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遭遇侮辱时,与其生气,不如这样“反击”

阿弥陀佛

<p class="ql-block">曾经看过一篇新闻报道:一位名校大学生回乡度假,在网吧上网时,和两位社会青年发生口角而失手杀人,后被判处死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起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因为起因很简单。主要是两位社会青年上网时声音过于喧哗,而邻桌的大学生好言相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曾想,他们不领情,双方反而发生了激烈的口角。大学生因为受不了对方的言语侮辱,从而起了杀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本有着大好前程的名校高材生,却因为一时冲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不禁让人深思:遭遇侮辱时,是生气奋力还击,还是忍辱负重。</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个问题,南怀瑾南师曾便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扩大心量,忍辱待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师说道:“一个真正有处世智慧的人,往往能够用隐忍化干戈为玉帛。与其盲目生气,用宽容的心态来调节人生中的各种不适应,反而能够起到反败为胜的良效。”</p> <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南师是如何为我们分析的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1、人是相互成全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南怀瑾先生在讲法时曾说:“世间哪有那么多的不堪忍。你度众生,众生亦度你,人是相互成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家骂你、侮辱你,不是折磨你,不是害你。莫要以倦怠憎恶的态度去面对,而是要将对方的行为看成是在帮助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避免让你走弯路,你应该心存感激才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之所以不待见“辱”这个字,都是因为对它的了解太过消极了。总觉得“辱”就是让自己难堪,让自己蒙羞,对于自己没有半点利好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如我们能够换一种思维,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观照它,那么任何“辱”其实都有可能成为助力人生脱胎换骨的“逆增上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韩信明明遭受胯下之辱,可直到后来成了三军统帅,他也从没仗势欺人。衣锦还乡,面对当年对他行辱的市井小人,韩信选择了宽恕,甚至还感谢这些让他蒙羞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让韩信有了刻苦奋进的动力。也得益于他们所“赏赐”的羞辱,才让他学会了宽容下属,以德治军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要知道,人活一辈子,谁也难保一生平安无事。谁人不曾有过被轻视、欺负、侮辱的遭遇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职场上,前有上司训斥,后有同事排挤;在生活中,上有别人亏欠,下有朋友背叛;就连那些不认识的陌生人,都随时有可能欺负到自己头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面对这些“侮辱”,自己若是只以宣泄情绪来回应,任由脾气为是,那么只会让自己越气越想,越想越气,如此反反复复,何时才得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要把被动的忍气吞声,转化为主动的以退为进。把一切受辱都看成是一种反向的“审视”,借用别人的态度来对照自己的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人欺负自己,自己发脾气,那就是心量不够大;外界轻蔑自己,那就是你能力还不足以得到外界的认可,要及时提升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人和人的学识不同,见识不同,修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自然就不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