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结合,用创为本——英语学习活动观解读

杨楼一中办公室

以学为先,学导同行 <p class="ql-block">  教研活动伊始,史少利老师召开视频会议,明确我们组解读的内容:“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该活动观中的三类活动,分别为“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把教学环节中的每一步活动分类,令每位教师清晰直观地发现教学设计中三类活动所占的比重,并思考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这三类活动,从而能够更好地完善教学设计,将三类活动科学地分布于课堂教学环节中。</p> 集体汇报,集思广益 <p class="ql-block">孟晓菲: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国家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申俊娜: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深入研读语篇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灵活地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英语语篇阅读的兴趣,并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英语学用能力,发展语言能力,塑造文化品格,提升思维品质。</p><p class="ql-block">韩亚南:英语新课程把新时期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重点,以德育为中心,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从机械性、被动性、灌输式、应试型的学法中解脱出来进行探究性学习,主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从实际理论为指导,以实际活动安排为特色,能从课题结构,实际功能相结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具体表现为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的模式训练和语法讲解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转变;单一的黑板媒体向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转变。总之由过去对语言结构知识的讲解、翻译转变为重视培养运用语言实际交流的能力,英语教师要积极参与英语教研活动,学生要以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史少利:课标2022版中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p><p class="ql-block">郭颂佳:“人类共同体”这个概念记得初见还在我们的历史书上,现在出现在我们蓝皮书的第8页文化意识学段目标7~9年级上面,说实话还是有疑惑,不甚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及尊重自然、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我初步理解为英语的社会价值。旨在培养每位学生都能用所学英语语言描述文化差异,表达自己价值取向,认同中华文化,树立国际视野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于雅夕: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是基础,其他三个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能力,学习语言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是通过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以及批判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相处。学习能力的发展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理解分析推断批判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p><p class="ql-block">昨天赵老师讲了一句话:“Changeyourthoughtsandchangeyourworld”。改变你的思维就能改变你的命运。人最难的是思想的改变,只有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导向,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王红苹:英语学习活动观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理念,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和问题下,参与到一系列循环递进的学习活动中。学思结合----学习理解类活动(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学用结合----应用实践类活动(加深理解、初步运用)学创结合----迁移创新类活动(联系个人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p><p class="ql-block">王孟娟:新课标更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扎实学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做一定的提升,去满足“+”部分的能力需求;课堂上,增加探究性、开放性、思辨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不同主题、不同语篇类型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素养,并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给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包括口头和书面,等等。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作为教师,我定会继续准确、深刻领会课程理念、目标和要求,并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实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全面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式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在全市范围内由温小霞名师工作室各小组汇报研读成果,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研读《课程标准》,增长了专业知识,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明确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新课标(p1~p11)研读活动</p><p class="ql-block">汇报内容::英语学习活动观解读</p><p class="ql-block">代表发言:申俊娜老师</p><p class="ql-block">主汇报:王红苹老师</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申俊娜老师从背景、意义、三类活动、三个特点这四方面阐释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她结合教学,举例说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研读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解读新课标,提高课堂实效,把握课标的深刻内涵,对教师教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中学英语组的老师们一定会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乘新课标之浪潮,扬帆远航。</p>

学生

学习

活动

语言

英语

教学

新课标

能力

素养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