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却带不走深厚的同窗情谊……</b></p><p class="ql-block"><b><i>——海阳13中71级高中同学校园生活回忆录</i></b></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龙泉布衣(初奎平)</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相逢是首歌》</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7日,在纪锦芝、纪翠花等同学努力下,建起高中同学群,一群年届古稀之年、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老同学五十年后相聚于网络平台,重温校园梦,共叙同学情,追忆学生时代热情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本回忆录集汇聚了海阳十三中七一级部分同学在毕业五十年之际撰写的回忆性短文, 文章以质朴、平实的语言追叙了五十年前的点滴往事,文章反映了同学们毕业后仍然笔耕不辍,才思敏捷。文章朴实无华,情文相生。所叙内容都是平凡事,平常人。但却饱含着深深的师生情、同学情,表现出浓浓的校园情结,这些追叙短文呈现出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特征,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五.七”指示,学工、学农、学军,加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磨砺了同学们的品格意志,为踏上社会步入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忆起那段火热的校园生活,同学们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在编辑本篇时,得到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所选文章的文字及标题作了适当的修改处理,有不当之处见谅。</p><p class="ql-block"> 经纪锦芝等同学审阅,对文字内容做了校勘,提出修改意见。一并致谢!</p><p class="ql-block">(暂收录18位同学的20篇回忆录,如有其他同学们再写的回忆录,可随时增补,欢迎同学们积极撰稿,展示火热的校园生活,做一个永久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按回忆录作者名字首字英文字母排序,首字母相同按下一字母为准,余类推。】</p> 难忘的红色记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一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二班 初新亭</span></p> <p class="ql-block"> 1971年4月14日,我们全校6个班300余名师生,昼行夜宿徒步近百里,去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历时5天的时间,学校按排姜玉华老师带领我们6名学生打前站,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先遣到发城公社、取水公社革命委员会给学校师生在拉练途中相关事宜的协调。</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全校师生宿营发城公社战场泊村。我们当天上午赶到战场泊村,带着发城公社革命委员会介绍信同战场泊村革委会主任协调师生吃饭、住宿等事宜。那天大队布置了戏台,晚上学校文艺宣传队表演了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无产阶革命路线的文艺节目。这一天晚上全校师生和战场泊村广大革命群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五天里学校队伍拉练每到一地宿营,为师生们的后勤保障都有提前准备好。师生宿营后首先是帮助军属烈属挑水扫院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受到了当地革命群众的热情欢迎。任务虽然艰巨紧张繁忙,要保障好全校师生顺利完成这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课。对我们先遣队也是一个考验,我们没有辜负学校对我们的信任,出色的完成了这次革命传统教育课的后勤保障任务。</p><p class="ql-block"> 50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至今存放着我的这些美好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2023.2.2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师生徒步近百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英灵山上瞻先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一级二班 初新亭</p><p class="ql-block"> 雄伟的英灵山,从我求知的学生时代起就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五十年以来,我曾多次从英灵山路过,每次都会情不自禁的朝向山顶耸立的烈士纪念塔望去,对牺牲的革命先烈深深的怀念和崇高的敬仰便会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举世瞩目的强盛之国,这离不开英勇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铸就而成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家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作为一个伴随新中国刚刚诞生的高中学生,接受了一次至今难忘的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1971年4月14日,全校300多名师生,徒步两天跋涉近百里来到英灵山,瞻仰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月16日,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陵园的纪念堂内已经有很多前来瞻仰烈士的人们,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解放军战士,更多的是各行各业的群众,还有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和我们中学生。听着讲解员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看着锈迹斑斑的钢笔,发黄带绉纹的笔记本,带血迹的纳底布鞋和军装,还有从鬼子手里缴获的有刺刀的步枪,手榴弹,机关枪,小钢炮,一件件遗物,把我们带进了那炮火连天的战场,我们更加对舍身卫国的革命烈士无比的敬佩。</p><p class="ql-block"> 从纪念堂出来踏着大理石铺设的台阶拾级而上。两边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张连珠、林江、夏侯苏民、王文、于克恭、王彩春等烈士墓碑靜静的安卧在台阶的东西两侧,墓碑的周边盛开着金黄色的迎春花,每一处都集聚着前来缅怀的人们。顺台阶向山顶前行,高耸的烈士纪念塔巍峨耸立。纪念塔的上面携刻着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名字,每看到一个烈士的名字,心里都非常的沉重。再向山顶西侧前行,来到矗立着抗日英雄任常伦手持钢枪的铜像前。他昂首挺立,坚毅锐利的目光注视前方。任常伦是抗日时期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黄县(现龙口市)孙胡庄人,十九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四年的时间参加了大大小小一百多次战斗,并多次负伤。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在牙山南侧长沙堡阻击战中他带领十二名战士冲进敌群,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把一百多个日本鬼子和一百多个伪军送进了坟墓。他用刺刀连杀五个日本鬼子,最后不幸壮烈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时年23岁。为怀念这位杀敌英雄,胶东人民群众捐铜铸成了手持钢枪的铜像,望着这尊铜像,我更加的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是全国较大的一座烈士陵园,这里记截着20850名革命烈士。每一个烈士墓碑上都刻有一个红五角星,这是胶东人民表达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和崇敬。这一天,身在英灵山中的我,感慨万千,心情难以平复。这是我18岁以来获得教育最深最值得拥有的一次灵魂深处的震撼!(2023.2.22)</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初新亭,榆山夼村,时任二班班长。现居烟台。</i></p> 快乐的高中生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纪翠花</span></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一晃50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有些事依然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教育改革,除了学习还学工学农。