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自拍加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小甘</p> <p class="ql-block">龟角尾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 章贡合流大城起,风云际会长歌吟。赣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历经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历史文化极其深厚,历史故事尤其动人,山水风景甚是迷人,民俗风情极其醇厚,这些在文瑞先生的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今天我们就来跟随文瑞先生的《赣州古城地名史话》来领略赣州古城的诗意、文化、烟火!</p> <p class="ql-block">郁孤台诗意氤氲</p> <p class="ql-block"> 诗意赣州。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诗意的城市,从书中记载来看,古往今来写赣州的诗句俯拾皆是:从“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我们似乎听到了秦木客们的叮叮伐木声,嘿呦嘿呦的叹息声。从“晓出东江向近郊,舍车乘棹复登高。虎头城里人烟阔,马祖岩前气象豪”我们似乎回到了千年之前,感悟到了赵抃和周敦颐两位先贤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到马祖岩游玩的万千气象和即兴豪情。从苏轼“烟云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可以领略郁孤台的若隐若现,万千风情,风云流观,海市蜃楼。南宋辛弃疾曾经登台北望吟唱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首词可谓千古绝唱,把赣州这座千年楼台推向全国,从而也让赣州名扬天下。杨万里有诗云:“山腰轻束一绡云,湖面初颦半蹙痕。未说湖山佳处在,清晨小出涌金门。”如今你再清晨小出涌金门,湖光山色,碧波荡漾,滔滔章贡,合于龟角,往北奔涌,气象万千,其妙处无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标准钟华灯初上</p> <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王樨登《咏茉莉》:“章江茉莉贡江兰,夹竹桃花不耐寒。三种尽非吴地有,一年一度买来看。”吟诵此诗,你似乎可以细嗅玉兰花茉莉花的花香,聆听古巷深深的悠长卖花声,目睹爱美的姑娘头插玉兰花和茉莉花而笑靥如花,心生暗喜的模样,似乎回到了那个古朴纯真年代。王阳明曾题诗通天岩:“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何来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通天岩古树参天,花木深深,忘归岩的凉风习习,沁人心脾,古代佛像的栩栩如生,名家题字的幅幅珍品。此时此刻你心静如水,物我两忘,虽然身在尘寰,不是也如人在仙境么?</p> <p class="ql-block">飞龙岛公园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 文化赣州。作者梳理了赣州城的前世今生。对赣州古城的变迁史,作者做了系统而翔实的回顾,在序文中有单篇呈现。这里作些重点摘录:赣州作为一座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从秦木客的的文字记载开始,到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守高琰铸就龟角尾以南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城,赣州有了真正城市的概念。唐开元四年(716年),著名贤相张九龄在唐玄宗的指导下,亲自督兵开凿梅岭古道,南方海上的丝绸之路从此开辟,赣州一举成为全国四十个大州之一,竟然达到了“货物如雨,商贾如云,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华气象,赣州步入了新辉煌。到五代卢王扩城时期将赣州城的面积由1平方公里由北向南(从古城巷到南门口一带)扩大到3平方公里,赣州城建设史上的最灿烂辉煌时期到来。时光的脚步踏入宋朝,赵抃疏通赣石,六街形成,巷陌纵横,江南宋城就此奠基。明清时期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再到民国时期的城区继续南迁,街巷改名政治色彩浓厚,直至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到如今已经延伸到三江六岸,章贡区、开发区、蓉江新区、赣县区、南康区,赣州正搭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奔向新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深几许</p> <p class="ql-block"> 赣州作为两千多年的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郁孤台历史街区兴起了宋城热,实际上是文化热。书中的文化痕迹处处可见,书中的传统精神时时可窥。作者对赣州文化如数家珍,对赣州历史了如指掌。从秦木客的叮叮伐木声开始,人们记住的是那蒙昧初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拓荒之功。高琰建筑土城,卢王扩城,人们记住的也是他们的灼灼事功。而马祖道一传授的“平常心是道”,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事上磨练”,苏轼与孔宗翰对赣州八境文化的开创,苏阳夜话亭的“照影廉泉无愧色,倚亭夜话有知音”的谆谆教诲,岳飞上书宋高宗保护虔城百姓,杨廷麟舍身清水塘的壮烈气节,无不为赣州这座千年宋城植入了深厚的文化基因。更不要说赣州军门楼前的四贤坊。四贤者,何许人也?赵抃、周敦颐、刘彝、文天祥也。人们不仅记住了他们的事功:赵抃疏险滩,濂溪创理学,刘彝福寿沟,文山先生在赣州起兵勤王;更铭记的是赵抃“清羡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的铁面御史的廉洁清正之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光风霁月的高洁人格;刘彝破除迷信,著《正书方》扶贫济困,关爱百姓的拳拳之心;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的浩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同治年间赣州府城图</p> <p class="ql-block"> 烟火赣州。作者笔下的赣州古城是一座风雅的城市,也是烟火味十足的城市。