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人家(第九章 青杨巷的七弦琴) ●安然

安然

<p class="ql-block">  寻访青杨巷,是去年年初的一个冬日,我随同市历史建筑保护专家青铜先生,还有一位名叫晓兰的女士一起前往。</p><p class="ql-block"> 青杨巷是沙市最古老的一条巷子之一,它承载着老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个地名曾经上过古代二十四史中的《隋书》和《北史》。唐朝诗人韩翃写到过这巷子:“春衣晚入青杨巷,细马初过皂荚桥。”诗中所云“皂荚桥”,在古扬州,可见当时正是荆州扬州比肩并立,撑起了南朝的半壁河山。</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要来寻访青杨巷,是因为向笙阶先生的故居在这条巷子里。向先生是我们曾家老屋里曾琴南的儿女亲家,最初知道他,是听老屋曾家人说起的。向笙阶先生是一位银行家,民国中央银行江陵分行副行长,那时候叫襄理,行长由政府官员挂名。虽在金融业任职多年,但是向笙阶的知名,却是因为文化,因为他的书画和古琴。那次在邓嗣明先生《三楚名镇往事录》里看到邓老师描述自己当年在青杨巷里见到向笙阶这幢宋人风格的故居,更加触动我探访遗址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50年代的青杨巷。该图片选自邓嗣明先生《三楚名镇往事录》】</p> <p class="ql-block">  这个冬日的上午,微弱的阳光,风丝丝地吹着。小巷子已然不再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模样了,当年的气韵荡然无存,诸多名人才俊的故居已被拆除一空,人琴俱寂,只剩下弯弯曲曲的巷道,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以及屋顶蜘蛛网式的电线。走在这里,仿佛时光倒流恍如隔世。</p><p class="ql-block"> 按着老屋曾家人的指点,我在小巷靠近堤边之处找到“青杨巷7号”的门牌,这里就是当年向笙阶的家。如今宅院已不复存在,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混凝土的两层楼房,门沿上挂了几块牌子,均是中山街办和平社区的“党员活动室”“同愉和剧社”等。这小楼房有些年头了,如今也是人去楼空一片陈旧破败状。</p><p class="ql-block"> 围绕着向笙阶故居旧址,我一边看一边移步徘徊。旧址的后院处已是荒芜一片杂草丛生,随便在故居的一隅或坐或伫,或是闭上眼睛靠着墙,或是手指触着墙砖,内心都能感应着古巷历史的厚重,悠悠古巷,苍茫在岁月的尘埃里。</p> <p class="ql-block">【风情不再的青杨巷,我们身后的水泥屋便是向先生的故居遗址】</p> <p class="ql-block">  晓兰挂着她的单反数码相机在这古巷子里拍摄着,青铜在与巷子里的几位老者交谈。望着他俩忙碌的身影,我不觉又想起邓老师写向笙阶先生宅院和他古琴情结的那篇《七弦琴》。</p><p class="ql-block"> 说那是1958年邓老师还是一名中学生,沙市创建“七无城市”,街道办事处带他们来到青杨巷帮助老人家庭做清洁,恰巧把他们几位同学安排在了向笙阶家。院子里一棵高大的广玉兰,老枝纷披,正盛放着肥硕的白花,遮天蔽日。向奶奶把他们让进屋,迎面一栋高大的青砖黛瓦房,屋檐宽大突出,圆圆的粗木柱头镶嵌着木板壁,一律本色,朴淡雅致。靠神龛处摆着一条春台,上面供着几只古色古香的瓷瓶。中堂是一幅百鸟朝凤图,有款,是明人戴进的真迹。</p><p class="ql-block"> 最令邓老师感慨的是向先生的书房和琴室。高大的书柜里全是线装书,一个大画案置在靠窗的墙壁下,上面摆着文房四宝,还松松的放着一幅画卷,屋中间一架古琴,泛着紫黑的亮光。整个屋子静静地,弥漫着一种书香的清气。向奶奶说:“这是爷爷的琴室,不能乱动的。其他的屋里家具,帮忙抹一抹扫一扫,辛苦你们了。”</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1954年的青杨巷,巷内多垂杨,楼宇掩映在青青杨柳中,清人宗湄尝云:“何地无青杨,此巷独称述。枇杷已云多,更有千头橘。”,当年这个巷子俱是绿荫覆盖,青青杨柳,几多批杷,千头橘树。</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向笙阶先生家里来了一群北京客人,他们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琴研究会的资深音乐家,特地来沙市录制向笙阶先生演奏的古琴曲《平沙落雁》。</p><p class="ql-block"> 静谧的青杨巷里,传来淡雅悠悠的古琴声。清秋寥落、沙平江阔,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一曲《平沙落雁》,琴音淡雅,迂回曲折,婉转在先生的走手间,从容典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此曲意味清新隽永,旨在借鸿鹄之远志,抒写逸士之心胸,静美如诗画,厚重似大地......