我是班里的卫生员,每周五下午课间都去蓝校医那里学习抱扎伤口,还跟教农业的姜玉华老师学过种菜。记得咱学校还养着大猪、大马,还有缝纫机班、九二0农药组、小水泥厂……。有一次去北面距学校六、七里路的那个大山上往学校搬石头(编注:到榆山上运石灰石,运回学校烧水泥),男同学推小车,女同学拉车子,我和孙静华给初奎平班长拉车子,那个用力拉呀把吃奶的劲也用上了,不知孙静华学妹是否还记得咱俩拉车子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还是那次代表学校去参加县里举行的运动会 。一九七一年四月,全校十二位同学,由辛克钊老师带队,代表我们学校参加在发城公社高中举办的春季田径运动会。</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十二位同学坐上去发城的客车,我心里满是兴奋。一路上看到路边一棵棵大树一闪而过,路上人来人往。想到参加运动会,要为学校夺金牌,拿名次,为我校榜上有名争光,倍感责任重大。心情不免有点紧张。很快到了发城高中操场,操场上彩旗飘飘,高音喇叭播放着革命歌曲,其他学校的代表队也陆续到达。</p><p class="ql-block"> 上午八时,运动会正式开幕,裁判员入场后,各学校代表队在旗手引领下依次入场,高举着国旗和队旗,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高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伴随着嘹亮的歌声,依次走过主席台。</p><p class="ql-block"> 比赛开始,我的比赛项目是一百米短跑,我信心十足。那时候天还有点冷,都还穿着棉袄棉裤,我不怕天冷脱下棉袄棉裤,只穿单衣开始自己活动,预热身体,为跑出好成绩打下基础。这时运动场上很是热闹,有的同学正在参加自已项目的比赛,有的同学给运动员送水、递毛巾擦汗,有的同学写稿子鼓励运动员加油,祝贺同学们取得好成绩,有拉拉队的同学大声呐喊加油助威……。我聚精会神听着广播里老师呼叫运动员参加比赛的通知,当听到“黄崖公社中学纪翠花同学快快入场准备”后,我立马出现起跑线上待命,我们一组三位女生,我在中间,我左右一瞄都比我高大,但我没有胆怯,我做好起跑姿势,双手按地,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只听发令枪声一响,我第一个箭一般飞跑岀去,用11秒5的时间完成100米比赛,三人中我排第二名,我们参加比赛的共十七处高中,我们学校名次排列第八名。我个人名次第六名,给我们学校争得了荣誉。</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事多开心啊,真想回到从前在学校的时光。 (2023.2.23)</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纪翠花,牛根树村人,高中同学群群主。现居莱阳</i></p> 难忘的日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纪锦芝</span></p> <p class="ql-block"> 往事萦怀,历历在目。人生在世,跌宕起伏。每逢安静下来,总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几个难忘的日子。比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而我还有一个最难忘的日子,那便是1972年12月4日。为啥事过五十载,仍能如此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我们海阳十三中七一级七名同学:一班孟宪禄、二班于桂波、三班刘孔波、辛江仁、初喜勤、于孟文、纪锦芝。体检政审合格,应届毕业应征入伍。12月2日,离开母校前,我和初喜勤同学共同为孙作志同学留言: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我们的团结牢不可破。我们的感情亲密无间,我们的决心风雨同舟。感谢孙作志同学完好无损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i style="font-size:15px;">纪锦芝、初喜勤入伍前与孙作志的临别赠言。</i></p> <p class="ql-block"> 1972年之前,应征入伍人员需要到县人武部报到集结。脱下便服,换上军装。便服由人武部按照所标地址负责寄回。我们属于有史以来第一批,在公社驻地泉水村集结。按照各人体型,领取合适军装,回家更换。12月4日,我和同村纪寿乐,穿上绿军装,胸佩大红花,村领导组织村民在现村委大院前的道路上,敲锣打鼓,夹道欢送。我们也是济南军区第一批换装的确凉军装的先行者。</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全公社72名新兵,从公社驻地步行出发到母校住宿。那一天心情格外高兴,难以言表。当看到同窗两载的同学洋溢着喜悦之情的笑脸,热泪盈眶。更记得那晚上,我的班主任车向前老师和徐维英同学,分别找我谈话。千叮咛万嘱咐:不负众望,身肩重任。离开校园,到了部队,尽快适应部队生活,遵守部队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入团入党,为母校争光,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我也表了决心,并表示感谢,便匆匆归队。我拜托车向前老师能够给我办理毕业证和毕业照,车向前老师在百忙之中,不辞辛劳,为我办妥。再次借此机会对车向前老师,徐维英同学及其他同学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12月5日上午9时许,我们黄崖公社72名新兵,编成七个班,登上绿色接兵军车。在原泉水农具厂门前公路上,受到了公社领导组织的欢送队伍的夹道欢送。奔赴济南军区所辖守备三师、守备四师、守备五师,野战76师、77师、78师、26军军部直属机关,有两位同学分到青岛北海舰队。进入军营开始为时两个月的新兵训练,合格后发给帽徽领章,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红色领章,红色五星帽徽,寓意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新中国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我们作为接班人,深感保卫祖国江山的责任重大。新兵营训练结束后,分配到机关、连队,我被分到了炮兵,运用到了高中学过的密位公式测距离。此时又想到了同学们在课堂上聆听老师授课的场景。更加激发了在练兵场上的训练热情。巡逻在祖国的海防线上,严守祖国的东大门。开始了军旅生活的传帮带。得到了部队首长、战友的教育帮助。唱起了“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我走进红色学校,扛起革命枪。鲜红领章两边挂,五星帽徽闪金光。伟大领袖毛主席,前进路上指方向。忠于人民忠于党,保卫祖国站好岗”的革命歌曲。从1973年开始,我们七一级三班陆续有初山亭、梁福敬、梁风东、初奎平、郑志广、辛东明、辛广云等七名同学应征入伍。再加上之前的初喜勤、于孟文、纪锦芝、辛江仁、刘孔波五名同学,共有十二名同学应征入伍。那个年代,“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标语贴在大街小巷。我们这部分同学圆了同学们的当兵梦,实现了争做毛主席好战士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 当兵几年,经过部队大学校的熏陶、培养教育,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和同学的嘱托,完成了从一个愣头小伙、幼稚单纯的中学生到一个合格的革命军人的蜕变,为今后人生之路夯实了坚定的基础。1977年赶上裁军缩编的形势,于三月份退出现役。退役后在海阳县电业部门上班,工作几十年,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业务精湛,工作成绩突出,在普通岗位上为海阳电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分别半世纪,蹉跎五十年,今日再聚首,童发变鹤颜。我们虽未谋面,但当年的那个帅哥美女的你~我的老同学,我并不是依稀记得你,而是时常清晰浮现在脑海。</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你我,相聚在今天的同学群,更加珍惜同学情,更加感谢所有支持同学群的同学,愿我们携起手来,欢声笑语,载歌载舞,在人生夕阳红的道路上,老有所乐,健康幸福。 2023.2.20</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纪锦芝,牛根树村人,时为校文艺宣传队队员。现居天津。</i></p> 难忘师生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2)班 纪秀娥</span></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五十年,跨越了两个世纪,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五十年,在变革的浪潮中,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奋力拼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五十年,我们由芳华变鹤颜,饱经沧桑的脸上,烙下深深的年轮;五十年的风雨,有笑有泪,有花有果。年过花甲,展望着我们的硕果累累,享受着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的今天,有初奎平、纪翠花、纪锦芝、初新亭组织建立了我们向往已久的高中同学群,把我们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老同学聚集在一起,让我们又回到了年轻的芳华时代,活泼可爱,纯真浪漫,善良可亲,无忧无虑……</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劳动课,在校农业实践基地,刨地、种菜、除草,去垛岚山扛石头,搬砖搬瓦盖房子。