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正月初四(1.25日),旅游的第四天,天气很冷,泉州9一5度,阴天。</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去的景点有三个:千年古桥—洛阳桥(又称“海内第一桥”)、天后宫、文庙。</p><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钟,我们穿过如画的步行街,来到一条叫“金鱼巷”的古巷吃早餐,人特别多,排队等了一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金鱼巷,泉州古街巷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府文庙广场附近(泮宫口牌楼对面),巷口宽近十米,窄的地方只有两三米——据说这是小巷最初的宽度,而巷口是因为民国时期电影院的建设才拓宽的。街口的地面及排水沟盖上,都有金鱼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金鱼巷在宋代时被称作谢衙,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废,他的后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块匾,上书“金鱼世第”。原来,从唐代开始,五品以上官员就有佩戴鱼袋的传统——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谢仲规是宋皇祐元年进士,累官福建转运使,官至三品。他的后代也均是高官,佩戴金鱼袋,所以谢衙就被称作了“金鱼巷”。从历史来说,金鱼巷就是一条权贵巷。</p> <p class="ql-block"> 在金鱼巷吃完饭走的时候已上午十点,洛阳桥很远,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于十一点到达洛阳桥的前端“蔡襄祠”……</p> <p class="ql-block">蔡襄祠:</p><p class="ql-block">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于有“海内第一桥”美誉的洛阳桥南侧、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内。祀洛阳桥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p><p class="ql-block"> 蔡襄祠始建于宋朝,时间不详,据传是在洛阳桥(又称“万安桥”)竣工不久后建成的。《万安渡石桥记》碑勒石之后不久,当地人民为缅怀蔡襄在泉为官造福一方、为修建跨海长桥竭尽心智的功绩,自发捐献立祠,用以纪念他一生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p><p class="ql-block">首进为大门,门楣顶匾额大书“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个字。大门有一副1875年(清光绪元年)黄贻楫写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惊鬼神。”前文柱有对联(乃集蔡襄诗句):“晓虹跨江一千尺;乐事全归众人心。”后文柱有对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古渡今朝济众肃观瞻。”</p> <p class="ql-block">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p><p class="ql-block">与 苏轼 、 黄庭坚 、 米芾 并称为书法“ 宋四家 ”。</p><p class="ql-block">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p><p class="ql-block">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乾道 (-1165年一1173年)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p><p class="ql-block">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p><p class="ql-block">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p><p class="ql-block">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p><p class="ql-block">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p> <p class="ql-block"> 房梁上漂亮的雕刻彩绘,是福建泉州古建筑的特色,也是最精致的雕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蔡襄祠《万安桥记》宋碑:</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落成后,由蔡襄亲自撰文书写,记述建桥一切事宜,现存碑刻两方立于祠内,上碑为北宋原刻,此碑“文字简炼,书法精湛,刻工传神”,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此碑为文、书、镌“三绝”。故称“三绝碑”。</p><p class="ql-block">下碑为后世(1965年)摹拟原作重刻。</p> <p class="ql-block"> 从蔡襄祠出来不远就是洛阳桥!</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历时7年,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已近千年历史。经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南端桥头)</p> <p class="ql-block"> 南端桥头石塔</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为简支梁式跨海石桥的工程杰作,是泉州运输体系发展的重大技术探索。建造时运用"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代表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洛阳桥以其巨大的工程体量、精湛的营建技艺和超群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在泉州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桥体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现存全长约731米,桥宽约 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两侧安装栏杆645档,俊貌望柱104根,桥面以300多长条石板铺就,最长者约11米、重达15吨。</p> <p class="ql-block"> 桥南、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軍造像。各种形制石塔7座,以及历代修桥碑记。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桥南有奉祀洛阳桥建造者蔡襄的蔡襄祠,桥北有奉祀通远王的昭惠庙。