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合约》的经济后果

崔小如

<p class="ql-block">一战前的欧洲政治</p><p class="ql-block">领导德国在1870年完成统一的,是时任首相俾斯麦,他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极佳的政治分寸感,能够平衡各方的政治军事冲突。</p><p class="ql-block">但这种政治分寸感始终要面对民族主义的压力,这是德国的一个结构性困境。不用民族主义来动员,德国就难以统一起来;可是用民族主义来动员,大众的悲情感一旦被煽动起来,那种分寸感就很难守得住。(民族主义尽可能地强调本国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带有悲情意识,让国民感觉整个世界都亏欠了自己)</p><p class="ql-block">俾斯麦靠着自己巨大的威望以及在内政外交上纵横捭阖,勉强能压住德国的民族主义激情。他的后继者没有这个威望和能力,于是德国就被民族主义裹挟着一步步走向战争。</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的其他国家也比德国高明不到哪去,众多国家都在民族主义激情下,渴望着对外战争,渴望着洗刷本国的屈辱。虽然这些屈辱很多都是在各种宣传当中被构造出来的,但是它们的政治影响是实实在在的</p> <p class="ql-block">一战前的欧洲经济贸易</p><p class="ql-block">在19世纪的前期,欧洲就已经形成了国际分工,商品和食物基本自给自足。维持食物的自给自足的前提,就是人口不能过分扩张。到了世纪末,北美巨量的粮食供应,导致欧洲人口数量爆发,仅仅中欧地区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人口就已经超过了整个北美洲的总和。俄罗斯人口只用20年时间就从1亿扩张到1.5亿。再加上非洲开发出许多可供榨油的植物品种,欧洲人再也不用因为摄入热量不足而发愁了。</p><p class="ql-block">德国膨胀的人力没有沦为剩余劳动力,而是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德国的基本经济模式就是用工业产品换取食物,在这个过程中财富不断增长,德国就像一部强劲的引擎,成为整个欧洲工业经济的火车头。多数欧洲国家对德国的贸易额,超过本国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英国为例,排除当时本来就属于英国领地的印度,英国的第一贸易伙伴就是德意志帝国。</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欧洲的货币政策也是比较健康的,不光是英镑和法郎,俄罗斯、德国、奥匈帝国也建立了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制度。这样一来,整个欧洲的金融都处在极为稳定的状态,不管各国之间在政治上有没有猜忌,有没有合纵连横,货币政策和关税政策都达到了相当理想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一战爆发</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并不是经济利益冲突造成的,甚至也不是“德国要和英国争抢殖民地”。更理性的判断是,战争的爆发是由于外交和政治上不可抗力的一连串连锁反应造成的。</p><p class="ql-block">1914年的夏天,欧洲列强纷纷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战争。在民族主义的各种狂热宣传当中,双方都坚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也都相信战争会速战速决。没有任何人想到过战争会打上四年多,前线的士兵在战壕的泥水里绝望地挣扎,被机关枪成片成片地扫射,被毒气搞得生不如死,被坦克碾压而过。</p><p class="ql-block">战争双方打到后来谁都说不清楚是为什么要打仗了,只是无奈地熬着,看谁先熬不下去。最终美国人加入战场,让德国一方意识到不可能熬得下去了。虽然这个时候,外国军队根本还没有攻入德国本土,德国的军队正驻扎在外国的土地上,但德国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有条件投降”。战争开始得莫名其妙,结束得同样莫名其妙。</p> <p class="ql-block">一战后的精神重建</p><p class="ql-block">德国这种战败国命运已经不在自己手里,但是问题对英法这种战胜国来说才更严峻,这个问题就是,这场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说不清战争的意义,在前线死掉的几百万亡魂,在后方忍饥挨饿许久的国民,所有的牺牲全都无法获得安顿,对国家的认同有可能就此瓦解,刚刚结束外战,有可能又会发生内战。</p><p class="ql-block">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对于正义秩序新的叙事逻辑,一种新的国际道德观,从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找到正义的基础,西方的精神世界才有机会获得重生。</p><p class="ql-block">一战前的国际秩序理念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秩序以国家实力为前提,脱离开实力对比来讨论理想状态没有意义。