到处都是同学们的身影,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洋溢着青春的年华,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那种乐观精神,始终激励我奋斗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九七一年冬天,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平坦的地方都没过膝盖,雪深路滑难走,怎么办?我们村十几个同学自发的组织在一起,男同学在前面开路,女同学紧跟其后。辛翠红同学喜欢滑雪,走的非常快,她向前走一会,就在原地停下来招手等我们。我和纪忠英、纪芬兰、手拉手一起走,男同学时而回头看看,担心我们女生遇到危险。那时的同学情真意切,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倍感温暖。</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的关心让我难忘,而老师的教诲更使我终生受益。我记忆最深的,是初忠庆老师,他是我们七二班的班主任,是十三中的教学能手。有一次,我和同学讨论三视图,争论的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于是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跑到了初老师的办公室,一进门,就把题交给老师,让他来解释,初老师微微一笑,顺手拿起一粉笔盒,让我们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看看呈现什么样的图形。老师不厌其烦的引导和讲解,我们弄清了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的区别。最后我们几个都笑了,初老师生动形象,仔细耐心的辅导,不得不佩服,他真是个名不虚传的教学高手。</p><p class="ql-block"> 当今的我们,各奔东西,散居在全国各地,感谢这个网络时代,让我们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再次相聚,共叙同学情,同感老师恩。 (2023、2、21 于安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纪秀娥,牛根树村人,现居安徽</i></p> 难忘的回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纪寿润</span></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年的奋斗拼搏,几经沧桑。我们由童颜变鹤发,随着岁月的流逝,两年的高中生涯,大部分事情早已淡忘,有的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记得1971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大雪漫天飞,天亮雪成堆,大风呼呼吹,路上雪深到大腿根,道路无法行走。我们不由想起当年老红军爬雪山的革命精神,就什么也不怕,顶着大风,冒着大雪去上学。走过山坡,拐过弯路,嘿嘿!前方有个“大蘑菇”,走近一看,竟然是个大饽饽。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捡到个大饽饽,可把我们几个同学乐坏了,这真是雪中送“饭”,中午可以美美的饱餐一顿了。如果是现在,谁也不捡,谁也不要,你说可笑不可笑。</p><p class="ql-block"> 我们长在红旗下,受党的阳光哺育,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一代人,都有一颗艰苦朴素,勤劳持家的心。我们接受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青少年。记得我在学校劳动课上,扛过石头,抬过石灰。学农试验田里栽过地瓜,种过大菜。前边的会议室,后边的饲养室,我都搬过砖,递过瓦,校园里到处都有我们劳动的身影,那时候我们风华正茂,精神焕发,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不管干什么活,从不叫苦叫累,非常乐观,体现出青少年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的今天,老班长初奎平、群主纪翠花、纪锦芝、初新亭等同学建立了高中同学群,同学们相聚欢声笑语,我们这些年暮之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阳光灿烂,活泼可爱的青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余生真的很可贵,要好好珍惜,善待自己,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亲人,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愿我们夕阳更红,晚霞更美!祝福我所有的同学健康幸福!</p><p class="ql-block"> 2023、3、21</p> <p class="ql-block">△纪寿润,牛根树村人,现居海阳。</p> 最是难忘校园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孙静华</span></p> <p class="ql-block"><b>上学</b></p><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读高中,上学远了,住校。每周往返一次,春秋时节尚好,冬夏时节常常会遭遇到大麻烦了。同村的辛月娥同学是我最要好的伙伴,没有特殊原因,我俩始终一同往返。</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夏天周末返校,走到村东河,河水暴涨。怎么办?我俩蹲在那里没辙了,一会儿只见辛高花、辛同肖、辛淑娥三个同学来了,往后看看,辛桂芳、辛洪婵、董日娥、辛洪敏、孙忠娥也来了,远处陆续赶来了好多男生,辛江仁、董成亮、辛广云、董日平、辛东明、董平、孙忠福、辛广斋、辛同海都来了,还有上一级的辛月平、辛月智、董洪业也来了。哇塞!这么多学哥学姐来了,有主心骨了,我拉着辛月娥的手跳了起来,感觉浑身舒爽着,在学哥学姐的建议下,我们又在那里等了半个多小时,见河水趋缓了,才各自把携带的食物和书包勒在肩上,然后大家手挽着手涉水过河。</p><p class="ql-block"><b>唱歌</b></p><p class="ql-block"> 高中时,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那个时代是学习背涌《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毛泽东选集》,学唱《革命现代京剧》八个样板戏的红色年代,我们三班学唱《毛主席诗歌》情绪高涨,辛乐花同学喜欢唱歌,还唱得好。课外活动时宋艳花、辛高花、初香兰、纪翠花、宋云风、徐维英、辛翠红、还有我和好多女生围着她学唱《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班还有两个会拉京胡、二胡的刘孔波、纪锦芝同学,二班臧庆成同学会拉二胡、京胡。三个同学经常在课余时间聚在三班里为同学们伴奏《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课外活动时,文娱委员宋艳花学唱《红灯记》李铁梅,臧瑞云、初香、初国美、孙风仙、初桂芝,还有我学唱《红灯记》李奶奶,那动听的伴奏声和优美的唱腔时常惊动邻班同学,二班辛桂莲、辛月娥、纪寿娥、孙居波;一班辛同肖、辛翠花、初绍玲、辛淑娥等同学也跑来三班一起唱,那热闹劲,甭提多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孙静华参加县文艺汇演与其他同学合影。</i></p> <p class="ql-block"> 高中时,我们就是这么一群学毛主席的书最积极,唱毛主席的歌最热情,听毛主席的话最坚决的一批同学。我们三班在班主任车向前老师的教导下,在团支部书记徐维英和班长初奎平的带领下,一批青娃子茁壮成长,为以后步入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拉练</b></p><p class="ql-block"> 长长队伍的最前方有杆旗一一一校旗,几个旗手轮换着扛旗。我与三班辛乐花、辛翠红、纪翠花、宋云风、初国美、初香、辛东明、于培南、于孟文、辛孟先、纪风松、孙忠福等一些矮个子紧跟着旗手们走。栾良祥校长也是矮个子,一路上栾校长总是在前面与我们同行,栾良祥校长眼睛炯炯有神,路上不时地当会儿旗手,说些鼓励的话语,还说了好多笑话,跟着他行走特别有劲头,近50公里的路,我们这些矮个子自始至终一步步坚定的走到目的地。记得拉练路上还有个自行车队,二班纪淑玲同学脚崴了,一位男生用自行车带着她从我们身边走过,只见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边行边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出万难,去争取胜利。”当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扛石头</b></p><p class="ql-block"> 为了修建校舍,各班级组织同学们去垛峦山扛石头。队伍浩浩荡荡,男女生嫩嫩的肩膀上压着一块儿大石头,好疼,慢慢地有经验了,弄块肩垫子垫上会舒服些,我们三班女生中最有劲又最舍得出力的就是臧瑞云同学,专扛大石头,汗一擦,嗖嗖地走出老远,看着她我浑身就充满着力量,也紧紧地跟随她,往后看一眼,只见徐维英、宋艳花、宋云风等女生也跟上来了。</p><p class="ql-block"><b>喂猪 </b></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工学农,学校养了不少猪,喂猪大多安排女生去做,除了均匀地给猪撒饲料,还要提前熬一大锅猪食,既费时又费力。