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书有何用?明理、修身、益智。</p> <p class="ql-block"> 读书,让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思索自己的命运;教我们分辨善恶美丑,帮我们释怀遗憾。最终,助我们成为自己。</p> <p class="ql-block"> 本期由“书歆阅读”书友会的五位成员与大家分享《教育,向美而生》《傅雷家书》《皮囊》《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寒假期间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出了郑老师优美的教育姿态,温暖的师者仁心,读出了应该敬畏生命,让其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成长,成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p><p class="ql-block"> 一、让生活有仪式感。一说仪式感有人会觉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尤其跟我们的教学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书中,郑老师把这种仪式感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仪式感,用仪式感擦亮课堂,擦亮心灵,在传承文化和滋养灵魂的同时点亮生命。人生并不会因为一场仪式、一次交流、一堂课而突然发生改变,因为人的成长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但是只要我们带着对生命敬畏之心,对学生关怀之情,对人生负责之态怀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我们的教育必定向美而生,向善而行。</p><p class="ql-block"> 二、培养教育意识。郑老师的教育意识无处不在,涉及到生活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她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哲学的智慧,比如,在开学初让每一个学生解读姓名的来源和寓意,因为很多名字的背后一般都蕴含着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和祝福,这样就明确了我是谁的问题和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而学习当下,顺着自已的天性和生长节奏去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已,不光是学习知识,从知识的层面跳到道德层面和智慧的层面去这就明确了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学校学习生活的积累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对自我价值感的认定及自我使命感的认识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还运用了很多心理学的方法。她会顺着学生的天性体察他们的内心诉求,并对之维护和引导来成全他们。</p><p class="ql-block"> 三、对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举了一个红孩儿,也就是问题学生伟伟的典型案例,案例中把伟伟的转变过程描写的很详尽,学校在无可奈何之下把伟伟转给郑老师班级,郑老师教育伟伟的过程中走了几个弯路,第一个错误就是给他施舍了一个纪律干事的职务,但是同班同学对他恶霸似的管理敢怒不敢言最终以失败告终。事后郑老师的总结就是“诚心才能自成”她是出于施舍,而不是基于伟伟的需求,出于自已管理的方便而不是学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第二个错误就是为了动员转学去家访,郑老师家访后才发现之所以伟伟是个问题学生是跟他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看见伟伟在家里被他父亲打打骂骂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而转折也是从这次家访开始的,接下来郑老师就是用关爱、尊重,用真诚的付出缓解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距离,自然而然伟伟的成长也就顺着自然而正向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她在最困难的时候用她的话来讲就是:真是一场噩梦。但是通过这样千回百转的一番努力过后她深深的体悟到学生的顺逆反复才是教育的常态。让我们时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总会遇到像伟伟一样的红孩儿,而我们遭遇这种逆境的时候不忘初心,向前一步,就是征服。让教育向美而生。</p> <p class="ql-block"> 《傳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出国期间与儿子来往的家书合集。从傳雷事无巨细的敦敦教导中我读出了付雷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醇厚的爱。从傳雷的身上我看到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传统式父亲。他们不善言辞,教子严厉,但内心深深地期望把自己的毕生经验传给儿子,让儿子不再走自己走过的弯路。傅雷就像一个朋友,抛却了父亲的威严,用商量的语气和儿子沟通,例如“孩子,你觉得我说的话对不对?”“我做父亲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保护你、跟随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来表达对儿子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感动的是,傳雷为了教导傳聪成为有修养的人,特别在意细节的教育,当时傅聪已经是一个青年,傳雷却像教育小孩子一样,教育他“不要在脱帽间只留下外套而带着围巾”“吃饭的时候刀叉不要相碰出声音”“与人说话时要注意态度、语气”。这些行为都是很客易被忽略的,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傅雷不仅注意到了,还能列举出每一处例子,可见他对儿子的用心之深。从这些教导中,我也获益匪浅,很多细节也是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甚至都不知这样的行为是没礼貌的、这样说话会造成别人不舒服。</p><p class="ql-block"> 除了关注儿子的品格和事业,傳雷还没有忽视对儿子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引导,甚至拿自己的经历作例子来说明婚姻相处之道,不惜剖析自己、承认自己对家人的错误行为,甚至为此而向儿子直白地道款。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开明的。</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对音乐不精通,对外语不精通,但阅读《傳雷家书》却丝毫没有让我觉得晦涩或枯燥。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严厉的父亲案抽地表达着自己对儿子的爱。也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做任何事,最首要的是先学会做人。</p> <p class="ql-block">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胸口郁积着一股气,怎么也出不来,说不出的难受。</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前半部写得有点消沉,又很真实,让人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们想改变生活,追寻梦想,结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践踏。所谓的梦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加无助。</p><p class="ql-block"> "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最近,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是不想参加,是没有了热情。