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新三民主义的基本纲领,同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政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有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群情激奋,不时欢呼鼓掌,会场上下洋溢着一片喜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是会议正式代表的蒋介石,坐在会场最后一排的椅子上,眼睛望着演讲台,满脸沮丧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不过是最普通的国民党列席代表,极少有人注意到他眼里的渴望,也极少人关注他的一举一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蒋介石仅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最后一排到站在演讲台上的过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究竟是如何逆袭的?是政治手腕够硬?或是背景强大?还是背后另有贵人相助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是有贵人相助,这位贵人是谁呢?又为什么要帮助蒋介石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答案并不难找,张静江才是蒋介石上位的最大幕后推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77年9月19日,张静江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的一个大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祖父张颂贤是盐业巨头,一度与红顶商人胡雪岩齐名,家底丰厚,属于真正的豪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十二岁的时候,颇有侠肝义胆之气。有一次,他为了从火海里,救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不幸摔伤了腿,从此就落下了残疾,走路一跛一跛地,不能长时间行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浙之地,多有做生意的好手,张静江也不例外。张静江25岁那年,就以清政府参赞的身份远赴法国开拓市场,希望与日本人一较高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他便招股成立贸易公司,搞外国洋行的商业模式,即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到法国销售,从中赚取利润。结果,他的贸易生意顺风顺水,赚了个盆满钵满,期间还认识了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6年初,张静江在前往新加坡的轮船上,意外见到了孙中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时,张静江还是一副清政府驻外人员的着装打扮。孙中山对他存有戒心,有意回避,见他走过来,赶紧找地方躲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主动出击,快步流星,并在甲板上拦住孙中山,直截了当的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是最赞成你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闻言,满脸惊讶,这才放下心来与他长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大方地表示,孙先生如果将来革命起事需要用钱,可以直接拍电报告诉他,愿意解囊相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对眼前这个“怪人”的举动,感到莫名其妙,但还是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心存疑虑,孙中山再次在国内发动武装起义时,由于经费没有保障,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张静江发了电报,想不到,几天后却真的收到了革命经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每当革命款项不足,孙中山都会想到张静江这个“钱袋子”,而每次都能如数收到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人逐渐成为革命挚友,张静江也选择加入了同盟会,日后成为了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在孙中山面前说话特别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国民党那么多青年才俊,张静江为何会对蒋介石另眼相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6年5月18日,袁世凯幕后指使凶手暗杀了陈其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忌惮袁世凯的势力,革命党不敢前去给陈其美收尸,甚至连他的亲人都没有人敢出面承担此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挺身而出,第一个冲了出来,独自赶到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将义兄陈其美的尸体运回自己的住处,隆重入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与陈其美以前交情深厚,奈何当时身在外地,加上双腿残疾,不能长时间行走,只能让助手周居仁等人去处理陈其美的遗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过,当他的助手赶到时,尸体已经被蒋介石运走了。张静江闻知消息,对这个后生的好感度噌噌噌上涨,回到上海后,立刻约蒋介石来到家里相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没想到自己眼里的前辈大人物,会突然相邀。当然欣喜前往,见面后自称学生,一顿搭礼作揖,这让张静江更为欣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人落座寒暄,聊起陈其美,聊起各自目前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投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由于孙中山宣布暂停一切军事行动,原本被派去山东练兵的蒋介石一下子处于失业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说:“陈(其美)老弟乃我知己,你受他照顾,如今斯人已去,那就把我当做你的兄长,我定会如他在世时一样,对你多加关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听到这话,眼泪都快下来了,嘴上连连感激不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张静江开始让蒋介石跟他一起做证券交易所,并经常给蒋介石指点迷津,帮助他走出困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因蒋介石对经商兴趣不高,对军事却特别喜欢,张静江就给了蒋介石150块大洋作为路费,让他去广州投奔孙中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崇智早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党的前身),此时担任军务部长,自然知道张静江和孙中山的亲密关系,也想攀上张静江这根高枝,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张静江亲自带着蒋介石跟许崇智相聚,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就有了“桃园三结义”的打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蒋介石正式改口称张静江为“大哥”,许崇智则是“二哥”,正式开启了上位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现实并不会让人一帆风顺,凡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等待时机。1922年6月16日,粤军将领陈炯明炮轰孙中山位于广州的大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出逃避难。