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宝玉参禅偈与词是悟禅?悟什么?

公木(松)

<p class="ql-block"> ——读《红》札记之89</p><p class="ql-block"> (2019年6月28日记)</p> <p class="ql-block">  《红》第二十二回写贾母为薛宝钗过15岁(虚岁)生日摆宴唱戏,引黛玉心中不爽。哪知戏尾王熙凤指一个12岁小戏子问她像谁时,众人皆笑而不答,只有史湘云有口无心地说像林黛玉,引宝玉示眼神湘云误言,黛玉虽未言语,肯定更加不爽。这之后宝玉向湘云说她不该直言戏子像黛玉。湘云生气了,一句笑话,就咋啦!她是小姐,我是丫头行么?宝玉解释不清了,只好去劝黛玉别把湘云的玩话当真。黛玉又抢白道,那她是小姐,我是戏子,丫头了!宝玉本是去两边劝和的,结果两头受了气。窝火极了,回房还一幅苦脸。袭人问啥,他就回了句"反正我赤条条来去无牵掛"(戏中鲁智深唱词)。赌气拿起《庄子》,看了一会,写了一偈又一词如下。</p><p class="ql-block"> 偈句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个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p><p class="ql-block"> 词是《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这是仿鲁智深唱词《寄生草》填词,是对上偈的注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哪知戏外戏多了。批评家说宝玉开始参禅了,甚至说他只悟到了北禅宗神秀之"精修"之境,远不及南宗惠能的"无为"之境。还说黛玉补偈后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才有"无为″之意。这种评说,全凭书中三人(黛玉,宝钗与湘云)去戏调宝玉一段文字。我把这段为文字归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宝玉写完偈与词(实际是给湘云和黛玉看的)就倒头睡了。黛玉怕他两头受气吃不消,就去看他,见他无事睡了。就翻看了偈词,觉得好笑,于是拿去找湘云与宝钗准备调笑他。哪知宝钗看后大惊,认为这有点入魔了,必须阻止,随即烧了。黛玉明说这是斗气之作。三人来宝玉处,想劝其别胡思乱想。于是宝钗讲了五世佛祖弘忍黄梅东山寺(此寺今在黄梅,名五祖寺)为求法嗣而令众徒献偈传衣钵。大弟子神秀作偈(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此时一伙头僧惠能也献一偈(二)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出,神秀主张自我精修功法,不存捷径非份之念。惠能主张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无为而佛。结果衣钵传惠能命其连夜南去为"南六宗",而神秀无衣钵指为北禅宗!本人认为神秀之偈"精修"当是自我控欲修善,待自我渡越之后方可普渡众生当为佛念正途,可偏偏惠能之六根清净,本就无尘,应为无为之佛之虚务之念被奉为佛道正宗?也许是本人之愚或凡心固化,很难接受之天生无欲之人可以成佛,是否真有其人。这不是本文当议之题,就此打住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分析黛钗对宝玉偈与词的看法。黛玉本就认为宝玉是一时心头不爽故弄玄虚,于是她以眼还眼道,你之偈前四句是山外见山尽是山啰!后两句是困入山中不见山,我给你加上两句(见上文),就是越出山界又是山了。(这不就是参禅三境界么)显然黛玉有调笑之意,并不信其真就参禅了。但宝钗不同,她本就劝宝玉攻经济仕途,不玩那些局外,所以她是真地劝宝玉莫入禅意的。就故意借黛玉之调笑说宝玉还没入门,又举出史上两禅宗之偈讽刺宝玉还差老远,切莫入邪路。可见二人同是劝阻,但各自意涵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评论家认定宝玉是参禅,就是凭宝钗的作为与评判,也认为黛玉之调笑为劝戒,加上宝玉最后是入了佛门等理由。但这些对于一个十三岁多的小儿似乎不通,加上并无业师授与,何来参禅之有。所以我认同黛玉之见:斗气吐怨。</p> <p class="ql-block">  下说我之理由。这次是两头受气而不顺心,写几句似是而非的如禅之句泄怨,怕人不懂,还专门写《寄生草》之词注释所怨为何。先说其偈:你们都说我怎样我无从辨解,但我的诚心虔意可表。你们不信,可我人就这样。我无法说清什么,是因为你们不相信我。——我这解绎不知可否!再联系《寄生草》对比一下:我和你(黛玉)本就是一体的,但她不了解你。于是她信口开河说了一些,弄得你我她都不高兴了,还如何讲究亲密与远疏呵!现在想这一闹的,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了。——这不就是专为黛玉作的解释么?所以黛玉看后就知道他是在斗气,哪有什么参禅。</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认为此情节是在说三人闹了矛盾,但与湘云是亲友之间的劝和,让她别惹林不高兴就是,但被湘云误为批评与护私。与黛玉解释是说湘云口无遮拦,不要介意,毕竟我与你亲厚些,但黛玉是因听到他与湘云之言而斥娇。搞得两边不是才写偈与词的。加上读了庄子就写成了如禅偈,才听戏文又用《寄生草》作注解的。这就是我的认为。他想不坏了亲戚之名,又维护情好之谊,结果两不成。</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宝玉最后不是出家了么?那是他因无心仕途,又恰遇僧道指点(这个有多次)而弃凡入佛的,不是从小就有的,不然哪来宝黛之恋与金石之姻?我这分解可成否?</p><p class="ql-block"> 20230301整理(图自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