上课时必须抓紧早上或晚上把猪食熬好,很忙活的。到了假期,女生们就两人一组安排喂猪值班。记得一个麦假假期,班级安排我和辛洪敏同学值班两天。那时,我在家里浑身不舒服,有点感冒,早饭后父亲骑着自行车把我送到了学校,白天昏昏沉沉地帮着辛洪敏同学干了些活儿,到了天黑下来了,又浑身不舒服,辛洪敏同学就把火柴递给我,让我先回宿舍休息,她再去看看那些猪把食吃完了没。只记得我接过火柴心想着要回宿舍……第二天早晨醒来,见辛洪敏还在呼呼睡着,我就起身了,一看对面窗台上的镜子吓了我一跳,天哪,我的脸血渍渍的。赶紧把辛洪敏喊醒:“辛洪敏,辛洪敏,快看昨晚进来人了,把我的脸弄的。”辛洪敏揉着未睡醒的眼晴说:“你还说呢,昨晚差点儿把我吓死。我看完了猪回来,看你倒在门口的大石头上,脸上全是血,吓得我赶紧去找王寿仁主任,王主任又把蓝校医叫来,给你看了看,打了针,说没有什么事了,让你好好睡觉。”就这样我回家休息了一周,正好开学了,车向前老师肯定听说了此事,好好看了看我笑着说“静华好得这么快呀,脸变白了。”我裂嘴一笑。高中两年中与别的女生一起喂猪都忘记了,唯独与辛洪敏同学这次麦假喂猪,印在了脑海里,五十年都记着。每当想起此事,心里就会喊:“辛洪敏谢谢你,我想你,你现在可好?”</p> <p class="ql-block"><b>练字</b></p><p class="ql-block"><b> </b> 学校安排了邵广润老师教我们写字,多数时间写魏碑体。同学们练字积极性很高,不少同学以后写字都很好,记得孙作剑、辛广云、孙作志、宋乐凯、于培南、辛孟先、初奎平、纪锦芝、刘孔波、辛江仁、梁福敬等好多同学写得就很好,我们经常欣赏他们写的字。五十年来,还有一位写字一般的同学我始终忘不了他,他叫辛东杰,他是用绿墨水写字,每天很执着,执着得象个婴儿,内心充盈着,管他别人说什么。他的纯和真进入了我的心,看着他那么可心可爱,他是一位难得的好同学。</p><p class="ql-block"><b>就业</b></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就业时,车向前老师和姜玉华老师一同去了我家,说了那么多温暖又鼓励的话语。车老师还说:"太遗憾了,你学习不错应该去上大学。"这也成了我后来的心愿。 1979年我被烟台师专录取为第一批函授学员,学制三年毕业。也算是没有辜负车老师的希望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孙静华,佘格庄人,现居北京。</i></p> 青春的梦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孙作志</span></p> <p class="ql-block"> 蓦然回首,五十年过去了。读高中那时我们风华正茂,激情无限,充满着美好的梦想。不知道女同学当时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男同学大多数渴望参军保家卫国。我常常心中梦想:穿上那身绿军装,戴上鲜艳的红五星、红领章,挎上那冲锋枪,成为一名军人,那会有多么的威武和帅气!</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珍宝岛事件以后,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国家进入备战状态,“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随处可见,学校里搞军训,邀请解放军战士给我们讲“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飞机,打伞兵),(防原子弹,防化学战,防细菌战)军事知识,更激起我当兵的热情。毕业前夕,我们三班刘孔波,纪锦芝,辛江仁,初喜芹,辛孟文五位同学应征入伍,你不知道我当时是多么羡慕!有好长一段时间沒有心思上课。晚上躺在床上和梁福敬同学谈论当兵如何如何,一直到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梁福敬同学很优秀,不仅学习好,品质也好。他为了象一个兵,一顶黄帽子一星期洗一次,总是端端正正戴着,脖子上的风纪扣总是挂上的。听说他以后果真参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73年1月毕业后,我瞒着父亲在村里报名当兵,面试合格后要体检了,民兵连长到家里征求意见,我父亲坚决不同意,(我三个姐姐,两个妹妹,男的我一个)我在廂屋炕上躺了整整两天,不吃不喝,把我父亲吓得不上山干活,在家守了我两天,恐怕我寻短见。以后村里成立十个人的骨干民兵武装班,我有机会持有一支七点六二步骑枪,带四棱刺锥,多少慰籍了一下我当兵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我的参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学校军训时那些军人的威武之气却永久地留在心中,成为一段美好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青山不老,青春无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孙作志,崖后村人,现居海阳。</i></p> <p class="ql-block"><b>孙静华:读《青春的梦想》感言</b></p><p class="ql-block"> 作志学哥好:</p><p class="ql-block"> 你的回忆情真意切,一句“有好长时间没有心思上课”把对当兵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动。虽然当兵无成,但是有过追求人生就会灿烂,可敬可佩!,</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了辛江仁学哥。在他生前与我的微信交流中,多次把他当通讯兵的军姿照片和“嘀嗒嘀嗒嘀嘀嗒”的发报声音转发给我看,让我细细地听。可见他虽然退休了,心里却一直为当过通讯兵而骄傲自豪,他的情真意切让我多次感动。</p><p class="ql-block"> 作志学哥,你说得对,梁福敬学哥很优秀,实现了当兵愿望,并且升入团级职务。后来转业安排在枣庄市广电局任副职。在海阳时我见过他多次,感觉他整个人变了,高大魁梧,彬彬有礼,举止稳重。他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子端秀显年轻,女儿聪慧有个性。</p><p class="ql-block"> 作志学哥,你们男生当兵的志愿和理想让我们女生感动,为你们骄傲。正月初六群晚会,由于春晚没有军人的缺失,我特意选择了表现青年男儿盼望参军的一首歌《九九艳阳天》,以此表达对你们的敬意!</p> 高中生活二三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1)班 孙明宝</i></p> <p class="ql-block"> 两年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有些往事现在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我在学校里是负责班级黑板报和校黑板报的编排和更新。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写在校黑板报上。由于我的粗心,把“自知之明”写成“自知自明”。被教导主任王守仁老师看到了,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殷切的告诉我自知自明的“自"应是之。校报是宣传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窗口,是培养和教育同学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阵地。写完以后要认真仔细的检查一遍,不能出错。经过王守仁主任的点评,在后来的文章都能认真的检查好几遍,并养成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王守仁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事记忆较深。每次到烟台去,一经过桃村时就会情不自禁远望着英灵山上的烈士纪念塔,五十年前的往事就会浮现…</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七一年,在黄崖高中(原海阳十三中)读书的时候。清明节时期,学校组织去英灵山瞻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前往英灵山是通过徒步拉练的形式,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 我们到达了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我和同学们迈着沉重的步伐和对先烈无比敬仰的心情进入英灵山革命烈士纪念堂。讲解员面对着烈士的画像照片和遗物,给我们介绍了胶东抗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讲他们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终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把国民党反动派赶到了台湾,解放了全中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懂得了我们的幸福是多么的来自不易,那是无数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暗下决心,一定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继承先烈遗志,做一个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讲解结束后我们就顺着上山的石阶朝山上行进,每到一处英烈的墓碑前都有很多前来瞻仰的人群。当我和同学们登上山顶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塔正面镌刻“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九个遒劲大字。