</p><p class="ql-block"> 音乐家客人们屏心静气地听着,弦走婉约灵动,听者们用心领会着每个变化,感受着先生的琴艺精湛,与乐理的高深。向先生一曲弹完,宾客们感到那琴声仍然在心中回荡,似乎还沉浸在琴声构筑的世界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音乐家客人带走了录音灌制成唱片,将此曲编入《琴曲集成》,发行全国。</p><p class="ql-block"> 那年,向先生被吸收为中国古琴研究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我静静地伫立在向先生故居的遗址旁,仿佛那曲子还没有弹完。”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古琴那孤高岑寂、 意境深远的音律,往往会把人带到远古,使人在思绪上宁静,即便是听完了,也觉余音袅袅,回味绵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笙阶有两个女儿,掌上的两颗明珠,可以想象向先生夫妇俩会如何珍爱,如何让她俩接受最好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向笙阶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向嗣珍向嗣英】</p> <p class="ql-block">  小女儿向嗣英是曾家老屋曾琴南的大儿媳妇,也就是那年清明和她夫君曾庆振从省城回沙市参加扫墓,破除了曾家从不让女子上墓地祭祖的传统陋习,由此令曾家人传为佳话的那位女教师。当然,也是曾家老太爷们慈悲为怀,见这位女先生知情在理说话头头在道,自然便是点头允诺了。</p><p class="ql-block"> 向嗣英的儿子曾繁宁先生告诉过我,当年他父亲的小舅舅和母亲的堂哥是好朋友,是他们撮合了这段姻缘。那年曾庆振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回家歇暑,他们邀请他来向家玩,说是见识一下古琴家的古琴。</p><p class="ql-block"> 当曾庆振被引进琴室,立刻为屋里的景象吸引住了,琴室里挂着不少古琴,每一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再定定地看着那把安放在琴架上的琴,想象着香烟袅绕中的优雅琴声,心中不觉充满羡慕。</p><p class="ql-block"> 两位朋友告诉曾庆振,向先生演奏古琴是很讲究的,需得斋戒、沐浴、焚香。今儿就请向家的小女儿为我们讲讲古琴可否?</p><p class="ql-block"> 那时向家的大女儿向嗣珍已出嫁,夫君吴宪楷武汉大学毕业是沙市内燃机件厂的总工程师。小女儿向嗣英在汉口女子中学读高中,恰好回来过暑假。</p><p class="ql-block"> 见到向嗣英的第一眼,曾庆振就被眼前这个面若桃花,带有蔷薇气质的女子所吸引。她的明艳笑容,她的学养素质,她的古琴弹奏技艺,令曾庆振心中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与好感。</p><p class="ql-block"> 这位二小姐说她父亲时常告诫她们姐妹俩,弹琴有如做人,从琴曲中能听出人的性格人的品德。所以对于学琴,她从不敢轻怠与浮躁。</p><p class="ql-block"> 曾庆振慢慢地想着她父亲的话,似乎领略到了一种更深刻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爱情像一棵年轻的果树,两年的鸿雁传书,两年的卿卿我我,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再到花开花谢,终于该是收获果实的时刻了。</p> <p class="ql-block">【曾庆振向嗣英前辈】</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曾庆振和向嗣英在父母亲朋的祝福中完婚。天下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新郎是你,新娘是我!“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p><p class="ql-block"> 之后,曾庆振调往武昌纺织工业大学任教,向嗣英也随之在该校从事教务工作;再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一家人定居在了这个诺大的江城。</p><p class="ql-block"> 向嗣英的姐姐向嗣珍,更是一位优雅知性的女子,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在沙市二中教书,与她的夫君一起留在沙市,留在了向笙阶身边。她的两个儿子吴中庆、吴国庆正是在这幢偌大优雅、名士往来的院子里,是在向笙阶先生的教导下,日渐成长,为此留下些传奇佳话。