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乌尔禾沥清脉:位于乌尔禾东5公里,为地下二叠系鼻状构造的油气沿断裂上升到白垩系岩层的地面裂缝中挥发凝聚而成,于1905_1909由俄国地质学家奥布鲁切夫领导的边缘准葛尔地质考察团在进行1:50万地质调查时发现,每条宽几厘米到40厘米,东西绵延约1公里。为国家内沥青烘漆的优质原料。</p> <p class="ql-block"> 新疆含油气盆地普遍有地面油气显示,现已发现了250余处,这些油气苗对50年代的油气勘探曾起过重要的指引作用。图为勘探队员发现的油气苗。</p> <p class="ql-block"> 地质锤是50年代地质勘探队员的主要生产工具,它既可以击碎岩石,又可以丈量地层的形状。图为地质队员巧用地质锤。</p> <p class="ql-block"> 乌尔禾地区有多处油气显示。图为乌尔禾石油沟。</p> <p class="ql-block"> 50年代的勘探队员,边工作边学习,对工作精益求精。图为队友们一起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在克拉玛依市东北100公里的乌尔禾乡东南3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名曰“风城”,人们习惯称之为“魔鬼城”。方圆约10公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图为魔鬼城的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独山子地区,有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泥火山。图为地质队员发现的泥火山。</p> <p class="ql-block"> 1954年,由乌瓦洛夫、<b style="font-size:22px;">张恺、</b><b style="font-size:20px;">宋汉良【上世纪80年代,曾担任原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b>、朱瑞明等10人组成的地质调查队首次提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由庄国成领导的22-55地震队,在克拉玛依施工时,发现了南黑油山构造,并为克拉玛依1号井的确定,提供了正确的地震地质资料。该井于1955年7月29日开钻,10月25日完钻,井深620米,10月29日开始试试采,在井深488~510米的三叠系获日产油1.7吨工业油流,宣告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1955年10月30日。在石油工人的欢呼声中,克拉玛依1号井呼啸喷出滚滚油流。新中国成立后的<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个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由此而诞生。</b></p> <p class="ql-block"> 图为新疆石油地调处献礼授奖比武大会。</p> <p class="ql-block"> 图为<b style="font-size:22px;">张恺</b>同志(左四)在克拉玛依工作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图为原新疆石油管理局领导<b style="font-size:20px;">张文彬</b>同志(左一)和地质队员们在一起工作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图为克拉玛依1号井刚刚喷出的原油。</p> <p class="ql-block"> 图为探探队员欢呼克拉玛依1号井喷油。</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国庆节,首都游行队伍簇拥者发现克拉玛依油田的巨大模型,通过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新疆石油地调处分党委成立。图为地调处第一任党委书记赵岩(右一)和苏联专家柯岩检查冬季会战前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50年代,新疆石油地调处所使用的设备皆为苏制地震勘探仪器以苏联51型光点照相记录仪器为主。接收倒数24道,覆盖次数为1次覆盖。电法勘探相继使用苏制PC-23型电磁仪和PC-1型电位差计仪。图为民航飞机运送重磁力仪器到达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 图为苏联专家和中方人员同乘苏制卡车准备出工。</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新疆石油地调处在奇台设立了两个大队——地球物理大队和地质大队,大批勘探队员进军克拉玛依,展开综合性油气勘探工作。图为勘探队的简陋营地。</p> <p class="ql-block"> 50年代,探队员没有固定的营地,常常风餐露宿,野外生活十分艰苦。图为勘探队员在野炊。</p> <p class="ql-block"> 图为1955年1月参加由地调处首次独立组织的冬季勘探会战的青年突击队。</p> <p class="ql-block"> 1955年11月26日,中方技术人员欢送苏联专家回国并合影留念。一排左三为新疆石油地调处第一任处长<b style="font-size:20px;">余萍</b>,一排右一为第一任总地址师<b style="font-size:20px;">田在艺</b>。</p> <p class="ql-block"> 在50年代中苏合营的四年中,苏联专家渊博的地质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给中方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石油地质人才。1954年12月31日,苏方将中苏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交由中方独立经营。1955年1月,原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改称新疆石油公司地质调查处。图为合作结束后,中苏双方部分程技术人员话别。</p> <p class="ql-block"> 中方人员给苏方专家临别赠送礼物。</p> <p class="ql-block"> 中方技术人员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编辑:胡杨树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3年3月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