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读到第8册,《德川家康》已读过半。前边每一册都写了一篇读后感,累计已有7篇,不知不觉说了那么多,仅从篇数来说,恐怕在所读之书中能排进前五。粗览前篇,偶有重叠与交叉,似已写尽了要说之话。为免重复,接下来我不想每册一篇了,只挑重点或梗概地写点东西,以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①第8册里,写了丰臣秀吉走到了人生终点。可以说,丰臣秀吉创造了个时代,基本上实现了日本的统一。但是,他个人的理想却没有实现,他要打到大明的愿望,以失败而告终。不仅如此,他的外侵不成,为国内留下了一个乱摊子,甚至为其家族的前途埋下了隐患,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战争必然消耗国力,其经济倒退多少年切不论,天下大乱的可能性却很大,谁来收拾这个乱摊子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②第9册里,写的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德川家康把以石田三成为首的对手们集中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他们统一歼灭或感化过来,大大地缩短了统一的进程。十多年来,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看似相互谦让,携手与共,实际上却是在比智略耐性,争实力人心。秀吉的江山接力棒,经此中间冲突和磨合,最终交到了家康的手中。此举一是体现了德川家康的智慧,二是坚定了他做天下人的抱负和信心。不对等的战争,犹如成人与小孩的对决,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作秀,但对方不能认识到这种局面,不能清醒地知人知己,战争也就无法避免。如此看来,这种战争也是可悲而无奈的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③在第10册里,有两段话可圈可点,皆家康谈为政之要时讲的。一句是:“人一生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以不自在为寻常事,则不觉不足。心生欲望时,当思先前困窘之日。”把不自在当寻常,那么自在就升级为享受了,高明极了!另外一句是:“忍耐乃长久根本,愤怒是人生大敌。只知胜而不知败,自害其身。常思己过,勿怪人非。凡事过犹不及。”细品之下,即便寻常百姓,也可遵循此义,获益良多,真乃人生格言警句也。此册也是转段期,由战争到和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④在第11册里,重点谈及外部势力的渗透,确切地说是洋教的侵入。这洋教还不只一股,有新教与旧教之争。洋教背后,是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外部势力与本国几股势力接触,形成错综复杂的局势。既有兄弟隙墙之危,又有外部势力乘机侵入的可能,可谓山雨欲来。德川家康的暮年,看来很难安度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⑤在第12册里,德川家康的晚年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既要求天下太平,又要照顾到情意,也即处理好与丰臣秀吉的后代的关系。他的想法是能避免战争就尽量不打,两军对垒时,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少伤亡尽量减少。但是,世事的发展并不会都顺着他的心意,往往有出其不意之处,让他生出无力之感。这个世界也许有上天的意志,如果真有,那么他的反省和自责尚可理解。如果没有上天的意志,也即没有神佛的意志,那么他的这些愿望就似有些强求了吧?这是这套书的倒数第二本,也算是收关阶段了,其实质是一步一步地在告别,一宗一宗地交待后世,一件一件地勾画留给后世的身后名。交待完了,或许未等他交待完,他就得走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谁能左右生死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