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山里的秘密工厂 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

禾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1月31和2月19日,我和“天空”(网名)“秋风”(网名)两次探访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神秘军工厂--“先锋机械厂”旧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废弃的“秘境”,曾经的荣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锋厂旧址位于河北保定曲阳县北台乡。走337国道,在韩家峪村下道,驶入弯弯曲曲的山路到土岭村,穿过土岭村,就是曾经的河北先锋机械厂厂区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一座座废弃的厂房、空荡荡的宿舍,看着断壁残垣、丛生的草木,很难想象这里曾创造过辉煌的建设奇迹,发生过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峰机械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秋,毛泽东主席在《关于军事工作战备问题的指示纪要》中指出:“各省要搞兵工厂,先搞修理,再搞制造。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炸药……”中共中央确定了关于“三线建设”要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中共河北省委战备领导小组经多次勘察、选点,最终决定在曲阳县韩家峪村西南的几条山沟-土岭村西南,建设河北省第一个枪厂,定名为“河北先锋机械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岭村和其西南的厂区一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9月26日,工程动工,河北省委有关部门和省政府直属15个厅局的领导亲临现场指挥。保定地区组织曲阳、阜平两县32个公社的5000多名社员,由县长带队,组成班、排、连、营等军事化施工团。大家一起劈山运土,肩挑碎石,平整土地,建造厂房,仅用了56天便完成了15714平方米的土建工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设大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后,在设备安装、技术资料准备和在全省100多个民用生产企业协同完成工装制造的基础上,从1965年3月22日开始进行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试制。没有宿舍,工人们搭起了帐篷;没有床,就垫玉米秸打地铺。大家夜以继日搞研究、试验,5月16日试制成功,前后只用了56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北先锋机械厂以“双56”传奇及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产出成品枪2222支的优异成绩,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表彰,闻名全国,逐渐建设成为华北最大的常规兵器生产厂。当时全厂有职工251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3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车间工作的先锋厂工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职工及家属越来越多,食堂、澡堂、商店、邮局、卫生所、托儿所、招待所、俱乐部、电影院等配套设施一一建立起来。大山里的工厂如同一个微缩社会,涵盖了各种服务功能。先锋机械厂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这里超市、学校、医院、消防队、派出所等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职工的孩子们在托儿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军工厂里的生活令人羡慕。一卡车一卡车的生活物资从四面八方运进来,分鱼分肉,分蔬菜分水果。5分钱1根的冰棍,2元1罐的液化气,大食堂的方块蛋糕,1角钱的理发,大喇叭的广播,露天的电影等等,给很多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山中的厂房、宿舍和服务设施,见证了无数人的青春奋斗、爱情亲情、童年成长、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承载了无数人的光荣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代先锋厂工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黑云压城,未雨绸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为什么要在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深山里建厂呢?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国际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新中国在国际上最孤立无援的时期。1964年中国对外关系降至冰点,四面受敌之下,毛主席做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国后,我国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彻底倒向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作为回报,苏联在新中国初期为我国提供了大批的技术援助,并在“一五计划”中帮助我国建设了重工业体系,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好景不长,在赫鲁晓夫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后,试图全方位领导中国,将中国变成一个听话的“小弟”,任苏联摆布。但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想成为苏联在亚洲的“卫星国”,中苏关系随即开始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在华援建的专家与设备,并且在1959年到1962年频繁向中国要债,在中蒙边境陈重兵,不断在边境挑事。1962年,苏联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等地策动数万中国居民外逃,这让中苏关系降至冰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在朝鲜战争中,我国派出志愿军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交战,与美国结下了“梁子”,所以美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新中国怀着极大的敌意。