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六去博物馆参观了“涪城汉韵——四川绵阳市博物馆藏汉代精品文物展”,通过观展这些文物,仿佛走进两千多年前的西南地区,领略了两汉时期绵阳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文字的便捷化带来了文化的突飞猛进,促进了文物典籍的整理、传承与发展,儒、道、佛、法思想的相互影响构建成治理国家及社会道德理念的基础,土地兼并与疆域拓展带来更多人员流动,社会从业形态趋于多样,厚葬之风的盛行给后世留下许多珍贵资料……这一切表明,我国汉代社会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通过涪城汉代文物展为观察一千七百多年前汉代社会生活打开了方便之门。</p><p class="ql-block"> 涪城,即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自西汉(前201年)设置涪县以来,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之驻地。汉代是绵阳见录史书的开端,经四百余年发展与积淀,为后世留下了物质和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渗入蜀人的血脉中,重构了蜀人的文化基因,铸就了蜀人坚韧、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此次展览共分为“千载汉风道涪城”“物阜民丰百业兴”“居诸不息烟火盛”“礼正乐教慕神仙”四个单元,精选包括陶器、漆木器、青铜器、铁器、拓片等多种类型文物,这些文物古意盎然,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是古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绵阳博物馆带来的这些展品平时很难看到,跟我们北方地区的文物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地方博物馆之间进行不同特色文物的展览、交流,可以丰富本地的文化资源,开拓视野。</p> <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汉帝国在今四川省绵阳市境内设立隶属于广汉郡的涪县,这是绵阳有史以来第一个有着明确记载的行政建置,东汉中期广汉郡郡治曾一度移治涪县。</p><p class="ql-block"> 绵阳地处金牛、阴平古道和涪江、安昌江的交汇点,北接秦陇,南联成都,西临松茂,东通重庆,是古代联通成都与中原地区最便捷的通道——金牛道的必经之地,是成都的东北门户。自秦以来,绵阳是金牛道丘陵地区拱卫成都平原的最后一处重要关隘。秦灭巴蜀、东汉初年剿灭公孙述政权、刘备夺取益州乃至邓艾、钟会伐蜀都曾攻取此地,由此进军成都。随着涪城的陷落,来自北方的军队一天就可以步入成都平原,进而兵锋直指成都。因此,自秦汉以来,绵阳的战略地位备受瞩目。</p><p class="ql-block"> 秦灭巴蜀以来,随着中原地区生产技术、文化思想的输入以及成都平原经济、文化的辐射,加之战乱相对较少,两汉时期的绵阳经济繁荣、百业兴旺。遗存至今的,不仅有时代、地域特色鲜明的西汉木椁墓群以及满山遍野的东汉崖墓群,还有历经两千余年仍风采依旧的多处汉家石阙。</p> <p class="ql-block"> 辖区出土的中国最大的摇钱树、汉代铜马,最早的汉代铜佛像、人体经脉模型和最精彩的说唱俑五件国家级文物精品被誉为“绵阳五绝”。“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驰名中外的西蜀子云亭,坐落于境内西山公园。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1007年8月1日(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出生在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涪城也可谓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汉代铜马</p> <p class="ql-block">铜马与铜牵马俑</p><p class="ql-block"> 铜马原件由头、颈、胸、腹、腿、尾等九部分铸造而成,用铆钉套合连接,比例匀称,造型准确写实,马身躯铸造工艺精湛,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汉代铜马。</p> <p class="ql-block">红陶马头,栩栩如生。汉朝的厚葬之风很浓,陶俑就是当时大量陪葬品中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汉代兵器</p> <p class="ql-block">环首铁刀</p> <p class="ql-block">铁戈</p> <p class="ql-block">铁釜</p> <p class="ql-block"> 汉代庄园的生产经营以农业为主,养殖、手工等诸业并兴,达到了自给自足、“闭门成市”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灰陶劳作俑</p> <p class="ql-block">陶碓房</p> <p class="ql-block">红陶持镰劳作俑</p> <p class="ql-block">提罐俑</p> <p class="ql-block">红陶执铡俑</p> <p class="ql-block">釉陶囤</p> <p class="ql-block"> 家畜俑,汉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豢养的家畜</span>有猪狗、羊等,家禽有鸡、鸭、鹅等,另外,稻田中往往还养鱼,另有螺、蛙等,丰富了饮食结构。</p> <p class="ql-block">骑马木俑(漆器)</p> <p class="ql-block">人体经脉漆木模型,绵阳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模型木胎黑漆,呈立姿,双手下垂,身上绘有朱砂红线,正面8条,背面5条,头部纵线5条,横线1条。与《黄帝内经·经脉篇》、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经脉佚书中的人体经脉记述有颇多相近或相似。