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朱活力

国文

<p class="ql-block">  很早就听闻一文友的父亲热爱学习,还特别喜好剪辑报刊上的美文和美图收藏。而今,光是他家中存放的剪辑簿就有200多本,各类书籍堆放了半间房,他热爱学习的事迹曾经还上过官方报刊,一时间在文友圈中传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  (朱活力老师在书房内翻阅书籍)</p> <p class="ql-block">  今年新春不久,我怀着敬慕的心情,迎着春日和煦的阳光,走进了这位文友父亲的家中。文友父亲住在位于重庆市梁平区梁山街道中央新城小区一幢楼房的6楼。</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在剪辑美图)</p> <p class="ql-block">  进屋后,见客厅宽敞明亮,墙上挂有几幅字画,沙发两旁一边安放有一个花几,花几上分别是一钵腊梅和一钵红梅,屋内便有了一股淡淡的幽香。厅室的摆设虽不多但显得很雅致。走进书房,书柜和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临窗的书桌上也堆码着不少书。靠里面墙壁放着一排重叠了几层的纸箱,里面装的也是书籍。令人惊讶的是,别人家的衣柜里装的全是穿戴的衣物,而在他家卧室的一个大衣柜里,打开后里面装的却全是书籍。两室一厅的房间,目光所及之处除了书,还是书。虽说他们家中的书籍占据了许多地方,倒给人一种并不太拥挤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屋内这一缕淡淡的书香味吧。</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在陪伴孙女阅读)</p> <p class="ql-block">  文友父亲名叫朱活力,现已74岁,是一名退休教师。中等个子,衣着简朴,两鬓虽已斑白,但精气神十足,举止很儒雅。</p> <p class="ql-block"> (朱活力老师近照)</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很健谈,记忆力也很好,谈起过去几十年的事情来仍如数家珍。最让他骄傲自豪的是他有一位知识渊博、革命理想意志坚定的父亲——朱占魁。只要一提到他的父亲,他的两眼放光,炯炯有神。从他口中得知,其父朱占魁世代都居住在梁平区文化镇(原名文化乡)。清末以前这个地方叫“螺蛳店”,是本区比较偏僻的一个小乡场,与四川省开江县任市一河相隔。他的父亲在国民党时期就在这里的小学当校长,而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是我党的一名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其父历任周边地区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因他从小耳濡目染,受父亲的影响,立志长大后也要像父亲一样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然而,1966年初中毕业后因“文化大革命”运动,他便失去了升学的机会。幸运的是1969年三年知青生活结束后,便在文化小学担任民办教师,1981年转为公办教师。在转公办教师的过程中,曾经还出现过一段很有趣的小插曲。当初他的父亲朱占魁办理离休后,他符合接班补原条件。在分配工作时,他可以选择的工作单位有好几个。因他从小的志向就是要当一名人民教师,加之已在文化小学当了多年的民办教师,对这所学校及校内的学生都有很深的感情。于是,他便背着自己原则性很强的父亲去县城找关系想继续留校任教。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车辆极少,去县城的这天早上,他凌晨5点多钟出发,翻越城北高都山,步行40多里路才抵达县城。到了机关上班时间,他就急匆匆去了县委宣传部谢部长的办公室。谢部长是其父的学生,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当他提出想留原校继续教书的请求后,谢部长顿时哑然失笑说,你这个不叫请求,有的人分配去你那个偏僻的学校都不愿去,还要给他们做许多工作才行,你主动留在那里教书还应该给予表扬。就这样,他便留在了文化乡小学继续教书,这一教就是近40年,直到退休才进县城。</p> <p class="ql-block">  ( 幼年的朱活力老师与父母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长期潜心于教育事业。在他所执教的文化小学里,他先教小学,后教初中,而且,他不光教语文,还教政治、历史和地理等课程,在当时称得上是一个“万金油”老师。可是,在他内心深处自己非常清楚的是,像他这样一位初中毕业的老师要去教好一大堆初中学生的话,自己以前所学的那点知识是很有限的。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社会上还没出现函授和电大之类的学习班,只有靠自学才行。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做一名称职的初中教师,他除了坚持以前当民办教师就养成的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外,还注意摘抄和剪辑报刊上的美文妙语,写一些杂谈之类的小文。前几年,他还经常向《梁平日报》开设的一个名为《七嘴八舌》栏目投稿,运用一个小例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受读者欢迎。他当时教初中班时,主教语文。他便把在报刊书籍上获得的那些典故和趣言妙语等知识运用到教学上,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增长自己的知识。此外,为了更好地教好地理课,他又同时摘录和收集了不少名山大川的资料和美图,既用于教学,又供自己欣赏。</p> <p class="ql-block"> (青年时期的朱老师)</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从70年代中期教初中开始,他每年在邮局自费订阅各类报刊就有四五十种,当时在整个梁平县可算得上是一个私人订阅报刊的大户。