我和同学还瞻仰了手握钢枪的抗日英雄任常伦铜像,站立在英雄铜像前心里默默地说,先烈们安息吧,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的英雄事迹将会永远载入史册,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伟大繁荣昌盛的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倍感珍惜!</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2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孙明宝,崖后村人,现居海阳。</i></p> 难忘师生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一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宋艳花</span></p> <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都会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每当闲静下来的时候,一些往事便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的出现在脑海中,这些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1971年在泉水中学读高中,当时学校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自力更生办起了小水泥厂,从榆山上采来石灰石烧制水泥;还建起了“920”生物实验室、缝纫组等;养殖场饲养了马、猪、羊等牲畜;在农业实践基地里种植了果树和其它农作物,学校走向了一条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道路。</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们全班同学参加菜地里拔草和浇水的劳动,同学们争先恐后,一个个满头大汗,干得热火朝天。劳动实践中,同学们掌握了蔬菜如何种植,果树如何管理的方法,这也是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中午饭后,我和一些女同学回到宿舍,感到很疲惫,准备午睡,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几个女同学看见我面色苍白,难受的样子,急忙找来了蓝校医,蓝校医来到看了看说,马上送医院看医生。班主任车向前老师和孙元生同学用小推车火速送我去泉水医院,当时医院的董医生诊断病情后对车老师说,来的还及时,再晚就危险了。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一直陪在我身边的车老师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下来。在医院住院治疗其间,臧瑞云同学一直陪护着我,直到我康复出院,回到心爰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过去了,车老师的关怀,孙元生同学的帮助,臧瑞云同学的悉心照顾,深深的记在心里,一直难以忘怀。 母校象个温暖的大家庭,恩师可亲可敬的音容笑貌,关爰学生、言传身教的优良品德,同学们互相关心、热情帮助的可贵品质,一直影响着我,成为我后来踏上社会对待工作和为人处事的行为楷模,他们的优良品质使我终生受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次难忘的革命传统教育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宋艳花</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是在七一年五月底的一天下午,那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天气非常的好。我们七一级三班的全体同学和全校其它师生聆听了一次爱国革命传统教育课。</p><p class="ql-block"> 首先学校教导处王守仁主任讲话,他告诫同学们我们今天能在学校学习,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回来的,来之不易!他介绍了马界臣老革命前辈,并请他给同学们做报告。</p><p class="ql-block"> 老革命马界臣讲述了胶东半岛在艰苦环境下组成十八人武装斗争革命史,在胶东区委领导下成立海阳特区分会武装,同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赶走了日本鬼子打败了蒋家王朝。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五星红旗高高的漂扬在天安门广场。</p><p class="ql-block"> 马界臣老革命前辈还殷切的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做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主任最后鼓励同学们,我们要学习革命老前辈的革命精神,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继续办好五七学校,学好知识,好好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过去了,这次革命传统教育我始终没有忘记!</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宋艳花,司马官庄村人,时仼三班文娱委员。 现居烟台。</i></p> 难忘红色传统教育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辛东明</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我就读于海阳第十三中学,清明节期间,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们两个年级六个班。经过两天多的时间,拉练来到了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栖霞英灵山),给烈土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在英灵山最顶上看到了抗日英雄任常伦的铜像。据介绍任常伦出生于黄县(现龙口市)孙胡庄,1940年19岁的任常伦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他作战非常勇敢,入伍四年多先后参加战斗120多次,曾九次负伤,身上11处挂彩。每次负伤,他都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一直坚持战斗到底,使敌人闻风丧胆。荣获胶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44年在徐家店长沙堡战斗中英勇牺牲。在山上我们还瞻仰了理琪、王文等其它烈士的陵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战斗英雄任常伦(网络图片)</i></p> <p class="ql-block"> 在山脚下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大厅里,由当时陵园工作人员讲述了胶东地区的建党史和胶东地区的抗战史。把胶东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各位领导,以及胶东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英雄先烈们一个个做了详细介绍。介绍中我记忆最深的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在牟平雷神庙战斗中的英雄事迹。还有乳山的马石山惨案,日夲鬼子残暴屠杀我胶东百姓的滔天罪行。当年参加听课的还有其他各地的学生、青年工人等。</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非常经典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肓课。我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辛东明,佘格庄人,现居海阳。</i></p> <p class="ql-block"><b>辛淑娥:读《难忘红色传统教育课》感言</b></p><p class="ql-block">辛东明同学:</p><p class="ql-block"> 英灵山一行,对咱们的教育非常深刻,胶东第一书记王文、李琪、张连珠、王彩春、夏候苏民等这些烈士们、他们当年那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记的我和孙桂娥同学在任常伦烈士的铜像前站了很久,现在有很多人有钱了就到处旅游,真不如让子孙后代去看看胶东烈士陵园,去接受一下革命传统教育。毕业后第二年我和我婶妈又去过一次,我婶妈是个军人,记的她当时告诉我,真不知道咱们胶东还有这么个地方,你们应该都来看看,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牺,怎么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有机会领着孩子再去次,值得。</p> 师恩难忘 同学情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辛广云</span></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们高中毕业已50余载,每每回想起在校学习时的情景,总有些点点滴滴的往事浮现在脑海里,真乃师恩难忘,同学情深。