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1 民国《重修半山亭记》石刻</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半山园的王安石故居其旁的半山亭与王安石故居一样几经兴废现又重修一新,现半山亭前除1870年的那块清代《重修半山亭记》外,还有一块一般不为人注意的立于1926年(民国15年)的民国《重修半山亭记》置于半山亭的基台侧面,此碑长0.77米,宽0.45米,碑刻照片(图1)和碑文(据姚诚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重修半山亭记</p><p class="ql-block"> 入朝阳门,北行里许,山岚四集。有三数古木当门,则半山寺也。寺之左有墩,曰‘谢公墩’,《志》东山之遗也。墩之上有亭曰半山亭,《志》荆公之遗也。余读荆公《争墩诗》,未尝不有感於文人之好事。墩之姓,终不可淂,而易也然。循“我屋公墩”之言,亭又不淂不归之荆公。夫墩依城一阜耳,亭据墩一椽耳,而其名特著者,则信乎以其人也。东山负江左重望,荆公又文章、政治杰士,皆有足为後人慕者。慕东山者以量,慕荆公者以学。具荆公之学而济,以东山之量,庶几可扶危定倾,而措今之国家,於磐石之安,知必有感发兴起,於千载之下,而不能自己者也。亭作於清道光间,毁於咸丰间。今之遗构,则同治庚午所重建者。南京市政筹备处,有事於保存古迹,葺而新之,爰记其始末,资游者考焉。</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十有五年七月王伯秋记</p><p class="ql-block"> 南海黄元蔚书</p><p class="ql-block"> 此碑的撰文者王伯秋和书写人黄元蔚不为今人所熟悉,其实这二位在民国都是学贯中西的风云人物,他们与民国其他名人的联系也很特别: 王伯秋是孙中山的女婿,而黄元蔚是康有为弟弟康广宁的女婿。他们二人在倡导平民教育、着力文物保护方面多有贡献。</p><p class="ql-block"> 王伯秋(1883-1944)(照片见图2)字纯焘,湖南湘乡人,民国时期长乐县县长。父亲王谨巨曾任台湾基隆镇总兵、淮北水军统领,诰封“建威将军”。</p> <p class="ql-block"> 王伯秋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又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4年,孙中山托王伯秋照看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文学系读书的二女儿孙婉,后孙婉嫁给王伯秋(后离异)。王伯秋回国后任国立东南大学政治经济科主任,先后任江苏省立法政大学教务长,东南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暨南大学教授等职。1934年,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南昌行营秘书,不久转任长乐县长。1935年重新在官署寻觅到了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建亭保护,拓碑文传世,并撰明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一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使此珍贵文物不致毁灭,王伯秋遂将碑石置福建南平市保存。1948年此碑仍动回长乐县保存至今。王伯秋在长乐卸任后,浙大校长竺可桢和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争相邀请他出任教务长,贵州省主席吴鼎昌还请他出任省民政厅厅长,在婉言谢绝这些邀请后,拟经贵阳转赴重庆,参加大本营的抗战工作。惜在民国28年5月17日于贵阳病逝,享年61岁,葬于贵阳白花山。</p><p class="ql-block"> 民国《重修半山亭记》写于民国23年半山园整修之前,据姚诚先生所查阅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公牍》中关于半山园的记载和当时市长石瑛关于半山园修复的训令摘录。</p><p class="ql-block"> “训令工务局:爲据呈复派员查勘半山寺情形令仰遵照估工修理,造具预算呈核由。</p><p class="ql-block"> 训令第九一八八号 廿三年十月六日。”</p><p class="ql-block">“案据本市社会局呈称:</p><p class="ql-block"> 窃奉钧长面谕派员查勘中山门内半山寺情形具报以便修理等因;奉此,遵即派员查报去後,兹据报称,‘查半山寺,由中山门内口斜行约二里许,有羊肠小道可通,寺前有白杨四株,矗立云霄,行数武,寺在焉,寺有正殿二进,每进三间,现均爲军事学校豢养病马之用,寺旁有屋四进,每进三间,农具错杂於其中,该寺爲宋相王介甫之园圃,後让与僧人主持,寺旁有墩,墩上有亭,亭内有石碑二,石台一,相传晋谢太傅与王右军尝登临於此,故名谢公墩,墩位於中山门与太平门之间,清同治九年,岁次庚午秋,修葺一次,现已倒塌不堪,满目榛莽,墩下有长溪一条,该溪源自锺山,明筑城时,作铜沟压城底,由城外导入城内回绕九曲,煞是可观,水声潺潺,水色清秀,美不胜收,兹奉派会同工务局查勘,经该局派陈忠和同志同往,约计修理费三四百元,修理方法,粉砌亭台,四围周植冬青,墩前竖一石牌坊,长溪略砌驳岸十余丈,平铺砖路半里许,石级亦拟略事修理,所有派往调查经过情形,理合据实签请鉴核?’等语。前来,理合备文据情鉴核,并请转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饬属勿在该处养马,以保古迹。’等情,据此,查该寺既属古迹,自应予以保存,除已请中央陆军军官校学查照办理,并指令外,合行令仰该局即便遵照估工修理,造具预算,呈候核夺。</p><p class="ql-block"> 此令。 市长石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伯秋与陶行知是挚友,陶行知曾致信胡适举荐王伯秋到安徽主持教育工作,荐信如下:</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另一封写给王伯秋关于开展平民教育搜罗人才的信中将人才喻为活罗汉,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王伯秋热心平民教育,深得陶行知赞赏,被誉为“南京平民教育的总司令”。他担任了江苏省平民教育促进理事,创办了幼幼小学并自任校长,与陶行知一样都是南京的学界名流,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南京访问时就是由王伯秋负责接待。并与泰戈尔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故居景区除半山亭清代和民国两块《重修半山亭记》碑外,故居内的墻上有三块石刻:其中之一是海军指挥学院1984年立的“修复王安石故居记”。</p><p class="ql-block"> 故居内的碑廊上有多块名人书写的王安石诗和与王安石有关的多块碑刻。</p><p class="ql-block">故居回廊边,还放有二块石刻,其一为盐务总局界碑,由陈亚兰与唐克民老师在海军指挥学院内路边碎石中发现并运回故居内保护与收藏(见图3)。此碑的发现为考证盐务总局的原址提供了实物和位置佐证参考。