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摄影

天姥山摄影

<p class="ql-block">  从摄影的题材或功能看,禅意摄影都是小众且不为人所看重的摄影类型。然而,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却源远流长,绵密真切。</p> <p class="ql-block">  禅宗在魏晋南北朝时东渡中土,后融汇儒道思想并渐趋本土化,隋唐五代时已近繁盛,进而成为一种生活化的宗教形态,自此对后世中国社会文化产生持久且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分支,也作为一门具有审美气质的宗教,唐代时奠立的禅宗文化格局如水润大地般滋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深切地丰富了博大厚重的中国文化。除寺院佛塔、洞窟壁画、石雕塑像这些日常可见的禅宗符号熏染之外,书法、绘画、诗歌、音乐和文学对禅宗思想的汲取与传播也影响至深。</p> <p class="ql-block">  摄影,此生已晚,其与禅宗的结合,在民国时曾有零星的探索。彼时蔡元培先生基于国人缺乏普遍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考虑,提倡以美育替代宗教,却也令摄影界人士意识到艺术审美如宗教般具有足以安顿人心,平息动荡与浮躁的功能,禅意在一些摄影家的作品中以一种不自觉方式出现,典型的要数郎静山。他善于将山水树木、轻雾薄云、氤氲之气在暗房中集于一景,营造诗性盎然意境悠远的画意作品,其中许多禅意深切,却多被掩盖在集锦摄影的概念里,亦未见其他理念上的主张——与其说彼时的摄影家有禅意摄影的旨趣,毋宁说那些舒朗明快、纯净超脱的画面在客观上慰藉了观者对于禅意的渴求。20世纪末期,摄影观念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探索逐渐成为中国摄影的内动力,禅意摄影以一种相对边缘的姿态暗自发力,20余年来已渐成气候。</p> <p class="ql-block">  寺院、僧人以及置身于清翠叠嶂宛若世外的山林净地,与热闹喧嚣的世俗社会相比,俨然两个世界。关于佛门圣地的摄影,涉猎者无数,但能持续数十年痴迷其间并在作品中传播禅意文化者,迄今寥寥。</p> <p class="ql-block"> 禅意摄影有“空灵、恬淡、静谧、悠远”的特点。摄影师应先有禅意的蓄聚,后有影像的营构,可谓意在境先,景合心意。</p> <p class="ql-block">  禅意摄影,景、物、人,萦绕其间的气韵氛围,亦即意境。意境之意,单一、纯粹、明确。而“意”,既是视觉上的无形之物,又在精神上具备某种确定性的内涵。结合摄影的特点,姑且以静、简、淡、远、闲等这几个字来对意境展开论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