陈炯明的这次叛变,给近代中国的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意识到,革命迟迟没有成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国民党党内的思想不统一,团结性不强,二是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总是依靠军阀的支持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军阀们根本靠不住,他们向来是唯利是图,要他们不计牺牲,为革命崇高的理想去奋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只有打造培养一支属于中国革命力量的队伍,革命才能重现曙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并派出鲍罗廷、加伦将军前来中国援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出来,大家都兴奋不已,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则摩拳擦掌,准备去竞争军校的职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谁若能当上这样一所军校的校长,谁就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统帅,必会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首先赢得了先机,在两位兄长的鼎力相助下,取得了前往苏联的考察团团长职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蒋介石有了“游苏”背景,顺理成章成为了筹备委员会的委员长,从选址、盖学校到招生、建校等工作风风火火的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建校工作进行了一半,外界却传来消息说,孙中山准备在五月份宣布由程潜任校长,蒋介石为副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闻讯,顿觉晴天霹雳,马上解散了筹备委员会,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后卷起铺盖回了奉化老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有些措手不及,写信让蒋介石回来,可是蒋介石不听,觉得自己这下亏大了。孙中山无奈,只好让叶剑英带领筹备处继续工作,这才稳住了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得知此事,也立刻写信给蒋介石前来相见。这大哥的面子,必须要给。蒋介石乖乖地启程与张静江会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于两人谈了什么,无人知晓,反正蒋介石随后马上去了广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4年4月的一天,张静江亲自上门拜谒了孙中山。鉴于两人多年交情,张静江没有多做寒暄,便直入主题。“听说先生打算让程潜当军校校长,大家以为此事不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看了他一眼,若有所思,并没有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不慌不忙,掏出烟盒,点上一支雪茄烟,继续展开游说攻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其实是要建立一支属于革命力量的、属于自己靠得住的军队。可是程潜是旧军阀出身,如果让他当了校长,若有二心,岂不是军队重新落入旧军阀手中,咱们可就得不偿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听到这番话,不由眉头紧锁,却仍旧是一言不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何等敏锐,看出他心中有所动摇,继续说道:“程潜乃一军之长,威望极高,若是贸然离开部队前去学校任职,无暇分身,难免他的部下会产生误解,从而生出事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终于忍不住了,直接开口问道:“那你觉得谁合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几乎是脱口而出。为了打消孙中山的顾虑,还列举了陈炯明炮轰总统府之时,把蒋介石的表现夸赞了一番,并为他的忠诚与勇气打了保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让孙中山最终改变了主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3日,孙中山以大元帅的身份发布任命书。由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以后,孙中山病情加重,不幸在北京病逝,这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个巨大损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友离开人世,张静江由于悲伤过度,回老家静养了一段时间,暂时远离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的代理领导人,刚一上位,就拉开了党内派系斗争的大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精卫认为,有三个人能够危及自己地位。第一个是孙中山生前深得其信任的胡汉民,第二个是国民党的中常委,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最后一个就是握有军权的军事部长许崇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时,48岁的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大门口遇刺身亡。关于这起遇刺案,至今史学界人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没有完全破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凶手当场被捕,国民党内部调查报告上,胡汉民的侄子成了幕后指使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精卫岂能放过如此良机?!顺势迫使胡汉民出国避风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个对手也弄掉两个,还剩下一个许崇智,该怎么办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崇智毕竟手握军权,如果大家硬碰硬的话,汪精卫根本没底气,于是想到了国民党内的军事新贵蒋介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精卫此时根本瞧不上蒋介石,以为利用完他的枪,也不怕被他反咬一口,以后再慢慢收拾蒋氏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这边呢?却露出了他见利忘义的一面,因为只要许崇智下台,他无疑将成为国民党军界的一把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于是,蒋介石趁着张静江回老家静养期间,与汪精卫达成了合作,带兵包围了许崇智的府邸,逼迫自己的兄长交出国民政府军事首脑的权力。许崇智气得对着蒋介石破口大骂,最后也只能无奈离开广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获知消息,气愤填膺,马上跑去质问“老三”蒋介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一脸无辜,说:“我是个军人,当然要服从命令,这次行动完全是按照汪精卫的命令行事,具体内幕我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连忙跑去质问汪精卫,当然也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出于私心,也不敢向他解释明白。最后,张静江选择相信了自己的“义弟”,同时对汪精卫产生了不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山舰事件”以后,蒋介石借机逼走汪精卫,让他在国民党内开始沦为“千年老二”,并始终没能翻身,最终沦为了万人唾弃的卖国汉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国会议上,张静江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成为中国国民党第二任正式领导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年之前,国民党一大召开之际,蒋介石坐在最后一排,甚至连个正式代表都没混上,而现在国民政府的军事大权完全落在了他手上,现在党的领导人还是自己“义兄”,真可谓是人生如梦,“理想”终于照进了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蒋介石马上又玩了一个心眼,让大哥张静江心甘情愿的让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伐是孙中山的遗愿,蒋介石借此名义开始与张静江商议。