</p><p class="ql-block"> 记的在校置办“三室一堂″时,学校委派邵广润老师负责筹办。地址是我们3班教室后面一排的教室里。时间紧任务重,为尽快按时完成筹办任务,邵老师又指派我协助他一起筹划布局。邵老师原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因当时形势所迫和其他原因降为普通教员。他每日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学识教养,任劳任怨的埋头教育事业。尤其是在协助他办“三室一堂″时的幕幕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他为学校三室一堂的建设费心尽力,兢兢业业。从整体的布局到墙面的设置,再到内容的采编书写,都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为学校“三室一堂″服务革命传统教育,奉献了一腔热血,令人敬佩。尤其他魏碑书体的书法教学,使在校学生受益匪浅。我的书写爱好也是得益于他的教诲,并在部队军营中因为为连队俱乐部和团作战室书写刊板挂图得到了领导的赞誉,为在部队提干得助一臂之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i style="font-size:15px;">2023年正月6日晚,辛广云在高中同学网络联欢会上展示的书法作品。</i></p> <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一晃50余年。回想当年高中学习时同学情、兄弟谊的一些往事,至今历历在目。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受条件所限,我们都是走读或住校学习。有自行车当代步工具的都很少,同学们大多都步行上学。那时每天我都和我们佘格村的辛东明及辛广民(下一级同学)同学3人一起走读上学。特别是冬天天还没亮,就要从被窝里爬起来一块往学校赶。整整两年我们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冷酷暑,我们三人始终如一,像桃园三结义一样,始终不离不弃,徜徉在上学求知的快乐大道上。</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校毕业分手道别之际,我和辛东明陪同辛孟先等同学一起回到了牛根树村。……73年春节正月期间,我还和佘格村的孙忠福、辛洪婵、辛高花、辛洪敏及子推后村的韩文兆、崖后村的孙作志等同学互相走动拜年问好。那种纯真的感情和兄弟姐妹似的友谊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今我们各奔东西,散居全国各地,且都年届古稀,但愿能有机缘再相聚,共叙同学谊,不忘师恩情。(2023年正月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辛广云,佘格庄人,现居上海。</i></p> 校园生活剪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辛乐花</span></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高中毕业转眼五十年过去了。在五十年中,我们从风华正茂,天真活泼的青年学生,到现在已步入古稀之年。在这五十年中同学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自己的辛勤汗水,为国家、为家庭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而今我们正享受着天伦之乐,回想这五十年的付出和努力,也很值得。</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7日,纪翠花、纪锦䒦、初奎平、初新亭等同学,经过努力,组建了高中同学群,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同学都联系在一起,重温着在校时的师生情、同学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欢乐的学生时代。</p>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初奎平同学跟我们的班主任车向前老师和姜玉华老师联系上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万分高兴。回想起我们的班主仼车老师,年轻有为,一表人才,讲课时严肃认真的神情,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就又浮现在眼前。感恩我们的老师,祝老师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还有姜玉华老师,年轻美丽,担任我们的农业课,和蔼可亲的面容,永生难忘。有一次,带我们班的同学上实践课,到了操场东边的玉米地里讲课。那时玉米正是受粉季节。她讲玉米有父本和母本,它们杂交以后就能培育出明年的种子……。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认真的作笔记。当时到野外实地上课是多么开心和高兴啊!这事直到现在也久久难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i style="font-size:15px;">姜玉华老师近照(79岁)</i></p> <p class="ql-block"> 学校里有位姓蓝的女校医,虽然她不直接给我们上课,但也从她那里学了不少知识,她多次给我们讲中医药的作用。其中就讲到了蒲公英的妙用,她告诉我们蒲公英生命力强,有消炎,清火,利尿的功效。让我们以后多釆点蒲公英,晒干后泡水喝,对身体有好处。我记住了,到现在我也经常泡点水喝,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学校都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学校当时要建房子,需要用石头,学校南边的山上有石碃窝,我们劳动课时,同学们就去扛石头,个个干劲十足,生龙活虎,箭步如飞。我还记得臧瑞云同学是住宿生,积极上进,每天早晨,天沒亮自己就去扛好几趟石头,肩膀都压肿了,老师表扬了她,让同学们向她学习。受臧瑞云同学的感染,我也要当一个好学生,因为我是走读生,每天早上都要经过那个石碃,我就随便捎带扛一块石头到学校。这事叫我们的团支书徐维英同学知道了,找我谈话,说我表现不错,并介绍我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那时的我们都积极要求上进,学习劳动个个都争先恐后。后来,我还给于培南同学当了入团介绍人,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男女同学都很团结友爱,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孙静华,徐维英,纪翠花,辛高花,宋艳花,辛翠红等女同学一块学唱歌。和纪锦芝、辛广云、郑志广、于培南、辛孟先、初奎平、梁福敬、孙作志、刘孔波等男同学也非常友好,平时又说又笑,学习互相帮助。毕业后这么多年这些同学的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校园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啊,那时的我们天真、活泼、可爱,好幸福啊!那些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往事历历在目,令我永生难忘! 2023.2.22。于济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辛乐花,南洪沟村人,现居济南。</i></p> 校园生活琐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1)班 辛淑娥</span></p> <p class="ql-block"> 说起校园生活,有许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高中毕业五十多年了,多数已经淡忘,但有两件事至今使我铭刻在心。</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当时有三个右派老师:张同锋、邵广润、宫瑞东。当时他们三人都受管制,张同锋负责喂马,邵广润因为写一手好字专门给学校写标语,宫瑞东就专门赶着马车给学校伙房买菜。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晚上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我去后勤处买饭票,正碰上后勤管理员在大声训斥张同锋。原来后勤管理员去马棚检查,发现马棚漏雪,雪飘在马背上,管理员就对张同锋罚站,让他在雪地里弯腰站着,他脚上当时穿着一双水鞋,零下十多度,冻得他直打哆嗦。我当时看他挺可怜。管理员进屋拿了饭票给我,往外走的时候,我觉得他虽然是个右派,他也是个人,便对管理员说,你可不可以让他去换双棉鞋,天这么冷会把他的脚冻坏的。管理员当时瞪了我一眼说,你这小姑娘,阶级斗争观念不强。他手里正好拿着卷着筒的报纸,直接打在我后脑勺上,虽然不疼,但我被他那个话吓着了,后果我不敢去想,担心他会告诉班主任。中午去打饭看到张同锋还在那站着,不知是我那句话起了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他的脚上已换了一双乌拉帮棉鞋。</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事是有一天班主任杨学良老师让我到后面找邵广润写几幅标语,虽然他当时也是个右派,可能因为他写一手好字,并没有怎么管制他,当我走进他的住处时,看到他正在认真的看书,我没加思考,脱口叫了他一声“邵老师,我班主任让你给写几幅标语”,他马上扔下书,把眼镜往上一抬,说“谢谢你还敢叫我声老师”。再后来我们毕业了,离开母校的头一天晚上,邵广润去了我们一班教室,还给我写了句离校留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其他同学也写了留言。