</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洲风雨塔</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中洲的中亭 :</p><p class="ql-block">即“海内第一桥”展示馆,是一座古朴的闽南传统红砖建筑。展馆不大,却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展陈方式多样。</p><p class="ql-block">展示馆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海陆连通里程碑”介绍洛阳桥在所处历史时代的功能和作用;</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梁式跨海第一桥”,展示了洛阳桥在全国首创的“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三大建桥技术;</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遗产保护与传承”,介绍了历代至今官方民间对洛阳桥的修缮保护及传承。</p> <p class="ql-block"> 展示馆内还有清道光年间沈汝瀚所书“海内第一桥”匾额及狻猊扶栏、望柱等部分出水文物。</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建成后的960多年间,历代屡有修缮,包括明代晋江巨商李俊育和僧人正淳的增高大修,明代泉州知府姜志礼的震后重修,以及20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局部性复原维修。1961年洛阳桥被列为福建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中洲的西川甘雨亭</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亭边历代碑刻,还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p> <p class="ql-block"> 桥下所有石墩朝向洛阳江上游的西侧均附有船形分水尖,而仅有南段3个石墩设东侧分水尖。</p> <p class="ql-block">筏型基础</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所处位置潮狂水急又遍布滩涂淤泥,建桥时无坚实基岩依托。建桥时先在江底抛置大量石块,形成矮堤,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然后用条石丁顺交错叠砌形成船型桥基桥墩,可有效减轻水力的冲击。 </p> <p class="ql-block">养蛎固基:</p><p class="ql-block"> 养蛎固基被誉为生物学与建筑学结合的典范。建桥者利用浅海区域牡蛎附着于石块繁殖生长的习性,在桥墩砌石间培育牡蛎,把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整体以加固桥体。历代官方均明确禁止在洛阳桥范围内摘取海蛎。</p> <p class="ql-block">桥上的月光菩萨塔:</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上的千年石塔,距离洛阳桥北端不远处,是桥上现存的7座石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座石塔。泉州人常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开元寺内)、坐着像老君岩(清源山)、躺着像洛阳桥”,可见这三处古迹在泉州人心目中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月光菩萨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石构,宝箧印经式石塔,高3.5米,双层须弥座,第一层素面无雕刻,第二层每面有四个佛龛,内刻结跏跌座的佛像。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刹顶。洛阳桥月光菩萨塔体现了古代泉州地区高超的石构建筑技术水平,是泉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 月光菩萨塔立于洛阳桥近桥中间一侧,属惠安县。月光菩萨塔上的月光菩萨,原是药师佛的胁侍,又称月净菩萨,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俗神之一。历经千年,守望着南来北往的过客,它的图案也成为洛阳桥的一大标志性图案。</p> <p class="ql-block"> 塔身四方形,北面刻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常住三宝”佛语。</p><p class="ql-block"> 南面塔壁刻有“诸佛出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得清净”佛语。</p> <p class="ql-block"> 东面为梵文,有人考证,此为佛教僧侣常念诵的“南无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 西面雕月光菩萨头像,并刻有“月光菩萨,巳亥岁造”字样。一旁落款的“巳亥岁造”4个字价值连城,尤为珍贵。据此,人们确知桥与两侧之塔的建成时间为1059年。除石碑之外,这是全桥惟一罕见纪年文物,准确无误地记载了这座历时近千年的梁式大石桥建造年代。</p><p class="ql-block"> 手机记录月光菩萨塔的西面,并不容易,这里很险要,距离塔西面不足一米处,就是桥的边缘,垂直的石壁数米,下面就是深不可测的海水,拍下这张照片还真有点胆战心惊。</p> <p class="ql-block"> 一眼看去,每一个桥墩都象一只漂亮的帆船,整装待发,迎浪而上……</p> <p class="ql-block"> 汹涌的海水被分水尖分离,泄掉了万倾之力,至使帆船桥墩的后面风平浪静……</p> <p class="ql-block"> 桥头两边各有一小石塔,前面左右石室内并是守桥将军雕像,这是北端。</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古人的足迹,往返于古桥,重拾早已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感人故事,那一砖一石陪伴着人们历经风霜,传承千年,建桥时的恢弘场景犹在眼前,永存于心……</p><p class="ql-block"> 从洛阳桥到达下一站天后宫,已是下午两点,在旁边吃过午饭后,才进入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p><p class="ql-block"> 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始称顺济宫,是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妈祖原名林默,北宋湄洲岛民女,相传因预知天象、泅水救难、驱瘟除病,殁后被奉为"神女""天妃""天后""天上圣母"。</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布局有山门、戏台、拜庭、天后殿、寝殿、梳妆楼,两侧为东西厢房、轩房、斋馆和凉亭等附属建筑将院落围合,建筑群用地面积约6800平米。