张静江本人也不再年轻,心里渴望有一个当打之年的人,来接替他领导国民党继续前进。因而,他得知蒋介石要马上北伐,去完成老友的未竟事业,欣慰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说自己威望不够,恐怕难以服众,张静江二话不说,主动表示愿意退位让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6年7月6日,张静江以足疾为缘由,辞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并推荐蒋介石继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作为军事领袖,马上要指挥北伐战争,因而主席职位仍由张静江临时代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张静江又以国民党元老名义,提名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蒋介石以总司令名义发表誓词,北伐战争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民革命军一路势如破竹,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而蒋介石也成了这次战争的最大受益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他个人的名声威望不仅被全国老百姓所熟知,手上还拥有了国民党军政大权,完全可以放眼天下,唯我独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北伐军不断取胜,蒋介石的个人野心开始膨胀起来,俨然以中国革命的新领袖自居。他开始不太满足于张静江这棵树的实力,而是把目光锁定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传奇的宋氏家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过,因为他太急于求成,却不小心得罪了大哥张静江,导致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从此是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氏家族的事情不用多介绍,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宋氏三姐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姐宋霭龄是山西巨富,同时也是国民党高官的孔祥熙的夫人。二姐宋庆龄更是名满天下,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小姐宋美龄的归属备受瞩目,谁能娶进家门,那么宋家丰厚的人脉资源和巨额的财富,自然就将手到擒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蒋介石的硬件条件都不是问题,可宋家三小姐要做正妻的要求,还是难住了他。因为蒋介石的枕边早有人妻,名唤陈洁如。此女性子刚烈,蒋介石与她谈了几次,想与她解除婚约,都被拒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想起了当年促成这桩婚事的月老张静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家也是大户人家,若不是张静江当时拍胸脯保证,力挺蒋介石,陈洁如还未必会下嫁蒋介石,现在却要张静江亲手把桥拆了,去做说客,那不是找抽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果然,张静江态度激烈,无论蒋介石多么口腹蜜剑,巧言令色,说什么也不肯答应。蒋介石没办法,只好以退为进,再一次欺骗了大哥,说自己也不是一定要解除婚约,只要陈洁如答应先去美国躲躲,他发誓五年之内一定与陈洁如复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被蒋介石一顿软磨硬泡,终究还是耳根子软,最终同意当了说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最后成功说服了陈洁如,并且派了自己的两个女儿,陪同陈洁如一起赴美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惜蒋介石的承诺,根本靠不住,自从娶了宋美龄,把远在美国的陈洁如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张静江对蒋介石的为人,此后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却发现蒋介石早已失去了控制,已经管不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0年3月的一天,张静江独自前往南京汤山,应邀来到了蒋介石居住的温泉别墅,面见了已经成为国民政府实际领导人的蒋介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兄弟二人已无往日的亲密无间,蒋介石见到张静江到来,立刻发出质问:“你为什么选择在浙江周边大修铁路,而不是按照我的要求先修建杭州至南昌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北伐胜利之后,蒋介石的个人野心进一步膨胀,一面准备着与国民党内的反对派一较高下,另一面也加紧军事部署,着急对江西境内的中央苏区发动围剿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蒋介石曾经多次向张静江表示要先修建杭州到江西的铁路,以方便运送兵员前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当然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考虑,并没有听从蒋介石的意见。此时,看到蒋介石火气大,他一边劝消消气,一边开始算生意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浙江修铁路可以修轻轨,这样成本的客运量大,并能在短时间内就收回成本,为后面的大建设打好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谁料,张静江话刚说到一半,蒋介石就伸手把他打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冷冷的说了一句:“你要是不修杭州到南昌的铁路,我就把修建铁路的权利收回交通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一听这话,也急眼了:“义弟,当初北伐前,我们可是早就说好的,事成之后,任我秉承实业救国之志,可以大兴建设,你难道要违约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突然提高语调:“违约?!义兄你是真糊涂呀,现在还有什么事,能够大过“剿共”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立刻针锋相对:“现在应该以国家建设为重,你却执意发动内战,这是对孙先生的不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人各抒己见,争执了很久,最后闹了个不欢而散。回到家里,张静江连连后悔不迭,这一次算是真正看透了这个“义弟”,可惜一切都太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1年10月,宋子文牵头的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建设委员会成立,而张静江发展实业的权力被彻底架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在国民党党内的权力,也开始被陈立夫、陈果夫等人抢夺,这帮人都是蒋介石的亲信。经过深思熟虑,张静江没有等着任人宰割,而是选择了主动退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张静江前往香港养病,随后去了美国纽约定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年,张静江笃信佛教,不问政事,热衷于念经打坐、吃素修行,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他将自己的多数财产与精力投入到中国文化的推广工作中,举办了中国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褒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3日,张静江因心力衰竭病逝于美国纽约,享年73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