在1964年,美国得知新中国即将研制出原子弹后,甚至有计划对位于中国新疆罗布泊的原子弹实验基地做出核打击。当时美国不仅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韩国有大量驻军,在“北部湾”事件后也派出地面部队进入了越南,从东面与南面同时威胁着中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几乎所有有价值的工业设施,先进设备和高精尖技术人才都集中在沿海一线以及东北地区,可以说全部位于美、苏等国的打击范围内,很容易遭到袭击,这对于中国而言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当时中国在防空和导弹技术领域尚不成熟,却同时和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交恶,这让中国处在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国际大环境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单单是北方的苏联和东、南面的美国,连台湾蒋介石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也叫嚣着“反攻大陆”,时常派出军机骚扰东南沿海省市。西面的印度屡次越过边境,侵占中印边界东、西两段我国国土。所以说在当时的中国,四面受敌,周边的形势远比我们今天所想象的更加复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同我们今天将中国城市按照发展水平的高低分成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一样。在当时,党中央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也将中国大陆广大地区分为了一、二、三线,其中“一线”就是指沿海地区以及我国的东北、内蒙、新疆、西藏等边疆区域,可以看做是中国最外围的一环;“二线”就是不沿海,但也与一线地区有着接壤,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的地区;“三线”就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包含了云贵川、陕甘宁、湖广、晋冀等省份,在当时也被称为中国的战略大后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就是在第三线进行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一线、二线地区的工业基础设施和人才向广大的中西部三线地区进行转移。因为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东北、上海地区有着中国当时90%以上的工业,由于这些地方基础设施好,经济发展状况相对于其他地区也更好,所以有着良好的工业制造业的底子,在“一五计划”中,苏联对我国大部分的援建也都分布在了一线的发达地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苏联、美国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破坏了中国在“一线”地区的工业基础设施,从而让中国失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轻重工业体系与军事设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从1964年开始,中国开始逐步、迅速的将整套国防、科技、交通等重工业体系,重要单位向中国的三线腹地迁移。这也是中央计划建设的第二套重工业体系,作为备份用于在战时。一旦一线地区沦陷或者工业遭到破坏后,三线地区的第二套重工业体系能够继续快速的生产工业物资装备,保障国家体系正常运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在四川、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地兴建了大批的新工厂与新单位,例如在秦岭南部的陕西汉中兴建了一个全新的飞机工业基地,在四川攀枝花兴建了冶金工厂,在湖北十堰的汽车工业基地,在甘肃庆阳新发掘了长庆油田等一系列全新的项目,让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完善与补充,也为中国三线地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河北省的“小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对于国家的“大三线”,在全国一、二线地区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经济建设活动称为“小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北小三线建设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展开。至1978年进入调整改造期,先后建立了40多个军事工业企业单位,涉及兵器、航空等多个行业,大大提升了河北的军工备战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先锋厂建设的同一时期,河北省共上马了8个军工及军工配套企业,全部建在保定西部曲阳、阜平两个山区县,主要生产半自动步枪、枪弹和手榴弹。这构成了河北小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4月,毛泽东到天津市视察时指出,先锋厂建得浅了,河北三线建设要尽量靠近五台山一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河北三线建设的第二波开始酝酿,地点选在了入山更深的涞源。出涞源县城,向西南方向走13公里,到一个名叫分水岭的小土坡后折向南,再走约1公里,大山和树木的背后,藏着一道山沟。1965年,河北省军区司令马辉将军站在这里,认为这道山沟完全符合三线建设方针。凌云厂的建设,便选在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凌云厂的生产车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期,华丰、东方、新华、卫星、红光等厂各自在涞源的崇山深谷之间选定地址,开始建设。这些厂,主要生产37高炮榴弹、53式迫击炮弹、火工雷管、枪弹底火、炸药等。配套厂有钢厂、铜矿、煤矿、洞室电厂等4个企业。11个项目几乎于同一时期在深山老林间铺开,建设单位之众、建设规模之大、面临困难之多,前所未有。面对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广大建设者激荡勇气,顽强拼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点在山石上凿出了洞室,在荒野里建起了厂房宿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省军工三线建设系统拥有一支从全省及外省市对口单位选调来的成千上万名优秀人才组成的宏大职工队伍。这支坚强有力的队伍,当初都是一声令下,立即奔赴三线建设前沿阵地的,离开平原走向山区,离开城市走向山村,作出了巨大牺牲。