现实主义对实力的讨论并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和平的基础是大国之间通过谈判(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达到力量均衡,而不能依靠人们的善良意愿来保障。</p><p class="ql-block">这套国际秩序理念保障了从拿破仑战争结束,直到一战之前大约一百年的和平。</p><p class="ql-block">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现实主义的逻辑说不通了。如果还要按照现实主义的方案来安排战后秩序,那么一战就根本没法获得意义。</p><p class="ql-block">在一战之后这种背景下,形成了若干种新的观念系统,试图超越民族主义,为人类寻找具有普世主义取向的新方向。</p><p class="ql-block">其中最重要的两种观念系统:</p><p class="ql-block">一个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出的“威尔逊主义”,核心是民族自决,让弱小民族都独立建国,再结成国际联盟来保障普遍和平。</p><p class="ql-block">“威尔逊主义”这套理论很有吸引力,一经提出,便迅速占据了整个国际政治界的道德制高点,也成为一战后的凡尔赛和会的道德基础。英法两国即便很讨厌威尔逊主义的不切实际,却也不得不在名义上接受它,否则战后也找不到理由安顿国内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是“列宁主义”,核心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把各国的外战变成内战,推翻帝国主义政府,实现人类的大团结从而实现普遍和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合约》的赔款安排</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和约中对于德国的苛刻条件,满足了战胜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法国人,他们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失败以后,对德国人有着强烈的复仇欲望,一心想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战胜国认定本国的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一切其他的考虑都要为此让步。这正是一战前民族主义情绪的延续。</p><p class="ql-block">凯恩斯分析,各国的经济并不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割开来运行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走上了全球化轨道,一战前,整个欧洲加上美国,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共同经济区,各国在经济层面上极其深刻地相互依赖,整个欧洲已经以德国为中心形成了复杂庞大的分工体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p><p class="ql-block">如果索要巨额赔款,彻底摧垮德国经济,那么欧洲乃至于西方世界的经济都将因此遭受重创,由此带来的损失将远远超过赔款所带来的收获。即使德国有钱支付赔款,它赔款的能力越强,就意味着战胜国的市场越会受到冲击。德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它发行的货币跟纸没有什么区别。它必须对外支付硬通货,而要获得足够的硬通货,只有通过大规模对外出口才能实现。大规模出口挤占的恰好就是战胜国的市场。这就意味着德国越有赔款支付能力,战胜国受到的市场冲击就越强。假以时日,等到德国赔款支付完毕之日,就是战胜国的灭顶之时。</p><p class="ql-block">面对这种可怕的前景,战胜国就只能寄望于德国没有出口能力,但这样战胜国就不可能获得赔款。于是巨额赔款的要求,意义便只剩下对于德国的羞辱,这在国际政治上是极为危险的。</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战胜国还有一个选项,就是把德国彻底肢解掉,让它根本不再成其为一个国家。法国确实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英国美国不同意。对英国来说,不能让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压倒性的强国,无论它是谁,所以需要保留德国以便制衡法国;对美国来说,威尔逊主义主张民族自决,德国所统治的弱小民族地区必须允许它们独立出去建国,德国被肢解掉会违背民族自决原则,所以英美不会同意肢解掉德国。德国既不能被肢解,索要巨额赔款又会带来更可怕的后果,那么凡尔赛和约当中对德国的各种条款,最终只能是战胜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p><p class="ql-block">在巴黎和会之前,停战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一个“十四点计划”,内容是:德国偿付的战争赔偿,仅限于海陆空侵略给战胜国平民及财产造成的所有伤害。