</p> <p class="ql-block">图3 盐务总局界石</p> <p class="ql-block"> 故居内收藏的另一块石刻是一个鼓型石墩,字迹不清,经拓后辩认上面的文字为:“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世/香林堂上永根源禅师之位/民国甲子年吉立”,看来此件是香林堂永根源禅师的墓塔构件刻石。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关系密切的香林寺就在故居附近,因而此香林堂刻石有可能来自香林寺。</p> <p class="ql-block"> 图4 香林堂上永根源禅师墓石刻</p><p class="ql-block"> 香林寺与鸡鸣寺、古林寺、毗卢寺都是当时南京的著名寺庙。红学专家曾考证出香林寺在清代是江宁织造府曹家的家庙,寺内有《香林寺庙产碑》,记载了曹雪芹祖父一次施舍四百二十亩香火田之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的铁槛寺就是以香林寺为原型。</p><p class="ql-block"> 王伯秋在任长乐县长期间寻觅并保护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图5)。</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故居及半山亭在民国重修后又经岁月沧桑而年久失修,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经海军指挥学院1984年拨款重修和干休所所长赵松年先生的多方策划筹集,故居内增加了反映王安石一生跌宕起伏的多幅绘画和一批陈列文物。</p> <p class="ql-block"> 《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是明宣德六年(1431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碑亭加以保护,现移置长乐市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内。</p><p class="ql-block"> 关于与郑和及天妃有关的碑,南京阅江楼和天妃宫景区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更为著名,是由明永乐皇帝亲自撰文,国内现存最大的与郑和下西洋和天妃(妈祖)文化有关的石刻(图6)。</p> <p class="ql-block"> 图6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与拓片(网络照片)</p><p class="ql-block"> 民国《重修半山亭记》碑文的书写者黄元蔚(1885-1929)是广东南海人。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历任吉林抚署三等、二等秘书兼公署副提调,财政部荐任佥事、司长、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驻外财政助理员等。1925年12月,任财政部次长。1926年1月任国务院参议。1928年,因病去职,1929年,病逝于上海。除写有民国《重修半山亭记》碑外, 在苏州吴中区穹窿山东南支脉的小王山摩崖石刻中还有一块署名“南海黄元蔚”的“千秋萬世--題李伯母墓”的石刻(图7)。</p> <p class="ql-block">图7 黄元蔚所书“千秋萬世”石刻(网络照片)</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故居的民国《重修半山亭记》碑为目前为止仅见的两人合作的碑刻。王伯秋、黄元蔚以及历代以来诸多人士对文物古迹保护所作的工作也理应为历史所铭记。</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故居及半山亭作为南京城内少有的自宋代以来即为原址保存的名胜古迹,经历代风雨保存至今,实为不易,值得倍加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1.百度百科.http://www.baidu.com.</p><p class="ql-block">2.姚诚,新年--从《元日》想到王安石,西祠网络:南京城市记忆版.</p><p class="ql-block">3.《广东省志·孙中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4. 郑溪,王伯秋与天妃灵应之记碑.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No.2:84.</p><p class="ql-block">5.庄景辉,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考,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No.4:57-62.</p><p class="ql-block">6. 新法家,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碑),2012-05-27,http://www.xinfajia.net/9887.html</p><p class="ql-block">7. 陶行知全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p><p class="ql-block">8.黄莹,毛胜,孙中山一家人—一个在中国有巨大影响的家族,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p><p class="ql-block">9. 南海黄元蔚http://blog.sina.com.cn /s/blog_739c12800102w6l2.html.</p> <p class="ql-block"> 后记: 此文是好些年前参观半山园后所写,昨日因与朋友讨论金陵古迹才从WORD版转为美篇以方便分享。</p><p class="ql-block"> 昨日在城记&华古微信群中看到群友荷塘月色分享的上文王伯秋《重修半山亭记》篇首提到的“朝阳门”清末老照片图文,附录如下:</p> <p class="ql-block"> 朝阳门瓮城之内的景象。斑驳的砖墙,墙上残朝阳门瓮城之内的景象。斑驳的砖墙,墙上残存的泛黄的标语,一间只放着一条长凳的低矮小屋,屋前的路灯杆上挂着一盏玻璃罩油灯。因为角度的原因,感觉城门楼距离非常近。存的泛黄的标语,一间只放着一条长凳的低矮小屋,屋前的路灯杆上挂着一盏玻璃罩油灯。因为角度的原因,感觉城门楼距离非常近。</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myu8w7h" target="_blank">陈育如彩拓画——仙童</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mrhsjuj" target="_blank">陈育如彩拓画——坐对青山想六朝</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mc4lz3l" target="_blank">南京电视台采访石城之春人物视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t8SmlnsmIkuhXUVMCDY6w" target="_blank">半山园王安石故居的著名碑刻</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