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南吕】一枝花·喜雨</b></h1><br>作者:张养浩<br><br> <b>用尽我为国为民心,<br><br> 祈下些值金值玉雨①,<br><br> 数年空盼望,<br><br> 一旦遂沾濡②,<br><br> 唤省焦枯,<br><br> 喜万象春如故,<br><br> 恨流民尚在途④,<br><br> 留不住都弃业抛家,<br><br> 当不的也离乡背土⑤。<br><br>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⑥,<br><br> 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br><br>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br><br> 我也不枉了受天禄⑦。<br><br>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⑧,<br><br> 只落得雪满头颅⑨。<br><br>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br><br> 赤子从今罢叹吁⑩。<br><br>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⑩,<br><br> 便下当街上似五湖,<br><br> 都渰了九衢⑿,<br><br> 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⒀。<br><br><br>【注释】<br><br><br> </b>①祈雨:古代人们祈求天神或龙王降雨的迷信仪式。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贵。<br><br> ②沾濡(zhan ru),浸润,浸湿。<br><br> ③省:通“醒”。焦枯:指被干旱焦枯的庄稼。<br><br> ④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后旱象初解,但灾民还在外乡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为憾事。<br><br> ⑤当不的:挡不住。<br><br> ⑥翻腾:这里是变成的意思。菽(shu)粟:豆类和谷类。<br><br> ⑦天禄:朝廷给的俸禄(薪水)。<br><br> ⑧没是处: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br><br> ⑨雪满头颅:愁白了头发。<br><br> ⑩赤子:指平民百姓。罢叹叶:再不必为久旰不雨叹息了。<br><br> ⑾霖霪(yin):长时间的透雨。<br><br> ⑿渰(yan):同“淹”。九衢:街道。<br><br> ⒀犹自:依然。 <h1><font color="#ed2308"><b>【译文】</b></font></h1><br><br> 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br><br> 求来了这一场雨,宝贵得如玉如金。<br><br> 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br><br> 今天终于把大地滋润。<br><br> 干枯的庄稼绿色新。<br><br> 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令我高兴;<br><br> 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br><br> 老百姓呆不住了便抛家别业,<br><br> 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br><br> 我恨不得<br><br> 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br><br> 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br><br> 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br><br> 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br><br> 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br><br> 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br><br> 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br><br> 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br><br> 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br><br> 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br><br> 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br><br> 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br><br> <h1><b>【赏析】</b></h1><br><br> 作者官居高位时直言敢谏、与时不合,便中流涌退、回家隐居。朝廷几次征召,他都不出来。但为了关中百姓大旱之苦,他却高龄出仕。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夜晚向天祈祷,白天出外赈灾,整日辛劳,有时因念百姓疾苦而痛哭不已,四个月后便病倒去世了。关中一带百姓哀痛如失父母。作者因此受到人民的景仰和赞扬,被历史公认为好官。<br><br> 好官为百姓而死,坏官把百姓整死。因此中国人有赞扬好官的传统。但好官确实太少了,而且越来越少。<br><br> 人民永远记得为他们而死的好官,但也不会忘记整死无辜百姓的坏官,因为他们还要亲手把其中最坏的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去。<br><br> 套曲 〔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 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br><br> 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现其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的关心。感情深挚,语言朴实无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艺术效果尤为显著。 <h1><b>古诗词曲鉴赏方法技巧点拨</b></h1><br><h1><font color="#167efb"><b>解题技巧:</b></font></h1><br> 解答诗词赏析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个弱项,但只要我们善于抓规律学习,还是有法可循的。<br><br> 赏析一首诗词,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它的内容和形象上的几个基本点: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它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它要向我们传达怎样的旨趣,它有怎样的深意等等。只有弄清以上几个问题,才有可能准确地品味出它的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精妙之处,也才能正确答题。<br><br> 其次,要认真审读试题,明确命题旨意。要善于根据题干中有关词语的提示作答;要善于抓住一些关键词,通过提取、概括信息去答题。<br><br> 第三,要注意语言表述的条理性,每种观点都要有依据,要能够自圆其说。<br><br> <b>下面针对诗词赏析题的几种题型给大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b> <h1><b>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b></h1><br> 答题时要注意:(1)抓住诗词的题目。题目是对诗词内容的概括或写作缘由的交代,因而不可忽视。(2)把握诗词的“文眼”。这些词语一般都是诗词的灵魂,对诗词的内容和中心具有概括的作用。(3)理解古诗词的大意,掌握其主旨。(4)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诗歌的形象。(5)结合诗词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br><br> 如2009年长沙中考语文第7题: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br><br> 这一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大意的理解。答案: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br><br> 再如2008年黄冈中考语文第8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这一题考查的是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答案: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h1><b>2.体会诗的思想感情。</b></h1><br>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1)诗人的情感是借助意境来传达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对诗中的情景做具体的分析。(2)还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种情感,从而判断诗句要抒发的感情。这是做好“体会情感”类试题的关键。(3)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事,体会出诗人此时的心境。(4)善于联系诗词常识。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常常表现出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婉约词常常表现出凄清哀婉的思想感情。<br><br> 如2009山东滨州中考语文第7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考查的是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时,要根据全诗的感情色彩,重点感受“破”“深”二字所创设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忧国伤时。 <h1><b>3.品味精妙的语言。</b></h1><br>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风格和主题思想,然后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品味,体会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是如何表达的,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br><br> 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中选择最合适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精妙。<br><br> (1)从遣词用语的角度推敲、品味作者准确、生动、传神的用词。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自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再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br><br>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揣摩语言的妙处。命题的句子常常是含有比喻、拟人、夸张三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间接抒发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形象感人。<br><br> (3)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品味语言。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br><br> (4)从蕴含哲理的角度品味语言。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的深刻哲理。<br><br> (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语言。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br><br> (6)从用韵、节奏、音调的角度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br><br> 除此之外,还要积累评析语言的一些词语,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言简义丰等,使评析语言很优美。 <h1><b>4.体会诗词中的艺术手法。</b><br><br></h1><h3> 答题时,要具体结合语境思考它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判断准确之后,再思考这种艺术手法通常有何表达效果。最后,再次结合具体的诗词进行分析,表述出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注意:不要抛却诗歌泛泛而谈。</h3><br><h3><b>举两个例子:</b></h3><br><h3><b>例1.(2007泰州)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问题。</b><br><br></h3><h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r>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br><br></h3><h3>【问题】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是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br><br></h3><h3>【解析】这是一道比较浅显的考查诗词艺术手法的题目。学生首先要理解诗词内容:诗的第二联写“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第三联写“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很显然得出答案:第二联是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br><br></h3><h3><b>例2.(2009成都)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b><br><br></h3><h3>天净沙·秋思<br>马致远<br>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r><br></h3><h3>【问题】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br><br></h3><h3>【解析】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考查诗词艺术手法的题目。考生还是要先理解诗词内容:第一句写傍晚时分,“鸦”归“老树”上之巢,而自己还行走在外;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更引起自己对家的思念;第三句“古道”写出旅途的荒凉,“瘦”写出长途的奔波。第四句“夕阳”让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难免产生孤独寂寞之情。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正是诗人抒情的载体。通过细腻的思考、认真的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这首小令在写法上的特点。答案示例如下:(1)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2) 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3) 运用了景物罗列的手法。使用了大量的名词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等进行,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极力渲染悲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4)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恬静更让诗人难以抑制自己由“人家”之家想到自己之家,自己的亲人,所以别人家的“温馨恬静”正衬托了自己的惆怅之情。<br><br></h3><h3>以下是古诗词中经常运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希望大家进一步熟悉,在解题时加以灵活运用:<br><br></h3><h3>(1)情景结合。诗词中常出现一些写景的句子,一般情况下,都不是单纯的写景,景与情是结合在一起的。写景是为了抒情的需要,抒情需要借助于写景。情景结合的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由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写景的艺术手法一般包括:①远景近景的结合;②俯仰角度的变换;③色彩搭配;④动静结合;⑤化静为动;⑥以动衬静;⑦多种感官的配合;⑧景物罗列。<br><br></h3><h3>(2)虚实结合。虚写多指想象之景或梦中情景,结合眼前实景,能增大作品的容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br><br></h3><h3>(3)先抑后扬与先扬后抑。这种手法在表达上抑扬顿挫,大起大落,增强了感情表达的力度。<br><br></h3><h3>(4)托物言志与以物喻理。化抽象为具体,表达含蓄。<br><br></h3><h3>(5)白描。白描手法是用直接、形象、准确的语言来描画人物,刻画人物心情,不事夸张,不用修辞,却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br><br></h3><h3>(6)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使诗的表达更为委婉含蓄。解答有关典故的题,关键是要能够理解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意义。<br><br></h3><h3>(7)烘托。这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br><br></h3><h3>(8)对比。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br><br></h3><h3>(9)渲染。诗歌往往对景物、环境等进行笔法浓重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br><br></h3><h3>(10)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它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直白,气势奔放浓烈。</h3> <h1><b>5.开放性试题的类型。</b></h1><br> 此类题常常是描写诗句意境、谈谈对诗句的感悟或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等。<br><br>(1)描写诗句意境。比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解答此题,要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切入到要描写的“镜头”中,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富有诗意的描写。答案示例: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br><br>(2)谈谈对诗句的感悟。比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作简要分析。解答此题,要联系背景资料,诗人被贬荒蛮之地长达二十二年之久,被召回再到京城已是二十三年之后的事情。虽然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br><br>(3)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需仔细阅读所给的几首诗歌,细心比较其异同。主要集中在主题、情感和手法的比较,答案就在你的比较中。<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