</p> <p class="ql-block">【向嗣珍女士】 </p> <p class="ql-block">  向嗣珍的大儿子吴中庆天资聪颖,从小跟随他外公习国画,后拜张濂希先生专学画马。11岁时以一幅《奔马》,在印度举办的世界少年绘画比赛中获金奖,一时轰动全国。印度总理尼赫鲁专门接见了吴中庆并为他授奖,《人民日报》刊发了吴中庆与尼赫鲁合影的照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他拍过片子,称为“神童画家”。张濂希先生培养少年画家吴中庆的故事,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后来听说他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p> <p class="ql-block">【吴中庆的奔马图】</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条古老的巷子里,抬眼不经意看到的竹丝台门,斑驳粉墙,就有可能曾经是在历史文化中光辉闪耀的先贤名人故居,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动人心弦、婉约美丽的故事。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少年,一个个才华横溢的才子,走出优雅深静的高墙大院,走进沧海沉浮的漫天风雨之中......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认识向嗣珍的小儿子吴国庆先生是在一次小型聚会上。</p><p class="ql-block"> 到底都是名人后裔,天资聪颖之人,他1990年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沙市建委规划设计院工作,高级工程师,后调市监理公司当經理。如今退休了,仍然一直被公司返聘,整日地忙碌着。</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遗传他外公气质秉性,时常与文化朋友在一起聚聚,还常以自己仍在“打工”为由,买单不少。他在向笙阶先生身边长大,自幼常听琴声,耳闻目染,也是深谙古琴弹奏之道。一次跟吴先生聊起古琴。古琴属于雅乐,它的音量比较小,音质厚重,余韵悠长,适合表现一种静谧而疏远、空灵的心境,被儒家称为“王者之声”。孔子、曾参尤擅古琴。</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告诉我说,古琴不同西洋乐,乐谱一致,演奏相同。古琴曲同一曲名,却是各有差别,与作者和演奏者的理解,情感都有关系。而古琴作为文人雅士之器乐,所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幽玄意境。</p><p class="ql-block"> 我以前也听说过一点,古琴弹奏者审美感修养的要求是十分地高!琴曲“孤高岑寂”“淡而会心”,极具含蓄之美,因而其意境深远,非长时间的修养难有深刻体会。吴先生还说他现在很忙,只能在酷狗音乐里下载一点古琴曲,心净时欣赏一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重阳节后一个深秋的日子,也是桂子飘香梧叶落黄的季节,张俊说时下螃蟹肥美,吴先生想请大家尝尝。我由此期待着,黄大荣先生在品尝会上他要给我们讲述他与向笙阶先生的一段忘年之交。</p><p class="ql-block"> 优雅明亮的大堂里,主人宾客先后到来入座。十多只黄澄澄的清蒸大闸蟹整齐地排列在一个洁白的大瓷盘里。用手把它的壳拨开,翻转出红彤彤闪着金子般光彩的蟹黄,再用筷子把蟹黄小块地挑出来,沾着辅料吃,那种沁人心脾的美妙滋味,就像舌尖上开满了缤纷的桃花。</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大家聊起了美食,聊起了音乐、聊起了古曲和古琴。不经意间,大家安静下来,屏气凝视地望着黄大荣老师,要听他说说他与古琴家向笙阶的那段故事。</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说,向先生曾任民国中央银行江陵分行副行长,为时任行长朱汝民先生特聘。向先生是个古琴家,当时像他这样的古琴手全国为数不多,为此中央音乐研究所专程来找他做过录音,现《平沙落雁》等古琴名曲就是向先生弹了留下的,是年被吸收为中国音协会员。1958年,先生发掘整理古曲10首,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受到古琴研究会表彰。向先生还擅工笔花鸟,尤善画没骨牡丹,知名画家郭方颐先生称向先生的绘画功夫很深。向先生曾与张善孖、张大千、李宝常、聂邵抚等知名士绅关系极好,常在一起切磋书画技艺。接着,黄老师意味深长地感慨道:像向先生这样擅古琴又擅绘画的大艺术家,在国内,实在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向笙阶先生的牡丹图】</p> <p class="ql-block">  稍时,黄老师燃起一支烟,沉沉地讲起了那段他与向笙阶老人那段传奇性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1979年春,他在沙市文化馆供职。