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年级学生的寒假,伴随着的可能不是肆无忌惮的玩耍,也不是无所顾忌的贪睡,更不是心无旁骛的游戏……而是对初中生活的好奇与迷茫,对小学阶段的不舍与遗憾……</p><p class="ql-block"> 值此时期,让自己沉潜下来,清除内心深处无法掌控的情绪,选择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带着午睡过后的慵懒,读一本书,摩挲着书页,让窸窸窣窣片刻不停……</p> 我与地坛 <p class="ql-block"> 说起史铁生,响彻耳畔的便是“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满是恳求与期待,像是遗言,又似乎表达不完作为母亲的嘱咐与惦念。史铁生在母亲匆匆离世以后反复怀念,带着倔强过后的痛悔,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一套倔强与羞涩。</p><p class="ql-block"> 对于史铁生,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他对命运的呼喊与控诉;也无法身临其境的参透他笔下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未曾放弃的追求;更难以推己及人的目睹他坐在轮椅上静默于每个晨昏午后与四季轮回时双眼记录下的善恶美丑。</p><p class="ql-block"> 他虽双腿截瘫却心向远方;即使身不由己但梦想无羁无绊;纵使生活不尽如人意可头不向命运而低。</p> <p class="ql-block"> 在拜读一个个章节后,学生们浅谈感受,在段段文字的背后,是触动灵魂的感悟,是真实情感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涵</span></p><p class="ql-block"> 在史铁生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年纪轻轻就瘫痪在床,但他却能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用生命谱写一篇篇优美细腻的文章。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经历困境,有人会不敢面对,选择逃避,但有人却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甚至在被打压之后越挫越勇,在逆境中成长、重生。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通往成功路上最大的考验。请记住,风雨过后是碧水蓝天,荆棘过后是康庄大道,阴霾过后是一路阳光。冯骥才曾说‘风能吹起一张白纸,却吹不起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顺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冯昊然</span></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写这篇散文起,就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所见所闻,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显鑫</span></p><p class="ql-block"> 《我与地坛》是作者史铁生在双腿彻底坏死时,在一座废弃的果园里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生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感情与发泄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作者在活的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的双腿,所以他体会到了更多的痛苦与不幸,但是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不向命运低头。正是如此,找到的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体会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个人一生的不同价值,明白了死亡是最后的归宿。而活着必然面临坎坷,且饱经沧桑。世界仍在转动,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去欣然接受,改变自己。当我们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理去心中的杂绪,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15年后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土,去细细的品味人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蕊蕊</span></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作者从20多岁就坐上了轮椅,他坐了近30年。在这期间,他有想过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读到这我深有感触,我也曾想过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失去了双腿,而我失去了父母的理解,我想我们都是苦命的人。读到后面他渐渐适应了没有腿的日子,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我想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即使父母不理解我,我也应该乐观的对待生活。合上这本书后,沉浸于作者悲哀的一生,好像真的与史铁生先生融为一体。感受他的不幸与痛苦,在逆境之中的挣扎,在现实面前的反抗,每每读到他强有力的文字,我都会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汪菡泽</span></p><p class="ql-block"> 《我与地坛》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描绘了史铁生可悲的命运,让人战栗,让人发抖。命运给他开着一连串的玩笑,让他只想逃离命运,逃离这可怕的、令人痛苦的现实。他后悔年轻时对母亲的倔强,但是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开始后悔时说明一切都已经晚了。上天早早地从他身边带走了他的母亲,让他深陷在痛苦的人生中,看穿了生,看透了死,所以他像一根扎在岩石中倔强存活的钉子,如母亲所愿的乐观积极的活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谭美琪</span></p><p class="ql-block"> 20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但在20岁这一年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在他两腿残废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找不到方向,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他就摇了轮椅去地坛,有时他可以一天到晚都耗在这园子里,他有时似乎感觉活着没有意义,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就和上下班一样,无论严寒、酷暑,都会来到地坛,渐渐的地坛不再是逃避现实的一个场所,而成为他思考人生、目睹人间百态的一方净土。其实环境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史铁生活着的心境和对人生的追求,与其对结果无能为力,不如尽自己可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利彦</span></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沉重的压抑,在无形中缩短了人生的种种无常,有一种宿命的味道。作者史铁生身处荒凉古园思索的是人生万千,然而有许多思考无用,死亡是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而人总归要活着,并且是幸福与痛苦并存地活着。不论上天怎样注定了结果,不论上天给了你什么样的归宿,既然生存,那就必须像史铁生先生一样活出精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思渺</span></p><p class="ql-block"> 《我与地坛》这本书里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而母爱最令我感动。史铁生年纪轻轻双腿残废,不得不让他的母亲不舍昼夜的照顾。主人公的悲惨故事,令人心疼也满是无奈,他可能仰天追问过命运为何如此不公,让他遭受这人间的巨大痛苦,而雪上加霜的是上天带走了他至亲至近的母亲,令他懊悔自己曾经对母亲的伤害,致使他一生都活在悲痛与忏悔之中。这也告诉我们,珍惜身边的亲人,不要等在失去才后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史欣怡</span></p><p class="ql-block">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推走的不只是菊花,还推走了史铁生母亲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我与地坛》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回忆录。由菊花、合欢树到老海棠树;从旧庙、幼儿园至九层大楼;无论是八子、小恒、珊珊还是庄子,新事物与老伙伴的对比、结合,都是回忆,也只能是回忆。就连作者自己也写到“关于往日,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p><p class="ql-block"> 无声的来,无息的去,消逝的钟声。仍在回荡,一个人形空白,正在被填补空缺;叛逆者的老家,究竟在何方?和八子看的电影于何时放映?</p><p class="ql-block"> 身边人的渐逝,留下印有孤独的是时光,被流沙掩埋的历史,以书的形式重现。作为拥护作者视角的我们,只能一遍一遍地诵读,再次重现悲的颂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赵子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过一句话“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21岁双腿瘫痪,他去过最多的地方就是地坛,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都在它周围,而且搬的越来越近,所以史铁生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史铁生不管什么心情,他每天必须到地坛旁边待一会儿,那里作为他的密秘基地,以他的记忆紧密联系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史铁生先生的人生境界,不是简单文字上的揣摩与理解,也不是一本两本书上传递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而是他独有的魅力和魄力。正如他所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这悬崖下的浏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他的豁达坦荡,好似居泰山之高敢于直视布散烈焰朝晖的太阳……需要我们经过岁月的沉淀打磨后,方可参透他的冰山一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