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刚到水利局的时候很不习惯,我住在办公楼的一楼,窗外就是自由市场,人声鼎沸,嘈杂之声不绝于耳。那些兴奋的人们一直嘈到晚上圆钟还有断断续续说话声,时间长了才习以为常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正是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变的时期,一些脑子灵,善经营会做生意的都离开了农村来到了城镇,他们带来了家乡土特产,在这里作为推销窗口。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也在这里显示出了他们的能耐。做起来各种各样的生意,从长江边的四码头一直到老水利局,一条街道都是密密麻麻的摊位,这一段是政府规定的范围,过十字口以后三方都延伸很远。团结路上西起公园路东至马店路都是连绵不绝的摊点。</p> <p class="ql-block"> 民主大道上一直延伸到迎宾大道都是大大小小餐馆。水利局职工家属也有几家把小餐馆开得红红火火,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 记得卖鱼的摊位多,而且鱼又卖的便宜。哪怕是鱼米之乡的枝江地区,在七十年代,鱼也是紧销物资,每到腊月水库的鱼都是有计划的分配物资,没有纳入计划的根本买不到。</p> <p class="ql-block"> 现在就不同了,农村的水塘承包给农户,鱼产量提高了好多倍。再加上水产局八十年代末开发的毛湖淌,几千亩高产鱼池,养出了各种优质鱼类,市场上用大水箱养着的活鱼要多少有多少。</p> <p class="ql-block"> 虽然那时还有粮食供应指标,但市场上已经有了卖粮食、卖食用油的摊位,货源充足满足供应,政府已经容许农民把多余的粮食自由上市。农村那些有经营头脑的人,把农民多余的粮食收起来,加工成米和猪饲料,满足市场需求,中间还有可观的差价。</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布票已经取消。以前走村串户的裁缝,也走进街头开起了缝衣店,紧跟时尚做起了五颜六色的追星时装,这些时装店也代卖大厂家生产的品牌服装。成为市场上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有门路有能力的人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各单位也支持新办经济实体,我们水利局也支持有能力的干部下海经商,办起了工业水处理剂厂,为了招揽生意把工厂的招牌也挂在了水利局大门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利局一楼临街面房子能做生意的都租了出去,顺应时代朝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赚钱的热情空前高涨。</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的杨良清和许龙环同学,他们就在离老水利局不远的市场里做牛肉生意,他们开始时是在老家买做农活很差的耕牛,在兽医站办宰杀证,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和外地的菜牛商也有了联系,那菜牛肉多骨头少,更受欢迎,我去他那里买牛肉,他总是半卖半送,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后来他们夫妻生意做得很好,在县城买了房子,也有了固定摊位。</p> <p class="ql-block"> 这市场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要有尽有。人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个生意人都充满激情,记得我的连襟三姐夫也进城做起了生意,开始是小打小闹,小本经营,隔三差五的晚上提着酒来找我聊天,畅谈近几天的收获,我这里很方便,隔着窗户喊一声就可以买到可口的下酒菜,卤菜摊就在我厨房大窗的旁边,卤花生、卤牛肉随叫随到。我三姐夫当兵复原后在家务农,他很有经营头脑,在老家做了几年小卖铺,就看到了商机,离开了老家来到县城,把生意做得更大了,时间不长就在五柳树大市场建起了四层的小洋楼,还买了门面房,当起了不大不小的老板。</p> <p class="ql-block"> 我在老水利局一楼住的时间不长,仅一年多时间,但印象很深,开始觉得离自由市场太近,太嘈杂不习惯,后来习惯了觉得买菜很方便。又要搬家了,水利局准备把老水利局这一块风水宝地利用起来,改造为商业区,在当时北郊的老干部住宿区,兴建防汛大楼和水利局大院。这一方案顺应当时代潮流,马上得到各级领导批准,实施顺利讯速。这也应为那一届的领导班子点赞,他们脑子灵,对当时的政策方向看得准,为水利局办了一桩大好事。时任局长被评为全县十佳公仆,也算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老水利局十字路、民主路大市场,兴盛了好几年,随着城市发展,建设规划,政府在五柳树、丰坪巷、马半路等地建起了更规范的市场,原来乱搭乱建的摊位逐步被取缔,曾经热闹繁华的民主路南端也慢慢变得整洁安静了,新建的曾经偏僻安静的北郊水利局大院,没几年又成了枝江市的中心区。</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