五十年过去了,虽然这不是两件什么大事,与同学情谊等校园生活关系都不大,但却一直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火热的校园生活有许多事情值得留恋回味。我们这批同学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除了学习外,有很多其它活动,我们扛石头垒校舍、到榆山上运石灰石烧水泥等,我还和于桂美在学校后面实验室做过九二零。</p><p class="ql-block"> 到英灵山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印象也是比较深刻的,一路上同学们互相帮助,男同学帮女同学背行李,途中累了的时候,班长就用喇叭高喊:“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能压倒一切敌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听到这样的口号,同学们马上就精神振奋起来,继续前行。返校后,同学们因为被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所鼓舞,那段时间下了晚自习也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沈秀琴。</p><p class="ql-block"> 离开母校五十年了,说起这些往事都是满满的回忆,至今历历在目,高中那段快乐而美好的时光,将伴随我的一生,时时回味,激励我前行。(2023年2月14日于东村家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辛淑娥,佘格庄人,现居海阳。</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我做“三室一堂”的解说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2)班 辛月娥</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我心爱的高中母校已经五十年了,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使我受益非浅,既学习了文化知识,又在这所革命的大学校里了得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给我的人生之路有很大促进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记得进入高中第二年的夏天,我们全校学生按照学校统一佈置回村参加麦收。那个时期我们不像现在的学生,照着课本光学知识,那时我们在学校是全面发展,既学文,又学军、学工、学农。那时我一个女生,照常和男生一样干各种农活。大概是在麦假快要结束的那几天,我接到学校电话通知,要我返校有任务,一块返校的还有一班的辛桂芳、辛同霄同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仨人返回学校,教导处王守仁主任给我们佈置了任务,要我们做讲解员。他让我们尽快熟悉“三室一堂”的佈置内容,准备迎接由公社组织的各村大队队长以上的干部来学校参观革命传统展览、阶级教育展览、英雄人物事迹展览。当时,我既高兴又紧张,就担心讲不好,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紧张,就和平时上课回答问题一样,字句讲清楚就可以了。我拿着解说词对着展览室里雷锋、王杰、李文忠、辛秀芹、门合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展览介绍,先看后背诵,慢慢的加深了记忆,记住了解说词。</p><p class="ql-block"> 正式开始讲解,我倒没怎么紧张,看着叔叔、伯伯们也和自家村里的长辈一样,倒显得很亲切。面对我要介绍那非常熟悉的英雄模范人物画像后,自然也就不紧张了。通过努力我出色的完成了学校给我佈置的任务,也得了老师的肯定和表杨。我的心得体会就是我们学校教育了我,又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过去了,敞开记忆的大门,内心深处情不自禁的涌出了学生时代的金色年华,美好的校园生活永远铭记在我心里。我深深的感受到青春是那么美丽!我也深深地爱我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辛月娥,佘格庄人,现居海阳。</i></p> 师恩难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3)班 徐维英</span></p> <p class="ql-block"> 弹指一挥间,高中同学毕业已50余年,每当回想起在校时的情景,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像放电影似的历历在目,尤其是教务主仼王守仁老师对我的关爱,更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星期三(1971年12月22日)的下午,课外活动时学校团总支召开各班团支书会议,晚饭时间到了,会议又延续约十分钟左右,散会后同学们都快速地去食堂打饭菜,我最后一个打上饭,由于走得急不慎摔倒了,饭【注①】和菜碗(铁瓷的)都脱手摔了出去,菜洒了一地,饭也滚落一边,这时教务主任王守仁老师正好路过这里,我急忙爬起来,不好意思地赶快把饭和菜碗捡起来放在一边,去找来扫帚和撮子,收拾好洒在地上的菜,送到远处的垃圾箱里。回来拿饭和碗时,看到王守仁老师手里拿着我的饭,端着一碗莱,他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亲切地对我说:“高中阶段正是长身体和学习的重要时期,不能缺少了营养,我去食堂为你另买了一份莱,快拿着回去吃吧,别耽误上晚自习。"我双手从王老师手里接过饭菜,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王老师远去的身影,思绪万千……。这碗菜(当时2分钱一份菜)尽管不是很珍贵的东西,但却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这碗菜是老师对学生的鼓舞和鞭策,这碗菜也饱含了老师对学生的热切期昐。</p><p class="ql-block"> 我拿着饭菜朝教室方向边走边暗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刻苦地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学好知识,象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镙丝钉,党叫干啥就干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的恩情,报答所有关心关爱我成长路上的导师。</p><p class="ql-block"> 我是这样发誓的,也是这样履行诺言的。在校时我努力学习,圆满完成了高中学业。毕业后去苍山县(现兰陵县)广电局工作。有句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参加工作后深感自己文化知识不够用了,因此在工作中除了刻苦学习业务知识,抽空就温习文化课。正赶上77年恢复高考,我顺利考取了临沂卫校护理专业,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掌握了有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毕业后分配到苍山县(现兰陖)县医院上班。用掌握的医学护理技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工作中,视病人如亲人,得到了病人及领导的认可。从一个普通的医护人员,逐步成长为一个专业的副主任护师。我人生路上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和鞭策,老师关爱学生的可贵品质使我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 年前和纪锦芝老同学聊天时得知王守仁主任已去世的噩耗时,我痛苦极了,那晚一夜未眠,往事历历在目……恩师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感谢老师,师恩难忘。</p><p class="ql-block">【编注①:那时生活困难,饭都是自己从家里带地瓜、玉米饼等到学校,用手绢包着在伙房加热,再花2分钱买一碗菜吃。】</p><p class="ql-block"> 2023.2.23</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徐维英,西董格庄,时任三班团支书、学习委员。现居临沂。</i></p> 那两年,有些事难以忘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1)班 于建民</span></p> <p class="ql-block"> 光阴飞逝,岁月如歌。蓦然回首,高中毕业已经50年了。50年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今天每每回想起来,那高中时代生活的一幕幕、一桩桩仍然历历在目,当年发生的点点滴滴,沉淀了50年依然那么的新鲜,那么让人感动不已,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难忘老师恩。1971年,怀揣梦想的我,来到海阳十三中开始了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涯。抚今追昔,两年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教书法课的邵广润老师。恩师的教诲,终生受益,恩师的垂范,至今难忘。“善于师者,既美其道,也慎其行。”教学中,邵老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激励着我,影响着我。