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p> <p class="ql-block">圆形彩绘漆器盖</p> <p class="ql-block">红陶庖厨俑</p> <p class="ql-block">陶灶</p> <p class="ql-block"> 西汉后期的散文家桓宽在《盐铁论·散不足》中说:“富者钟鼓舞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竿调瑟,郑舞赵讴。”还说:“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则办歌舞俳优,连笑伎戏。”可见汉代从宫廷到民间基层,百戏流行,从皇宫到街头巷尾,都可见到说唱、歌舞、器乐、杂技、角抵、魔术、斗兽等演出盛况,彰显出汉代盛世娱乐文化的繁荣。涪城汉代陶俑正是这种繁荣景象的直接物证。</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精彩的说唱俑,从左往右依次是捧笙俑、吹笛俑、夹鼓俑、抚耳俑、抚琴俑、托耳俑。可以看到一群身材微胖的中年艺人在演奏,演到高兴处,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表情得意忘形,眉飞色舞,无比夸张,笑的眼睛都眯住了,额头上笑出了几道深深的“皱纹”。非常得诙谐幽默、生动活泼、传神形象,说唱俑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东汉雕塑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中间这件红陶抚琴俑,抚琴者端坐,面带微笑,双手悬于琴面之上正在拨弄着琴弦,我们仿佛听到了琴弦发出的悠扬旋律。汉代关于琴的著作很多,如:刘向(公元前77-前6年)的《琴说》,扬雄(公元前32-前7年)的《琴清英》,桓谭(公元前25-公元56年)的《琴道篇》,班固(公元32-92年)的《白虎通德论·礼乐》,蔡邕(公元132-192年)的《琴操》、《琴赋》等。东汉时期盛行的“琴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正如马来西亚著名华裔古琴演奏家陈松宪(1947-2010年)先生所说:“在东汉士人眼中,琴不单纯是歌诗演奏的乐器,而且是修身养性的工具,有着教化天下、和合天地、通神明之德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东汉红陶舞蹈俑,该文物泥质红陶,模制。面部丰满,束高发髻,右手自然上举,长袖弯折;左手提裙,左脚略上抬,挥袖起舞,舞蹈种类为长袖舞,显然是位成年男性。而当时的唱词多为经典诗赋故事或即兴小作。汉代歌唱表演的流行,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来建安文学及唐诗、宋词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东汉文学最著名的有“三曹”、“建安七子”等,“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我发现东汉的陶俑都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劳作还是舞蹈,都笑容可掬,非常具有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陶编钟</p> <p class="ql-block">陶编磬</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画像砖拓片</p> <p class="ql-block">“渔归”画像拓片</p> <p class="ql-block">狗拿耗子-----多管闲事</p> <p class="ql-block">“玄武”画像拓片</p><p class="ql-block"> 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又名龟蛇,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玄武于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象征四象中的老阴,四季中的冬季,同时也是天之北陆。</p> <p class="ql-block">跪坐木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侍俑</p> <p class="ql-block">铜耳环</p><p class="ql-block">铜案</p> <p class="ql-block">铁剪刀</p> <p class="ql-block">神兽</p> <p class="ql-block">神兽纹铜镜,三层浮雕,复杂精美。</p> <p class="ql-block">铜佛像摇钱树杆</p> <p class="ql-block"> 摇钱树流行于汉魏墓葬中,由树座、树身组合而成。树座多为陶或石质,起支撑作用,树身多为铜质,由树干和枝叶构成。树座象征大地,树干以上则是天空,遍布钱纹的枝叶上,承载着以西王母为核心、仙人瑞兽相伴的神仙世界,寄托了人们追求长生、永保富贵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随一双长袖舞杨柳风;</p><p class="ql-block">随一壶清酿入醇香杯;</p><p class="ql-block">随一匹骏马啸凌云志;</p><p class="ql-block">随一株神木载长生愿……</p><p class="ql-block"> 悠悠汉韵,没有与逝去的历史一道付诸烟云、不可回溯,而是如蚌含珠那般,成为蕴藏在这片土地之中、惊艳了时光的美好记忆。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即便在两汉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时期,四川也能保持现对的和平安定,不仅农业、商业较为发达,物丰粮足、六畜兴旺,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天性乐观,哪怕终年劳苦的劳作俑都是常带笑,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一个小巧玲珑一个特展,虽然只是从司马错伐蜀到邓艾偷袭阴平,四百年秦汉故事的匆匆一瞥。但大汉故事,历来雄浑飞扬;巴蜀的气质,从来安逸豁达。从高祖到昭烈,这里孕育了大汉,这里支撑了大汉,这里也埋葬了大汉最后的荣光,自不必说战马啾啾,四神翱翔,那陶俑脸上的朗朗一笑,就是大汉不灭的灿烂。参观完展览,我们仿佛看了一部汉代社会生活实录大片,跟汉代同胞来了一次亲密接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