也就是说,要求赔偿的基本都是直接损失。但是战胜国并没有合理贯彻这个精神,而是大幅掺水,夸大其辞。比如1914年德国的突袭只造成了比利时局部的破坏,但比利时利用自己完全无辜的被侵略形象博取同情,把损失大幅度夸大了。法国更是狮子大开口,把损失高估了好几倍。</p><p class="ql-block">而且,战胜国要求的赔偿都是十足的真金,必须用硬通货和相应的物资来支付,比如用工业的产能来支付。按照合约规定,德国每年要供应给战胜国4000万吨煤炭。战争影响, 1919年德国的煤炭净产量已经下降到了1亿吨,交付4000万吨给战胜国后,德国本国民用和工业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根据计算,德国每被迫出口100万吨煤炭,就相当于要付出关闭一家大工厂的代价。这对于德国的工业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战胜国要求的赔偿大大超出了德国的支付能力,并且德国战前能够出口的数千万吨煤炭,战后是真的无法产出。这样一来北欧、瑞士、还有原奥匈帝国分裂出的那些欧洲小国都会出现煤炭荒。由此造成原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让整个欧洲工业的前景都十分灰暗。在这样的格局下,战胜国要求德国用工业产能折抵赔偿,会让整个欧洲的资源供应链都被彻底破坏。</p><p class="ql-block">更糟糕的是,战后的领土划分也破坏了经济格局。以西里西亚地区作为例子:这个地方原本是属于德国的,德国有许多炼铁厂在这里,虽然铁矿石原料缺乏,但是由于当地煤炭资源丰富,所以燃料充足。本来,这里可以依靠德国国内的运力来供应铁矿石,这样一来成本并不算高。但是在战后的新格局里,西里西亚地区被割让给波兰了,这样之前的铁矿石供应链就中断了,钢铁的产量大幅下滑。</p> <p class="ql-block">赔偿条款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沉重的一击。战胜国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主意:德国人在海外的投资,也可以被战胜国强行征走,用来冲抵德国国家的赔偿债务。个人的财产怎么能用来还国家的债务呢?这充分说明战胜国明知道仅仅依靠掠夺一个国家的税收是难以达到自己要求的数额的,但是他们相信“胜利者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的”,因此干脆把德国政府的责任直接摊到德国老百姓头上。这就不仅仅是对经济实体的伤害了,连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容侵犯原则,都遭到破坏!一个例子,阿尔萨斯-洛林这个地方的铁路本来是法国一个财团的私有资产,普法战争后,战胜国普鲁士割走了这片领土,由于铁路是私有财产,普鲁士人就做了补偿,把钱给了法国财团。一战后法国成了战胜者,法国政府这次却坏了规矩,想不给钱无偿拿走德国私人经营的资产。</p><p class="ql-block">条约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条款。根据这些条款,所有战胜国居民和德国居民之间的私人契约,战胜国居民可以自由选择让其作废,或者重新生效。这也就是说,条约规定战胜国的民众可以对战败国的民众赖账。</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一点让德国人完全没办法接受,那就是德国被要求支付盟友土耳其、奥匈帝国对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的赔偿。具体条款把“德国及其盟国侵略的地方”说成“德国的侵略”。</p> <p class="ql-block">“凯恩斯主义”</p><p class="ql-block">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919年商讨一战战后安排的巴黎和会上,凯恩斯是英国财政部的谈判代表。当他听到和会上几大强国的巨头们决定,德国必须承担巨额战争赔款消息,凯恩斯知道这将给欧洲带来黯淡、可怕的前景。凯恩斯辞职回到了英国,三个月后,完成了一本重要的小册子,就是《和约的经济后果》。</p><p class="ql-block">在这本书中,凯恩斯预言了凡尔赛和约很可能会导致又一场世界大战。为了避免这个可怕前景,凯恩斯在小册子里又提出了一整套的补救方案,可惜,这些方案在当时并没有人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凯恩斯在20年多前提出的这套方案,才重新被人讨论并付诸实践,并构成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治理的核心机制。</p> <p class="ql-block">面对战胜国的索赔压力,战败国不得不形成一种“自我封锁式”的赔偿方式。在严重通胀的情况下,政府把民怨引导到打击囤积居奇的奸商的方向上。但是囤积居奇其实是政府过量投放货币的结果,如果把商人在恶劣环境下的自保行为当作物价上涨的原因,其实是因果倒置。商人是社会经济重要的细胞,对所谓奸商的指控和打击,只能加剧社会仇恨,比如德国民众对犹太商家的仇恨就和这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面对物价飞涨,政府只好用法律的强制性来保证本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管制价格。