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屋脊翘角</p> <p class="ql-block"> 泉州天后宫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见证了中国东南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自宋元以来,"凡使海外,率皆制祭",春秋两祀,成为国家彝典。随着泉州民众不断的海外移民和海外贸易活动,发祥于泉州的天后信仰也在世界传播,成为妈祖信仰最为重要的传播中心之一。它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寝殿</p><p class="ql-block">寝殿位于正殿之后,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重修,是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架构建筑,面阔七间35.1米,进深四间19.8米,建筑面积694.98平方米。前檐廊保存有一对明代维修时移用至此的辉绿岩元代印度教十六角形石柱。</p> <p class="ql-block"> 龙柱及明代印度教辉绿岩石柱。</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天后宫,一袋袋“平安米”垒成的“米龟”静卧在大殿内,现场循环播放摸龟祈福的童谣:“摸龟头盖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身大翻身,摸龟脚吃不干,摸龟尾吃到有头有尾。”不时有市民前来摸“米龟”,祈求平安长寿,并领取“平安米”。</p><p class="ql-block"> 自2007年起,泉澎两地已成功举办15届“乞龟”民俗文化活动,澎湖天后宫每年春节前夕都安排师傅来泉州天后宫,与泉州的传承人共同将一袋袋“平安米”堆叠成“大米龟”,为泉州和澎湖两地乡亲祈福,并于正月十五举办“乞龟”点睛仪式。</p> <p class="ql-block"> 从天后宫出来后,已是下午三点,我们直接去了今天的第三站:文庙!</p><p class="ql-block">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祠庙建筑。泉州文庙及学宫,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以来,由于文庙与官办学宫、书院多紧临而置为一体,所以地方上文庙学宫常被笼统合称为“庙学(州)学”或“学宫”“洋官”统称儒学。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形成于宋,完备于明清,接伊洛渊源,开海滨邹鲁,是传播儒学文化的中心,是古代泉州历史文化的集中代表与思想呈现,也是古泉州(刺桐)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泉州府文庙建筑群规模宏大完整,优美独特,别具风采,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代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具有历史人文价值和现代教育功能的双重意义。在新时代中,泉州府文庙受到高度的重视和保护,成为海内外儒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移建今址。现存左学右庙的格局形成于宋代,坐北朝南,包括文庙、学宫两组建筑。文庙包括棂星门(遗址)、大成门、洋池、洋桥和大成殿等重点建筑,学宫包括育英门、学池、明伦堂等重点建筑。主体建筑大成殿历代皆有修葺,重檐庑殿式形制,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格。</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房顶</p> <p class="ql-block">学宮前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是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一群体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建筑规模为东南七省之冠,体现了泉州作为"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积淀,是古代泉州文教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四配、十二哲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历代均有修葺。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801.3平方米。殿内柱网由内外两排柱组成,为宋《营造法式》中的"双槽"。殿身以48根白圆石柱承托。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盘龙金柱两根和浮雕盘龙檐柱六根。殿顶铺黄色琉璃瓦,殿宇梁架为抬梁式木构架。横架与纵架俱用圆木,谓之"圆作厅",铺作总高为柱高的34%,内外檐采用真昂,出檐深远舒级。这种形制是古代最高的建筑规格,也是泉州目前唯一仅存的,为全国现存文庙罕见。</p> <p class="ql-block">文庙内的国学讲堂</p><p class="ql-block"> 文庙作为儒学的载体,承担着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与教育的双重职能,在古代中国具有非凡的官方地位。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文庙作为儒学的象征开始遍布中国。自宋代以来,泉州府文庙的修建一直被历任地方政府视为重大的文教工程,成为古代泉州最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金声玉振活动场景</p><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集众音之大成,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国家确定文庙奉祀的人物、祭祀等级、祭祀名,制定文庙的祭祀礼仪以及使用的祭品、音乐、舞蹈,并将其列入国家祭典。泉州府文庙尊孔礼制严格遵守崇德报本的传统,历代以来礼乐完备,重视祭祀,当代以来重新恢复祭孔活动,成为地方传播儒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此牌楼名泮宮,是泉州府文庙建筑群主要附属建筑之一。泮宮是古代高等学校,《礼记·王制》中有“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泉州文庙泮宫又称“圣贤门”或“庚门”,宋代古建已废, 1914年,泉州爱国华侨李功藏邀请泉州著名建筑大师傅维早,修建钢筋混凝土仿古泮宫牌楼,此后历经多次修缮,2008年一度被鉴定为危楼,到2013年,泮宫修复后重获新生。</p> <p class="ql-block"> 从泮宮牌楼出来,已是下午四点半,今天沿着古人的足迹,重拾古人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洛阳桥的壮观和超世界水平的建桥技术,或天后宫的繁华,还是文庙左学右庙的独特,都体现了古人超常的智慧和才能。古今交融,不论岁月更替,四季轮回,人们永远不会遗忘!</p><p class="ql-block">明天更精彩,我们再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