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作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发生后,国家急需单兵反坦克武器及各类装备,河北的小三线建设迎来第三次高峰,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中南部的石家庄、邢台、邯郸山区。从1970年开始,在石家庄灵寿、平山新建一机厂、二机厂,生产反坦克炮弹等;井陉筹建542工程,由7个分厂组成装甲车生产线;邢台山区新建一套步枪及枪弹厂,即三机厂、四机厂;在邯郸涉县新建五机厂、六机厂,生产85破甲弹等。此外,从天津等城市迁往太行南部地区一批军民两用企业,如制药、手推车、棉花机、喷雾器厂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井陉县南障城镇,从镇政府往西南行进约1公里,这里曾是542工程5470厂(泵滤厂)。由此向北约3公里,是曾生产出我国自行设计的V8-135水冷柴油机的5460厂(发动机厂)。542工程主产履带装甲输送车,与山西541坦克基地、河南531高炮基地并称为太行山三线建设的“三大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井陉542工程生产车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广大军工人青春璀璨,激情燃烧,把一个个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可能。几代军工人用青春和热血在莽莽太行山中创造了一系列建设奇迹,在河北工业发展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工厂的任务非常紧,完成上有困难。”二机厂原党委书记韩志说,1976年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非常饱满,各生产线全负荷运转,“外面下着大雪,很多小伙子在车间里光着膀子干活儿。职工们昼夜奋战,吃住都在车间,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真是叫人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中西部建设,成就辉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不仅仅是将沿海与东北地区工业体系迁移,同时也向中西部输送和培养了大量的核心技术与管理人才,让中国的三线地区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为今天中西部地区的诸多大中城市奠定了一套完善的工业产业链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三线建设中在西安建立了完善的军工及航空航天体系,在成都建立了轻工业与电子工业体系,在重庆建立了核工业体系与船舶工业体系等,让一批西部传统的大城市注入了工业的血液,缩小了这些西部大城市与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也为这些城市培养出来了更多的本地人才,为整个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储备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甚至在三线建设中因为产业的迁移,兴起了例如攀枝花、六盘水等一批全新的城市,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更是建设了诸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一批至今对我国航天事业影响深远的基地设施。这也从侧面极大增强了整个国家综合实力与抗击打能力,让更多的城市得到发展补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让中国原本相对落后贫穷的中西部省份,引进和新建了大量的工厂,科研单位,促进了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的就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在三线地区迁入的大批工业、科研单位与新建的工业体系外,三线建设也极大的促进了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的完善。例如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电站,保障了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工业及民生用电;在三线建设时期建成通车的成都到昆明的成昆铁路、重庆到贵阳的川黔铁路等,大大缩短了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勤时间。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也为之后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中国在西部地区也有了新的经济增长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不仅仅是一次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发展、大建设,更是在国际上彰显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有力地震慑了美国与苏联,中国于1964年和1966年接连试爆成功了原子弹与氢弹,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为了有核国家的一员,这让美国和苏联对中国不敢轻举妄动,更是让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望而止步,再也没有实力与资本对大陆进行军事挑衅了,让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计划彻底破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也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曾在甘肃刘家峡工地工作13年,温家宝曾在甘肃酒泉工作14年,李岚清、王兆国也曾在湖北十堰中国第二汽车厂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在军事实力上的突破,三线建设中老一辈革命家不屈不挠敢于和外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肯定的。在1969年,中国和苏联在东北边境地区的珍宝岛发生了领土冲突,随即苏联方面在中国东北边境陈兵百万,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甚至扬言要拿核武器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当时三线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全国上下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表现出来了惊人的团结,毛泽东也以“中国人口众多,最不怕打仗,倘若苏联和中国打核战争,中国必将奉陪到底”作为回应,苏联方面看到中国如此强硬的态度,在多方面因素考虑下,最终放弃了和中国进行核战争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士手中的钢枪,我们自己制造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结束。