这种做法其实是为了降低底层民怨,维持稳定。但当人们用货币越来越难交换到需要的足额商品,他们就会倾向于把产品自用,经济活力也就更加的萎缩。</p><p class="ql-block">此时一旦取消价格管制,商品价格必然拔地而起,政府信用危机就爆发了。在强制的价格管制下,进口商品的价格按照真实汇率折算后,远高于国内价格,本国货币犹如废纸。这样一来,商品和劳务的进口被切断,本国的国际贸易也就被彻底摧毁了。</p><p class="ql-block">战败国“自我封锁”的方式完全是饮鸩止渴,但是战胜国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战时对物资的巨量需求造成了财政危机,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战胜国法国和意大利都面临严重的金融困境,比如法国进口不是自己支付,而是由英美两国的贷款支付。于是,法国的进口总额几乎是出口的四倍,处于严重的入超状态。随着英美的支援越来越少,这种状态就不可持续了,但国内的消费水平是难以降低的,这样一来需求无法下降,供应却没法维持,通胀危机迫在眉睫。意大利也面临着类似情况,进口总额是出口的三倍,而国家支出是财政收入的三倍,处于严重的赤字状态。</p> <p class="ql-block">唯一一个舒服的国家是美国。美国获得了30亿美元的巨额货币赔偿,以及1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这些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形成了巨大的乘数效应,换句话说就是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美国国内获得巨额的货币资金积累。但是福祸相依,这一切也为未来的泡沫破裂埋下了伏笔。众所周知,正是1929年的华尔街泡沫破裂,宣布了大半个世界长期大萧条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凯恩斯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第一,“德国欠法国,法国欠英国,英国欠美国”,这种现状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首先应该做的是,至少尽量取消战胜国之间的债务。</p><p class="ql-block">第二,战败国的赔款也不宜无限制的增加,德国的赔款总数应该贯彻“十四点”中的精神,限定在100亿美元左右。</p><p class="ql-block">第三,钱的问题解决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信用问题。信用重建迫在眉睫,所有缔约国应该以一定的比例为德国提供担保。</p><p class="ql-block">第四,敌对的各国之间也应该允许互相发行适量的债券,起到担保作用。</p><p class="ql-block">但是凯恩斯在书中强调,这是在巴黎和会开始时就应该采取的态度,已经过了六个月,一切都已经晚了。于是他斟酌再三,还提出了所谓的补救方法,大致也有四条。</p><p class="ql-block">第一,修改《凡尔赛和约》,降低德国赔款,并且要按照德国自己认为“最舒服的方式”来支付,以及建立国际自由贸易联盟;第二,免除欧洲与英美间的债务;第三,提供国际贷款和改革币制;第四、缓和与苏俄的关系,结束对苏俄的封锁。</p><p class="ql-block">这四点补救措施非常的乌托邦,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其实比最初的方案更加不可能实现。特别是跟苏俄改善关系这一条,在当时的意识形态环境下简直是天方夜谭。</p> <p class="ql-block">德国的经济低迷和通货膨胀一直持续到二十年代初,毫无出路,但变数忽然发生了:德国金融改革家抓住华尔街大亨们的投资支持,趁机将旧马克改革为新马克,德国人短暂地将土地作为信用基础,创造出所谓的“地产抵押马克”,或者叫做“土地马克”。德国人抓住了时间窗口,利用美国华尔街的支持重建信用。这个过渡方案暂时化解了货币超发危机。</p><p class="ql-block">但美国的支援来得太晚了,为什么不在仇恨激化之前提供这一切呢?</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和约》造成的疮疤埋下了第二次大战的伏笔,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二茬苦,遭二茬罪”之后,人们才发现凯恩斯原本书生意气的方案,其实颇具预见性和前瞻性。</p><p class="ql-block">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没有再采用经济上挖空战败国的策略,而是经济上扶助德国和日本,政治上改造他们。二战中几乎被德国灭国的法国也没有再采取复仇立场,而是与德国一起共组煤钢联盟,这样两国在工业上就可以取长补短。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从而保证了战后的国际贸易稳定,更重要的是,美国不但没在经济上剥削德国,反而用马歇尔计划的形式贷款给欧洲,并最终免除债务。欧洲获得了复苏的资金,美国赢得了欧洲市场。</p><p class="ql-block">对待战败者,在政治上惩罚甚至改造,经济上扶持,这才是合理的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