为了让学生写好魏碑字,他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从魏碑字的特点及其写法入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强调字的结体平扁、重心低、空白少,并结合点、横、撇、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记得有一次邵老师让我从背后观察他的用笔,体味捺笔中锋出笔形成的上下厚实的感觉。这一幕至今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他经常告诫我,建民,学写字要坚持临摹,不能停歇,再忙也不忘临池,要把写字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在初步掌握了魏碑字的特点及写法后,按照邵老师的要求我从《张猛龙碑》临习入手,后习《高贞碑》、《郑文公碑》,再临摹《石门铭》等字帖。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恩师授我以“渔”,让我的书写水平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为我后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的几十年里,我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并获奖,2012年成为了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恩师的指点和栽培,感谢生命中遇见您—邵广润老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癸卯年春于建民手书:师恩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 岁月无痕,暖暖同学情。1971年,仿佛是昨天。刚入学不久,我患病住进了泉水医院,由于父母远在福建,当时只有亲戚轮流到医院照顾我,此时71级3班初喜芹同学得知我住院的消息后,一边上学,一边到医院照顾生病的我,一日三餐送水送饭,有时晚上到医院陪床照顾。记得有一天晚上,天色已经很晚了,初喜芹让母亲做了热气腾腾的水饺,趁热送到了医院,望着这热乎乎的水饺,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体味到了母爱的伟大,体味到了同学间的真情。就这样在家人和初喜芹同学的精心照顾下,一周后我病愈出院。出院复学,由于生病落下了不少课,我很着急,此时同班同学姜连龙、辛桂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两位同学利用中午和课外活动给我进行了课程补习,一直两周时间,姜连龙、辛桂芳同学没有休息一个中午和课外活动,为我补习了落下的所有课程,使我的学习赶上了进度。从生病到同学的照顾,从生病落课到同学帮助补习,这一幕幕让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这暖暖的同学情谊,温暖着我的一生。现在回想起来,我深深地感到:一天是同学,一辈子是同学,无论岁月怎样流失,生活怎样变故,那暖暖的同学之情将令我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两载寒窗同攻读,五十余年各西东。1971——2023,50余载,半个世纪,昔日的你我,如今已天各一方,从事着不同的工作,经营着各自的生活和事业。50载,半个世纪,昔日的你我,直至今日很多同学少有联系,甚至从毕业至今从未见面。重聚首,再牵手。是初奎平、纪翠花等老同学的牵头,建立了71级高中同学群,将你我联系在了一起,大家相互祝福着,交流着,畅叙着昨天的故事……师恩难忘,同学情深。愿我们珍惜当下,在人生夕阳红的道路上,老有所乐,健康快乐过好每一天,从容淡定走好我们的人生之旅。(2023年3月)</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于建民,东土堆头村人,现为全国书画协会会员,现居海阳(东村)。</i></p> 高中时学习《毛主席诗词》的回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1))班 于常坤</span></p>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速,日月如梭,蓦然回首,已是五十年之后,今年是我们高中毕业五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五十前年,我们正是青春年华,那时候学习最多的就是《毛主席诗词》。同学们早上学,晚上背,学习热情高涨,我们二班经常举行背诵《毛主席诗词》的比赛。</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比赛,我获得了冠军,老师同学赞扬我,我也无比自豪。至今想起,又沉浸在往事的甜蜜中。那天我一口气背诵了《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十首毛主席诗词。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毛主席诗词》至情至性,大气磅礴,壮美无限!它让我受益终生,始终不忘,至今朗朗上口。</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我与《毛主席诗词》有缘吧。1995年夏天,因业务需要我和几位同事去北京国家文物出版社参加业务洽谈会。在会议之前,我们和文物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苏士澍同志见面,聊天当中提到文物出版社想找一部分原版小红本《毛主席诗词》,以每本1200元的价格收购用于国家收藏,他问我们可否帮忙。一听他对《毛主席诗词》这么有兴趣,我现场即兴背诵了三首《毛主席诗词》,赢得了苏社长的好感,给我们正式洽谈找到了切入点。后来经过反复磋商,文物出版社和我们签订了200多吨米白色字帖胶刊纸用于印刷出版,成品全部出口新加坡、日本、东南亚等国。再到后来的多次再版,并与我们签订了长期合同。</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能穿越回到学生时代,一定不浪费时光,不蹉跎岁月,以饱满的热情去拥抱它。</p><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22日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于常坤,西土堆头村人,现居青岛。</i></p> 最难忘的一件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一级(2)班 臧庆成</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下半年,海阳县黄崖高中(原海阳十三中)正开展勤工俭学、学工学农活动,同学们响应号召,自筹资金和材料,建校舍、建农场基地、如火如荼的开展养猪养羊活动。我们学校前一公里之外有一个采石场,有一天下午,炮响以后石碃被砸起了大块青石,我和同学纪广臣、董日海、纪悦芝等拿着撬石头的工具,大晃锤、铁锹等来到采石场,准备把大石块弄成能垒墙的小石块,我和纪广臣轮番用大锤砸大石块,其他几个同学把小石块从石碃里搬出去,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不一会搬出来两方多石头,就在这时只听董日海“哎呀”一声,捂住自己的脸趴在大石头上。原来纪广臣用大晃锤砸石头,董日海瞪眼看,溅起的石渣子蹦到他的眼睛了,顿时疼得他直叫不停,开始我们寻思他在闹着玩,纪悦芝还趴在他的身上学着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的故事情节,一个劲的摇晃着董日海,叫着“豆豆”、“小豆豆”,董日海开始没反应,。我们也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停止了嬉闹,我(我是小组长)问董日海怎么了,他哭着说“被石渣子蹦眼了,眼睛看不见了”。我们赶紧扶着他回到学校,找到蓝校医,校医说治不了赶紧去医院,这时班主任初忠庆来了,急忙领他去了泉水公社医院,医院刘大夫说,咱医院治不了,县医院也治不了,你们赶快去莱阳中心医院。一个星期后,董日海的左眼视力变成了0.1,几乎失明,直到董日海病故时眼睛也没治好。班主任初忠庆老师焦急上火,又从学校徒步走到公社医院,心脏病也犯了,从莱阳回来就病倒了。当年的学工学农活动,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董日海同学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班主任初忠庆经过那次事件病了以后,又换姜玉华老师担任班主任,直到我们毕业。</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已经五十多年了,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这一件事却深深地留在脑海中,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图为毕业后参加工作与同事合影。(前排右二)</i></p> <p class="ql-block">△臧庆成,中山夼村人,时为学校文艺宣传队队员,现居海阳。</p> 那年那月那时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董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初新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宋京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于培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初新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孙作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初新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