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i>认识人性 </i></b></p><p class="ql-block"><b><i> 一一写给孩子(五)</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人类关于自我认知的思考从来就没停止过。这种思考最基本、最核心的是“人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人性”问题。思考这个问题不光是哲学家、思想家们的事,对于每一个想明明白白活着的人來说,这个问题都很重要,弄明白了人性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别人;看懂社会,看懂历史。</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先贤们最早也最深入地探讨了人性问题,也可以说,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先秦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以及后來的各流各派所关注的最终都可归结为人性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在教人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圣人孔子最早论及人性问题。孔子曰:</p><p class="ql-block"><i><u>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u></i></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人的本性原本都很接近,但后來的习性就相差的很远了。</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这里说得过于简单,并没有直接陈述人性究竟是怎样的,这就为后来者众说纷纭留下了空间。</p><p class="ql-block">但孔子终生倡导“仁”、“恕”、“克己复礼”,并告诚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可以体会到,孔子倡导的人性的趋向应该是仁爱、宽恕、有节、有度。</p><p class="ql-block">围绕人性问题最直接的陈述和争论是孟子与荀子。</p><p class="ql-block">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说:</p><p class="ql-block"><i><u>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 告子》上)</u></i></p><p class="ql-block">这是孟子人性善的主要观点,他的意思是:恻隐(怜悯、不忍)之心人人都有;羞恶(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辞让)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并非外界因素传授给我的,而是我自身原本就有的,只不过平时不思考时意识不到而已。所以说:寻求善就会得到善,舍弃善当然也就没有善了。</p><p class="ql-block">孟子甚至强调,这“四心”(或称“四端”)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分界。(《孟子. 离娄》下)</p><p class="ql-block">比孟子晚生五、六十年的荀子不赞同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人性恶观点:</p><p class="ql-block"><i><u>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有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 性恶》)</u></i></p><p class="ql-block">荀子的观点是:人的天性本来就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言行都是后天人为地教化出来的。人的天性生來就喜好贪求私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争斗强夺的恶行就会产生,而谦虚礼让的美德就会丧失;人生来就会忌妒仇恨别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发生肆意残害善良的恶果,诚信的美德就会丧失;人生来就有纵情声色的欲望,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义道德就会丧失。照这样顺从人的天性、顺从人的情欲,势必会出现争斗强夺,引发侵犯等级名分和道德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暴乱。所以,必须用师传和法规进行教化,宣传礼义之道,使人们的言行出于辞让,符合于道德,从而实现社会稳定。</p><p class="ql-block">孟子与荀子同为儒学大师,对人性的解析却大相径庭,完全相反,但殊途同归,在如何对待人性上却是观点一致的,即:人性是可以通过道德教化而抑恶扬善的,统治者必须行仁政并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治理;作为社会中的个人必须通过道德教化才能升华为“君子”人格。而儒家学说的历史使命也终归于这一点。</p><p class="ql-block">荀子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师的人性恶观点,摒弃了老师对“人性之恶可通过教化而归于善”的主张,成为儒家的叛逆者。</p><p class="ql-block">韩非子虽然师出儒家却是前秦法家学说之集大成者。法家从商鞅开始,基本上是主张人性恶的,到了韩非子,则把人性恶喧染到极至。他认为人生而自私,人与人之间全是利益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概莫能外,这世上人都在相互算计,谁都不可信任。下面这段话最能代表他的人性恶观点:</p><p class="ql-block"><i><u>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 六反篇》)</u></i></p><p class="ql-block">韩非子说:父母对于孩子,生男孩就欢喜道贺,生女孩就残忍杀死。孩子都出自于父母怀抱,所以生男孩欢喜道贺、生女孩残忍杀死,是因为父母为自己以后的得失着想,计算自己的长远利益。因此,父母对于亲生的孩子都怀着算计之心來相待,而何况没有父(母)子恩泽的其他关系呢?</p><p class="ql-block">韩非子认为人性恶是不可能通过儒家那套仁义礼智信的教化来改变的,只能靠重奖重罚以至严刑酷法來约束。韩非子是韩国贵族公子,著有多篇以法(法、术、势)治国的文章,一时名扬天下,受到秦王嬴政的青睐。嬴政把韩非子请到秦国,韩非子为嬴政制定了一整套以严刑酷法为主要内容的治国方略。嬴政采用韩非子的主张使秦国更加强大,很快吞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一一秦,自封秦始皇。</p><p class="ql-block">韩非子的同学李斯妒忌其才,进谗言唆使嬴政误杀了韩非子。主张人性恶的韩非子死于人性恶;基于人性恶实施严刑酷法的大秦帝国仅仅存在了十五年便土崩瓦解。以陈涉吴广为首的一伙被征修长城的役卒因大雨耽误了行期,按大秦法律役卒迟到是死罪,逃跑不去更是死罪,无奈揭杆而起,举义造反。陈涉起义点燃了民苦民怨至极以及六国贵族复僻的熊熊烈火,秦帝国很快被推翻。韩非子鼓吹人性恶而死于人性恶;秦兴于法制又很快灭于法制,这说明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关于人性的论辩除了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之外,还有另外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告子的“非善非恶”说和杨雄的“善恶相混”说。