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有一种炽热的情愫在弥漫;有一种深切的怀念在升腾。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将他对一位普通战士的缅怀与敬意,汇聚成朴实无华的七个字: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精神成为一种跨越时代的象征,一种信仰崇高的感召,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60年来,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热爱集体精神、严于律己精神、勤俭节约精神、"钉子"精神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活动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并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这几句话,是雷锋18岁时在日记本上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他所叩问的,既是自己的生活应该怎样去过,也是指导新时代少年应当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p> <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变,学习雷锋的方式在变,但雷锋精神的底色从未改变。这些变与不变,共同定义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学习雷锋,并不是要成为雷锋,而是要成为雷锋那样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诚,看到了宽容,看到了节俭,看到了执着。同学们,让我们在怀念雷锋的时候,抛弃口号和作秀的行为,在努力学习、积极生活的时候,用雷锋精神激励自己,自觉的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沿着雷锋的足迹,秉承"雷锋精神",结合学校当前“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弘扬雷锋精神 树立文明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团队部特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p> <p class="ql-block"> 1.发扬文明礼貌的春风精神。做到微笑待人,见到老师、同学、来校人员主动打招呼问好,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时时处处温暖别人。</p><p class="ql-block"> 2.发扬团结守纪的大雁精神。做到按规则办事,集体的事情一起干,不让一个小伙伴掉队。同学之间不打架、不辱骂,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违反学校规定,严格遵守《思源学校学生一日常规》。</p><p class="ql-block"> 3.发扬诚实纯真的水晶精神。做到心地善良、宽容坦诚,实事求是,说了就要努力做,错了就要立即改。文明就餐,做到"静""敬""净",尊重餐厅工作人员的劳动,杜绝浪费,服从生活老师的教育管理。</p> <p class="ql-block"> 4.发扬热心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做到每日为父母、老师、同学做一件好事,随时随地尽力帮助别人。</p><p class="ql-block"> 5.发扬主动向上的火箭精神。做到自觉学习、积极锻炼、主动工作,不断探究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6.发扬自强勇敢的雏鹰精神。做到“相信我能行”,决不向困难低头,愉快挑战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习雷锋应当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情做起。珍惜时光,让每一分钟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一件小事,一份小小的爱心,都能给予他人莫大的帮助。当你弯腰捡起一片废纸的时候,校园将又增添了一丝美丽;当你不再跨入花坛踩踏花草的时候,花草将以灿烂的笑脸回报于你。阳光之所以明媚,正是无数束小光线凝聚而撒向大地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八个字既与雷锋留下的精神遗产高度契合,也是思源志愿者行动的核心内涵。</p> <p class="ql-block">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朵花打扮不出绚丽的春天,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就像雷锋在日记中写下的文字一样,雷锋精神并非孤立地存在于时空的坐标轴上,也不仅由他一个人谱写和创造,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凝炼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穿越历史,雷锋精神永不朽。</p><p class="ql-block">面向未来,思源学子正行动!</p> <p class="ql-block">审核:杨海民</p><p class="ql-block">编辑:熊 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