向先生告诉他,1966年9月4日,他们家遭遇飞来横祸,他被抄家,一生收藏的古玩字画被掠劫一空。当日,女婿在被批斗中暴亡。女儿被游街示众。</p><p class="ql-block"> 向先生1978年平反。次年他柱杖到文化馆索要查抄文物字画。说,我百余幅字画,就算是捐给国家,也该有所奖励。外孙年过三十,即将大婚,我竟不能有任何表示,心下惭愧。字画值多少,我不清楚,但有一幅《百鳥图》,当时国家文物局估价八百块,能否以这幅画的作价,作为政府对我的奖励?馆长回说,这事要请示研究。</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说他当时在二楼走廊听得清楚。便与同事兼好友李家浩商量如何帮老人。于是给有数面之交的时任市委副书记李子诚写信,陈述自己听到的情况,希望他转请市长批复,给向老一笔奖励。市长很快批了800元奖励向笙阶老人。并着人交到黄老师手上。</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大雨,黄老师说他不知道八百元竟有一大堆,遂脱下外衣包好,捧在怀里。家浩撑着雨伞,两人去向家送钱。</p><p class="ql-block"> 向先生见两青年冒雨而来,拱手称谢。稍倾说,我还有个不情之请,有一本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古琴曲集》,收有我编的《平沙落雁》,中唱公司灌制过一张唱片。这两件应该也在贵馆什么地方。二位能否帮我找找看?</p><p class="ql-block"> 当时文化馆有几间仓库都还贴着封条。趁下班无人,于是他俩拿了手电筒破窗而入,仓库里查抄物堆积如山,心想为向先生找唱片怕是无望了。谁料很快看见了《古琴曲集》!而在距此书不到半米处,先生灌录的唱片完好无损躺在那里。正待离开,看见一袋黑白照片,抽出最大的一帧看时,竟是向先生女儿的婚纱照!忙对家浩说,这对向老更珍贵!家浩说,拿走!</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登门,向先生睹物思人,久久不言,老泪纵横。</p><p class="ql-block"> 良久,向先生说,两只古琴,居委会还来了。坏了要修复,待修好,为二位演奏,聊表谢忱。</p><p class="ql-block"> 家浩告诉黄老师,先生说为我们演奏,可是大礼行!他演奏古琴,要斋戒、沐浴、焚香,很讲究的。</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叹了一声说,很可惜,我那时忙于写小说,经常往《长江文艺》跑,没有再去青杨巷拜望向老。而他两年后便作古了。</p><p class="ql-block"> 临了,转向吴国庆问道:先生的两只古琴保存完好吧?吴国庆忙说:都在,完好!黄老师听了,心中釋然。 </p> <p class="ql-block">【照片右三黄大荣先生,左四吴国庆先生】</p> <p class="ql-block">  向笙阶先生晚年以琴画自娱,不尚外务。曾任历届市政协委员。 1980病逝,享年八十有四,子女尊向先生所嘱,将所余的文物字画79件献给国家,受到政府奖励。</p><p class="ql-block"> 想起了向先生女婿曾庆振的弟弟曾庆熙先生告诉我的那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民国政府撤离大陆时,专程安排向笙介全家人前往台湾,政府要带走银行的储金和要员。那天行李和家人都已经上车了,向先生割舍不下家乡,思虑再三,决然拿下行李,全家人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向笙阶先生】</p> <p class="ql-block">  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古琴声,那是精擅琴艺的孔子的绝世佳作《幽兰操》;是韩愈唱和孔子讴歌孔子的《幽兰操》;是赵季平作曲王菲演唱的高贵大气的《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古典的韵律、圣洁的清香,衬托出孔子君子操守的品质。由此想到了向先生,兰花如此高洁的意象,不也映照着先生一生的执著与坚守、理想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一丛兰花,身处庭园也好,置于空谷也罢,得清风相伴,拥幽香之气,不会因隐在草丛中而落寞。兰就是兰,无论花开花落,磊落芬芳......</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安然,本名曾祥安。荆州沙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长江文艺》《阅读时代》《泰山文化》《青年博览》《北美经济导报》《湖北日报》《人文荆州》《荆州文学》《沙市文学》等报刊,出版过散文集《不止一个秋季》《沙市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