</p><p class="ql-block">告子是孟子的学生,告子曰:</p><p class="ql-block"><i><u>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 告子》上)</u></i></p><p class="ql-block">告子的观点是:人性就象湍急的河水,你在东岸决个口子它就往东流;你在西岸决个口子它就往西流。人性无法分出善与不善,就象水无法分出东西。</p><p class="ql-block">西汉思想家扬雄又提出了另一种人性论:</p><p class="ql-block"><i><u>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修身. 法言》)</u></i></p><p class="ql-block">扬雄说:人之本性是善恶相混合的。注重修练善良的一面就成为善人,注重修练丑恶的一面就成为恶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关于人性的论述基本没有超出以上四种观点。</p><p class="ql-block">与《论语》一样,记载孔子及弟子们思想言论的儒学经典《礼记 》把人性分为“人情”和“人义”(后世称“人伦”):</p><p class="ql-block"><i><u>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 礼运》)</u></i></p><p class="ql-block">《礼记》说“七情”是不用学习就具备的能力,这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动物本能";而“十义”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学习处理的人际关系及道德准则。这是先秦古人对人性最全面最深刻的表述。</p><p class="ql-block">中国先贤们关注人性问题的最终目的是明确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建立可实用的社会道德体系。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很大,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发展路径也大不相同。古希腊哲学家更关注自然和宇宙规律的探讨,略晚于孔子的苏格拉底虽然呼吁“认识你自己”,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但只限于“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美”等哲学追问,并未直接追问和回答“什么是人性”这个更根本的问题。此后上千年的中世纪宗教哲学时期,对人性问题更是讳莫如深,它与SD一样神秘莫测。人是SD创造的,SD是至善的,而SD却创造出人这个有着永罪的物种,人的本性与人无关,而只能与SD有关,这种悖论谁又能说得清呢?</p><p class="ql-block">直到十七世纪,也就是在孟子荀子大约两千年之后,英国哲学家约翰. 洛克才写出一本有关人性论的专著《人类理解论》。洛克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天赋的道德原则,包括“恻隐之心”、“父母之爱”等被人们奉为天赋的道德原则其实都是在长期耳濡目染的教化中形成的。人们遵守某些原则只是因为对己有利。洛克列举了大量实例来证明自己“人性恶”的观点:如文明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弃婴现象,在野蛮民族中更是存在着杀婴甚至食用子女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十七世纪另一位西方哲学家、荷兰人斯宾诺莎也在其《伦理学》一书中陈述了他的人性论观点:人性具有自私和自保的欲望,这很正常,并非是什么恶,只有受到它的迷惑和驾驭才是恶。</p><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法国医生、哲学家拉美特利认为:人不过是自然物,人的肉体就是人的根本。在他看來。利己主义就是人的本性。而宗教要求人们牺牲自己的肉体需求,用自己的心灵去侍奉SD,这本身就是反人性、不道德的。但他也反对纵欲,因为纵欲并不能真正利己。他认为无神论者比一切宗教徒更加道德、更不虚伪。</p><p class="ql-block">与拉美特利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对人性的论述则更生动、更清晰。他认为:利益是人性的本质,其内容包括吃、穿、住、爱、荣誉、权利等等。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这就是“自爱”。任何人都是爱自己胜过爱别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自私就是自爱。但他又认为,个人利益也需要限制,不能无限膨胀。因为追求巨富只能引起奢侈,并不能增加个人幸福,反而取消了个人幸福的条件,造成社会的不平等,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和公共的利益。</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比学习中、西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自我认知经历了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人性本身是相当复杂的;中、西方对人性的认识有同有异,西方人基本上都持“人性自私、人性恶”观点;中国人对人性恶的抑制主要靠道德教化,西方人对人性恶约抑制主要依赖SD,SD的神话破灭之后主要依赖法律与契约。</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中叶,达尔文等人创立生物进化论,提出人是由低级动物经过长期进化而來的一种高级动物。进化论被人们广泛接受,这就彻底打破了SD造人的神话,使人类认知自我再无宗教羁绊。</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中叶,生物基因遗传学创立,又给人类认知自我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有了以上基础和条件,借助前人的智慧,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对人性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知和诠释。下面,我个人归纳和借鉴前人观点试对人性作以浅析。</p><p class="ql-block">何谓人?人是由灵长类动物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生活高度社会化的高级动物。</p><p class="ql-block">何谓人性?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p><p class="ql-block">既然人是一种“高级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就必然留存着某些动物的本能,这种本能我们称之为自然性(或称之为动物性、天性)。何谓动物本能?通常的定义是:发育完全的正常动物,不需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行为。例如吃喝、筑巢、求偶等等。很多动物是群居生存的,这样个体之间就必然产生某种关联和等级,组成一个个的低级的“社会组织”,这就必然产生帶有某些"文化性质”的行为特征,例如母爱、护崽、性爱、自保、排他、竞争、好奇等等,某些“文化意识”也就随之而生,例如自私、妒忌等。我这样表述是站在“人”的角度来看动物,不得已用了属于人类的语言概念。