我害怕人多的时候,害怕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发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阵狂欢之后,回来更加落寞。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发时间的方式,看书。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反而读的多了一些。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宁。</p><p class="ql-block"> 我看书慢,这也是之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太耗时间了。然而这现在成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书可以打发更多的时间。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两个小时。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觉的点了。 </p><p class="ql-block">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傲,鄙视思想浅薄,鄙视随波逐流,鄙视世俗市侩,鄙视目光短浅,鄙视素质低下。甚至为此而觉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并不觉得有钱多了不起,当官就能怎么样。虽然,暂时做着不好不坏的工作,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会有成功发达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样,只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想那些有的没的耗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读点书。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们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暑假的时候学校向老师们推荐读过,当时就有反思,很好读,看着题目就充满了吸引力,我是怀着一种好奇与求知的欲望一口气看完了前3章的,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精彩的只字片段,折射出于老师独到魅力与智慧: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我不是抱着“治”学生的态度,而是抱着“接纳”学生的态度来到这个班的。对迟到的学生我从来不批评,甚至怀有敬意。我的爱的天平,在一段时间内,会向落选的学生身上倾斜。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微笑已经成为我的一张名片。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p><p class="ql-block"> 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喜欢老师等等。</p><p class="ql-block"> 其次,令我最敬佩的是于老师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p><p class="ql-block"> 最后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那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它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换种角度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收获别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总之,读到共鸣处,我不仅在心里为于老师鼓掌,并在旁边写批注;看到于老师幽默化解师生之间许多尴尬的瞬间,拍手叫好并立即采纳吸收,付之今后教学中;品到于老师“精彩的示范课”,会不由自主的陶醉在他的课堂里......每每读到会心之处,我都会不由自主的笑了,笑得那么舒心,读到前3章,便对于老师有了100%的敬仰,被他朴实的才华和实在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并迫不及待想看下一章节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受益匪浅。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p><p class="ql-block">跛足策略,是指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将失败原因外化的行动和选择。概念很拗口,通俗的说,人们一般人不太能够接受“失败”的事实,为了维持自己的自尊,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故意设下一些障碍,如果还是成功了,那么表示自己的能力果然很好;万一失败了,就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所设下的障碍,避免直接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p><p class="ql-block">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考试前几天,注意听学生之间的对话,就会发现他们会相互问:“你这场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一位同学说:“不怎么样,看运气吧,都没怎么看书。”考完试后再到处找人诉苦:“这一次考得好难,自己都不会写。”</p><p class="ql-block"> 这种心理现象,其实跟心理学中的成就动机理论是相一致,力求成功者为了获取成就,通过活动提高自尊心和满足感,往往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他们的目的都是获取成功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自尊心。</p><p class="ql-block"> 使用“跛足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使得自己感到更快乐。却忽略了这种策略所带来的危害:人际交往障碍和自我催眠效应。</p><p class="ql-block"> 我遇到一个很喜欢使用这种策略的同学,考试前同学们问她:“你复习得怎么样?”她总是说没睡好,身体不好、不想复习之类的,但实际上,她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不错的。反复多次以后,大都数同学都觉得她能力很强,但为人很假。而有一些同学听了她的话之后,也会为自己提前设置一些障碍,如我这段时间没精神,没吃好,没睡好等,结果是把自己给催眠了,有借口可找了,就真不学了。</p><p class="ql-block"> 跛足策略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替自己主要的工作表现做掩护,它本身没什么不好,只是一种心理的防卫机制,保护自己的自尊不至于受伤太多。但是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若是一直逃避失败,成功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教师应该观察学生,对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p><p class="ql-block"> 普遍的跛足策略的使用,与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有关,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教育。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建立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新的学期,让我们在读书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技能,加强职业修养。爱读书善读书,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行稳致远,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