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
农历七月称“相月”,相是交互作用,指天地佑助万物始成。
暑去凉来,禾谷成熟,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春花秋实,庄稼如海如洋,玉米,大豆,苞谷,花生,棉花,芝麻节节高;瓜果努力生长,蔬菜也疯狂,茄子,辣椒,丝瓜,南瓜,叶肥瓜绿,分外喜人。 从立秋开始,暑热渐退,云际天空开始收敛夏日的色调,树叶间秋声已动。
三伏天要结束了,早起看晨露、朝霞,已有凉意,傍晚看云层遮盖山峰,景色更加奇美;
还有清朗皎洁的秋辉,早秋那种清高与清锐中的秋声浩荡,立秋之时旷野里那种浩荡着的秋声夺人。 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秋高气爽。
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
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 古人认为梧桐是灵树,能首先感知岁时节令。清代有一部书《花镜》,这样说:“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曰“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随着梧桐叶落,立秋后众多植物的绿叶变黄,慢慢落下,呈现绿色凋零的局面,秋风吹红了枫叶,染黄了梧桐,无数花瓣也随风飘零,秋虫也感秋意而鸣叫。
“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滴答的雨丝,清冷的寒意,摇曳飘零的秋风落叶,是跌落人间的精灵尤物。
秋雨轻灵,淅淅沥沥,敲打着窗,像有无数话语要向你倾诉;秋雨多情,雨滴连片,茫茫缠绵,像是抚慰地上发黄的落叶。
秋雨有柔软有刚毅,有冷清也有剑气。“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是何等婉约凄凉的画意,透着黛玉弱不禁风的身骨,叫人怜惜。
而秋瑾的诗句,“夜来幽梦,杜鹃无语,昨宵庭外,秋风秋雨愁煞人。”同是一般愁绪,却沁入了侠女的柔情,别有意味。
立秋时,就像人到了中年,从容而知天命,青草的疯长成了过往,对房梁上挂着的各种收获也只是瞧一眼,会心一笑。
生命的孕育是从冬天开始的,生命的种子在严寒的封锁中茫然地沉睡;春天时这颗种子破土而出,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这个生命在春天与夏天太多太多的诱惑和太多太多的热烈之中历经悲欢离合,犹如走在通向天堂的炼狱之途;进入秋天了,生命变得丰盈而底气十足,这才是生命最完美的时刻。
立秋,是赴一场与时节的盟约。往事就像山峦上的点点秋红,终将伴随落叶匆匆地落地,灿烂拥有之后,如果可以洁净相忘,那也是一种领悟。
四季的更替,是自然循环的规律,我们无法阻止也无法挽留。
如何才能从容地笑看立秋之后凋谢的落花,如何才能淡定这秋光无尽?
就做一株草木,生长于自然,懂得去遵从宿命,方可以离合不惊,枯荣随缘,就那么随性随意地踏上旅程,不辜负一世韶光。 秋水无尘,秋云无心,这个季节的山河盛世,应该沉静无言。
秋荷还在,只是落尽芳华。而我们无须执意去收拾残败的风景,因为时光仍旧骄傲地流淌。
万物的存在,都带着使命,无论起落,都有其自身的风骨。
世事既有定数,我们更应当从容度日,与山水共清欢。
与岁月握手言和,珍惜尘世种种的爱,安宁如水,慈悲简静,待到白发苍颜之时,还有一颗明净若秋水长天的心。 (此文多系摘录,略作删减、挪移。 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最后补一张,立秋早上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