历时十几年时间,400万致力于投身三线建设的人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上千个三线厂,付出了自己的宝贵时光与汗水,甚至不惜献出了生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引厂出深山,市场搏激浪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缓和,1970年代中期左右,三线建设逐渐降温。持续10多年的三线建设,为河北省初步构建起国防工程防御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军工技术人才,配套建设的1400多公里战备公路、5000多公里战备通讯线路为太行山区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工业布局轻重不平衡、企业依赖政府扶持缺乏竞争活力等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由过去单一为国防建设服务向为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转变。这种转变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由单一军品生产向军民结合转变;另一方面,分布在山区的军工企业及配套单位向交通便利的城镇转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70年代末开始,三线厂首先突破单一军品生产的思想禁锢,尽快向军民结合、亦军亦民方向转变,由“找米下锅”向适合本厂生产条件和有市场生命力的民品转变。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军民结合产品框架初步形成,并不断向较高水平迈进。同时,对山区军工和配套企业进行分类,通过合并5家、输送到对口单位15家、撤销2家等措施,降低了国防工业企业重返城市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起,“引厂出山”逐渐成为省领导和国防工业系统上下行动的共识。截至1988年,山区近半数企业基本完成外迁任务,其余企业的迁建工作也在不断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军品任务不断减少的情况下,1980年后,河北先锋机械厂先后研发生产了玫瑰牌20型自行车、大理石切割机、汽车前后桥、细纱机摇架等民品;1993年在保定市南二环建起占地300多亩的新厂区,次年营收近亿元。但到了1998年,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厂子宣告破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大多数企业,继续发扬“三线精神”,二次创业,在市场经济的沧海横流中创造了新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6年,“一无军品、二无民品、三无资金”的凌云厂“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塑料建材行业打拼出一片天地,建立合资公司,收购德国公司,建成了国际知名百亿级军民结合型企业集团。现在的凌云厂为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国内汽车制造业和塑料建材行业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1994年11月7日,工厂整体搬迁至河北省涿州市。历时8年,工厂从山沟到平原,边建设、边开发、边搬迁、边生产,完成了引厂出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经历四次停建续建、五次撤销合并,井陉542工程硕果仅存的5460发动机厂、5470泵滤厂和542总指挥部联合成立华北柴油机厂,并在鹿泉建立新基地,至2000年全部转移到交通便利的新厂区。通过引进德国道依茨公司的先进技术,并自力更生研发创新,华北柴油机厂推出了大功率防爆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船用发动机等拳头产品。历年大阅兵中,均有匹配华柴发动机的战车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三线建设过程中,由于将部分工业设施与单位迁移到了一些极度偏远,交通不便的深山之中,对于这些单位的科研发展,工业制造运输,技术交流都造成了困难,因此在三线建设结束后荒废了一批工业设施,造成了资源与成本的浪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废弃的先锋厂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在当时国际大环境下,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国家层面必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三线建设尽管带来了一些弊端,但在整体上对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做出过重大的奠基性贡献的,同时也因为我国全体人民的上下齐心,同仇敌忾,使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全民备战”的状态下,让当时的美国与苏联倍感压力,最终没有对中国动手,选择了和平相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三线建设已成历史,但这个决定,这段时光,这些为新中国奋力拼搏的一代人,他们的贡献是毋容置疑的。如今三线精神也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也最终再次验证了,中国人民不会轻易退缩与屈服,我们会依靠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去创造出更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几十年光阴过后,已经有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感觉。三线建设给一代人带来的影响还远不到消退的时候,远不到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忘记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曲阳县制作的先锋厂展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本文引用的老照片为网络图片,其余照片为小编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军工发展简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共和国史上的神秘战略工程》张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行山深处的“秘密工厂”》王宏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