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第二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领读师:马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领读书目:《我与地坛》</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开玩笑说自己职业生病,副业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p><p class="ql-block">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p> 我与地坛 <p class="ql-block">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该书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怀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在作者心中,地坛不仅是一个公园,更是作者心灵的载体,《我与地坛》表现的更是一个绝望的人追求希望以及母亲对作者的影响。</p> 关于文章 <p class="ql-block">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在阅读《我与地坛》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细腻的笔风,尤其是作者写到关于母亲的地方。</p> 关于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我与地坛》的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广大作家、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无论是在《我与地坛》发表之初读者对这篇文章的独爱有佳,还是数年之后广大读者对这篇文章的念念不忘,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读者了解并阅读到这篇文章,读书笔记.为文中优美的语句、深邃的言辞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 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坚强。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感受到作者已经成长起来了。 但其实这本书更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母亲。母亲一直在身后不离不弃,如果不是母亲,作者不可能有今天。事实上,母亲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应该对母亲说一句,谢谢 </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我们必然会面临很多风雨。但我们只要拥有一颗乐观坚强的心,就没有不能解决的困难。只要微笑面对危险,梦想成真不会遥远。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母爱,如岁月般绵长。子女就像飞翔蓝天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也不会害怕,那一根回家的线牢牢握在母亲手上,人生路上,有母亲的伴随,一路永远洒满温暖的阳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