旧有顺口溜“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朗朗上口,非常准确的概括了赣州古城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作者用看似平淡却饱含感情的笔墨一一介绍,恰似展开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赣州古城原来呈山岭逶迤、嵯峨相连之状,东胜山、夜光山、笔峰山、贺兰山、景凤山,山山锦绣;百家岭、慈姑岭、桂家岭、县冈坡、龟冈,岭岭巍峨。亭台交错,寺庙成片,古色古香。“古城逶迤护河碧波,城内池塘星罗棋布,卵石小巷青砖灰瓦,鳞次栉比枰中万家”的相关描述,让人容易生成绝妙的人间烟火的妙想,抚慰凡夫俗子的心灵。至于民国十俗:大码头的水,二城门的风,光孝寺的钟,营角上的嘴,大庙里的神,忠节营的鬼,东门井的酒,中山路的烟,坛子巷的娼,姚衙前的赌,则犹如瓶瓶罐罐,柴米油盐酱醋茶,烟火正浓;浓浓淡淡,酸甜苦辣咸涩味,五味杂呈。那是百姓的喜怒哀乐,那是小民的世相百态。至于赣州方言里的“养条狗会摇尾巴”“去了好心没好报,去了好柴烧烂灶”“两亲家演狗屎文”“火板子”“恰拉”“蛮逮郎“麻麻打打糊糊嘎嘎咸咸辣辣”再到“小炒鱼,醋果子炒大肠”,从听觉到味觉,从感官而深入骨髓,那是最动听的声音,那是最深刻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时光悠悠灶儿巷</p> <p class="ql-block"> 《赣州古城地名史话》体例精致,内容广博,底蕴深厚。从“赣州八境文化”到“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从“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到“赣州俚语”,从“八境史考”到“虔城记忆”,从娓娓而谈的叙述,到具体建议的提出。赣州历史文化,可谓一网打尽,应有尽有。人们也许会觉得这种关于历史地名的书籍,或许只适合地方研究学者来看,其实也适合普通的文化爱好者阅览。如果细细品味,则会发现作者非常善于讲故事,融知识于风趣的叙述之中,融文化风俗于幽默的故事之中,从而令人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地方的风俗人情,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作者曾说:“从事赣州地方文化研究二十多年,行走于城乡与乡野,出入于书斋与街巷,沉醉于浩繁的史籍,陶然于写作的快乐,不知不觉我也华发丛生,半百有六了。”是啊,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华发丛生的背后的收获是赣州历史文化的厚重,是为赣州历史研究涂抹的靓丽之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清水塘</p> <p class="ql-block"> 我虽然在赣州居住有十几年,而对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却甚是陌生。出于对“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的好奇,也想现场感受作者笔下的街巷往事,我花了七个下午用脚步丈量老城区的古街古巷。从姚衙前附近片区到梁屋巷灶儿巷南市街,从郁孤台至建春门浮桥,从慈云塔到魏家大院,从新赣南路清水塘到南河大码头,一一走遍!每次用脚丈量,几乎都要两三个小时,往往是腰酸背疼,双腿发软才不得不停止下来!如果借助车辆代步,瞬间可以穿越老城区新城区,但是对于欣赏风景来说则无异于走马观花,用脚步丈量,节奏缓慢,考验脚力,收获也会更多。</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种近乎固执的走读赣州,至少得到了如下感悟:付出必有收获,我不在乎身体的疲累,我很心喜精神的愉悦与收获,用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来做这件事,收获的是满满的喜悦与充实。梁屋巷与中山路仅一排房子的间隔,照磨巷与文清路交汇,如果不是因为那么一点点好奇之心,怎能发现外面的游人如织,熙熙攘攘,而里面则是冷冷清清,恍如隔世,空谷足音之感呢?历史就是这样渐进的演变着,传承与迭变并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实的行走与精神的旅行相互注解,相得益彰,才能留下更深切的印象,作更细微的怀想!</p> <p class="ql-block">龟角尾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冯骥才先生于《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一文中提到:“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坎坷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p><p class="ql-block"> 城市的人会老去,城市的山水常青,城市的记忆不会衰老,城市的精神永存!只要文化在,爱就在,根就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龚文瑞老师做的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事业,他是一位极其勤奋之人,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勤于考查,勤于笔耕,勤于翻阅史料。他是一位智慧长者,善于写文字,善于讲故事,善于挖掘历史中的点点滴滴。40多万字的书,凝结了他多年来的辛勤汗水和对赣州家园的热爱,《赣州古城地名史话》字字珠玑,篇篇精彩,必将福泽赣州人民而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古巷深深</p> <p class="ql-block">附:赣州打油诗五首,不拘格律,只求兴致!</p><p class="ql-block">(小甘)</p><p class="ql-block">八境台上吹吹风,</p><p class="ql-block">宋城墙边走一走,</p><p class="ql-block">东河浮桥漫起舞,</p><p class="ql-block">灶儿巷里时光幽!</p><p class="ql-block">章江水中映蓝天,</p><p class="ql-block">飞龙桥头照晚霞。</p><p class="ql-block">东风浩荡百花艳,</p><p class="ql-block">杨梅桥边赏宝塔。</p><p class="ql-block">逶迤步道走龙蛇,</p><p class="ql-block">赏尽四季百变色。</p><p class="ql-block">婆娑古榕随处见,</p><p class="ql-block">且听风吟章江边。</p><p class="ql-block">照影廉泉无愧色,</p><p class="ql-block">倚亭夜话有知音。</p><p class="ql-block">光孝寺里钟声扬,</p><p class="ql-block">觉海慈航醒众生。</p><p class="ql-block">姚衙前巷多曲折,</p><p class="ql-block">花园塘前气象新。</p><p class="ql-block">郁孤楼台立千年,</p><p class="ql-block">阅尽沧海与桑田。</p> <p class="ql-block">东园古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