">其次,当意识到鱼从来没有见过“牛”,而要去建构“牛”的形象时,教学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要有一个双方都确认的对象,可以把它称为“知识原点”,那最好是实际的、具体的能感觉到的东西。对没有见过“牛”的“鱼”,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给它带去牛的照片或视频。对于初认知的事物,语言行为已经是比较高度的抽象了。教师沉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描述当中时,多分一点身心去想想孩子从语言中究竟能获得什么?我们和孩子真正连接了吗?所以,当青蛙和鱼都有了“牛”的真实形象后,语言才能发挥进一步的作用。教学才有了真实可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点启示是关于合适的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如果青蛙只顾自己一厢情愿地说,就以为鱼认识了牛;或者,青蛙只是考一考牛的知识点,发现鱼都回答得很好,于是很满意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青蛙在教学的路上越走越偏,还感觉不错。这就是更大的遗憾了。所以,如何获得自己教学的真实反馈,并根据反馈随时调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青蛙

教学

建构

教师

隐喻

知识

形象

认知

孩子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