其实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或语言,它们的行为或许有意识,或许无意识。在我们人类看來,动物(包括人)的本能是生而自有的,是无意识的,是先天的。据生物学研究,各种动物都有其基因遗传特征,例如,饮食口味、脾气、肤色、长像、某些疾病等等,人类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初生的婴儿已具备动物的本能和某些遗传特征,他(她)虽然是个“小人儿”,但本质上他(她)还只是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因为他(她)尚未接触社会环境,还没有接受人类文化的薰淘,还不具备人的社会属性。</p><p class="ql-block">对于动物和初生婴儿,尽管在其本能中已埋藏有自私、自保等文化意识萌芽,我们也不应对其作“善”或“恶"的道德评判,那仅仅是动物保证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孟子荀子那个时代还没有进化论,他们不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但他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禽兽的区别。孟子的人性善是就人的社会性而言;荀子的人性恶是就人的动物性而言,虽各有偏颇,但已经难能可贵。告子的观点似乎更接近现代人性论观点:人性就象一泓水,这泓水犹如人的自然属性,向哪个方向流是可以人为引导的,其水流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善与恶都是人的社会意识,具有社会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后天形成的。</p><p class="ql-block">人性的复杂性主要在于社会属性这一方面。首先,人出生之后生活环境、时代文化薰淘、家庭和学校的教化、成长阅历等逐渐筑成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主体。这其中的内涵极为复杂,远非一句“善恶”或“好坏”所能描述。其次,人的社会性还受阶级、民族、种族、地域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具体的人性无不打上阶级、民族及地域的烙印。例如我们说“越有钱越贪婪”、“某某民族特别好战”、“北方人性格豪放”等等。第三,人的自然属性(如自私自保、爱与性意识等)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会随之萌发成长,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成为社会属性的重要因素。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已觉悟到: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某些动物性本能必须加以抑制,否则社会将一片混乱,自私任其发展便成为贪婪;争夺可能引发战争;性需求不加节制便成淫乱;妒忌也可引发冲突暴力。另一些动物本能应该发扬光大,例如爱意可发展为爱情、亲情、利他和博爱;好奇心可发展为智慧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私既是生存之道也是万恶之源。自私之心如果止于生存必需并不算恶,也不可耻。当个人私欲侵犯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时,恶就产生了。“利己而不损人”这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必须有的道德底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人的崇高的理想追求。</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受农耕文化、儒家文化的濡养,自古重视人性及道德的修为,从孔子时代开始就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恶人等类别。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懂得修身养性,道德齐家,尤重对子女后代的文化传承。都知道小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其成长做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入人心:孟子幼年时,孟母为了选择好邻居而多次搬家。</p><p class="ql-block">个人对自然属性(动物本能)的抑制或发扬即是学习做人。我认为:人是有崇高、高雅、平庸、丑恶之分的。对私欲的抑制、宽容和放纵是衡量人性的一把尺子。天下为公,为人类文明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者是崇高之人;尽力抑制私欲,努力奉公利他者是高雅之人;小私小利,随欲而安,不越低线者是平庸之人;损人利己,以公谋私,贪欲无穷者是丑恶之人。</p><p class="ql-block">西方人受游牧文化、海洋文化的影响,一直追求人性解放,尤其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更是把个人利益和自由奉为人性的不可侵犯的最高价值。</p><p class="ql-block">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态度导至了东、西方文化的分野,最终必然导至东、西方文明的冲突。而我们当下已处于这种冲突之中。</p><p class="ql-block">人性与社会理想、社会制度有着相互适应的内在联系。资本主义制度刺激和鼓励的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和鼓励集体主义、利他与互助。</p><p class="ql-block">当今的世界,人们无止境的享乐耗费大量难以再生的资源,地球已承受不起。无约束的自由竞争和掠夺经常导致不可控的战火。热核、生化等不断升级的恐怖武器使世界越来越接近末日。</p><p class="ql-block">我们有越来越充分的理由确认:西方哲学家所鼓吹的“人性本应自私自利和自由竞争”的观点绝不可取。人类作为社会性高级动物,走向高级文明的动力绝不是自私、享乐和竞争,而一定是集体互助和全球协作。但人类进化发展至今,仍有很多人尚未搞懂和接受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b>研究人性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人性。只有改造人性,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进步。</b></p><p class="ql-block"> (牛车2023.2.28.)</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kzur4iw" target="_blank">写给孩子(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722ts8" target="_blank">写给孩子(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bew8h8" target="_blank">写给孩子(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m7fy3zc" target="_blank">写给孩子(四)</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mfmwzb" target="_blank">写给孩子(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plkn4p" target="_blank">写给孩子(七)</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