他每年花费不少钱去订这么一大堆书报拿回家中,平时自己手中很拮据,好在他的妻子贤惠能干,又很理解他,妻子自己搞了一个缝纫门市,能挣钱,在家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开支。当我和朱老师在摆谈中聊起他当年把不少钱投入到书报中一事时,他妻子在一旁还打趣道:“那个时候要是靠老朱那点钱来养家糊口的话,一家大小恐怕早就讨口去了”。然而,玩笑归玩笑,其实,妻子一直是打心眼里支持他的。</p> <p class="ql-block">  (笛声悠悠伴青春,青年时期的朱老师。)</p> <p class="ql-block">  自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业余时间他便以阅读和写作为乐,剪辑收藏成了瘾。他平时在阅读报刊时,除将美文妙句剪辑贴于收藏薄外,还摘抄和自己写一些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投往各大报刊,并成了不少报刊的骨干通讯员。在聊天中朱老师还讲到了一件令他感怀留恋的一件事:曾经的重庆人事局(现为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办过一本名为《人事文摘》的杂志,每月一期,里面的内容有许多都是他投的稿。当初投稿的文摘还要求必须用手写,字体要工整清楚。因此,给各级报刊投稿时抄写文稿的工作量就比较大,这就要花费他不少休息时间,但他虽累并快乐着。2006年,重庆市人事局主办的每月这期《人事文摘》停刊,为感谢朱老师多年的支持和辛勤付出,特从邮局寄来5000元汇款单以示感谢。这在当时所停刊的报刊中,对作者的这种感恩回馈是极为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的部分剪辑薄和出版书籍)</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曾于1987年出版有全国统一书号的两本书,即:《广见博识》和《博采珍闻》(后又出版了一本《百科知识400题》)。当初他将出版的这两本书给他曾经的班主任朱思先老师送去,他的这位老师当时在梁平新盛区中学任教。老师建议他将这两本书转寄给县文教局,好让文教局的领导和同志们提出一些宝贵意见。他当即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将书寄了去。不久,便收到时任该局主要领导人寄来的祝贺信,信中对朱老师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对这封珍贵的信件朱老至今仍保存在家中。那时作为一个乡镇的老师来说,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两本书来并正式出版发行真的是很不容易。当年,他出书这事在全县教育系统还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当然,朱老师的辛勤努力和在教学上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公认,1988年,在首次评定职称时,朱老师被破格评为了“中学一级教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朱活力老师辅导孙女学习)</p> <p class="ql-block">  虽说朱老师拿到的仅仅是一个初中文凭,但他坚持自学,爱读书看报,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已具备了较高的教学水平。有人曾经调侃他:“一个初中毕业生去教初中生,恐怕有点困难哟!”但他非常诚恳地回答道:“我这个初中毕业的老师现在教学就好比是别人用一桶水去倒在一个碗里,如果水倒得不好的话,水抛洒了可碗还不一定装得满。而我是把一个碗的水倒在另一个碗里,倒水的时候尽量将这个碗装满,不把水洒出去。”他打的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朱老师通过自学获得的那些渊博知识连本校的大学毕业老师都很佩服和敬重。他在教学上也有一套好方法和好经验,讲课时常常引经据典,对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更是信手拈来,讲得那是一个绘声绘色。学生们上他的课犹如听讲故事一般,所以,学生们也都爱听他的课。他还负责学校的黑板报任务,采用报刊书籍上的一些带有正能量的逸闻趣事等再结合学校的教学情况来办报,他把每期的黑板报都办得生动精彩,深受师生们的喜爱,而他这一办就办了20多年。朱老师还长期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直至退休;也曾当过本校的工会主席。并且,因朱老师博学多才,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为人又很正直,全校的师生以及当地的群众都很尊敬他,20世纪90年代,他还被选为了县人民代表。</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在书架上取书)</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当年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他那热爱学习,坚持读书看报和写作的好学精神激励着自己的学生们,学生们也以老师为榜样,认真学习,积极上进。他所教出来的学生现在有不少人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和重庆等全国一些著名城市工作。也有留学美国的,有在湖北水电系统任高工的,有读军事院校出来在部队任首长的,也还有在政府部门当领导的。不得不说朱老师几十年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如今,退休多年的朱老师仍然痴心不改,以阅读为乐趣,畅游书海继续营造心中的那份美好。</p> <p class="ql-block">  ( 本文作者朱国文与朱活力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本文写于2023年2月24日,作者:朱国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