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是邻居又是本家八十三岁的老哥哥,因为非冠没能挺熬过去,还是走了,不过也算是高寿。</p><p class="ql-block"> 按照家族的房分,也就是族谱和血缘关系,我们两家并不是近族,只是一个姓,又是邻居罢了。但是我们两家从老辈就因为地缘加本家的原因,走的近处得亲,加上我这一代是在老哥哥的看护下,随着老哥哥的儿女们长大,自然交往多感情深,不同于别的同族远房本家。我自然对老哥哥一家的情感不同于别家。</p><p class="ql-block"> 老哥哥突然病重从天津回老家,正好在我回老家时遇上。当时老哥哥已经昏迷神志不清,按照礼情我去看望老哥哥,轻轻地呼唤他却没有了回应。</p><p class="ql-block"> 给老哥哥买点礼品东西已经没有太多意义,我就掏了两百元钱塞给了他的长子、我的玩伴。因为要赶班,我就安慰老哥哥的子女一番,并真诚地表示有啥需要只管打电话,然后就匆匆地道别离开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当我收到老哥哥病故的音讯,有些伤感和失落,立刻用微信给我的玩伴、老哥哥的长子发去了节哀顺变的吊唁安慰,还觉得不够真诚,就直白地说需要钱的话就说,但是没有回复。我知道这个时刻,他没有时间看手机,一定忙得手脚忙乱。</p><p class="ql-block"> 怀着对老哥哥的情感和回忆,我在美篇用文字写了一首散文诗,算是缅怀老哥哥,也算是送送老哥哥,当然更是一种乡情和情感的释放,并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变相地替老哥哥的子女发布老哥哥病故的讣告。然后我又在思索,我还能做什么,还需要做什么,但是没有人告诉我,只能自己决断行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代就是快捷和信息的时代,我的美篇散文诗分享微信朋友圈里,还没几分钟,就陆续有人点赞关注,也有在外工作的弟弟们电话询问如何应对老哥哥的丧事。</p><p class="ql-block"> 东北王张作霖说过,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在孔孟之乡的山东农村老家,礼尚往来,人情世故就是江湖。</p><p class="ql-block"> 在老家,不管你多有钱,也不管你多有权势,在乡约乡俗和家族惯例面前,你遵守你就是个人,否则你就是个异类,就是个叛逆,族人会用吐沫喷死你,乡人会把你当个屁放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堂兄弟们陆续打来电话询问时,我就明确告知他们有关老哥哥丧事的事一律按照老家家族惯例办,豆腐汤钱,也就是金纸钱大家付多少就随多少,一分也不许多。你们可以微信转账或者红包。我可以回家代替办理。但是如果有私交甚好的就私下酌情安排。</p> <p class="ql-block"> 弟弟也打来电话,问是否还需要他回家。我说有父母在,有我在家应付处理就行。弟弟说,如果老哥哥那边办丧事用钱,一万两万的都可以随时闪到,多久还都没问题。我笑笑说,我也有这个意思,我的卡里能临时支配的资金不充足,如果他们有资金需要,听我的电话吧。</p><p class="ql-block"> 筹措资金,准备到位,我却没有等到电话。我知道老哥哥的丧事筹备,肯定已经尘埃落定,正常开启了三天出殡的老家模式。</p><p class="ql-block"> 老哥哥的丧事,我不用专门请假,因为我请假回去也帮不上啥忙,又不戴白帽子跪棚,回去也没有啥用处。但是到了临到下班时,我还是决定独自回老家一趟,回去再看看老哥哥,给他烧个纸钱,送他最后一程。当然也顺便见见族人,陪父母拉拉呱,在老家清静地住上一个晚上,也是很美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当我把我的出行告诉妻子时,妻子反问我真有必要回去。我告诉她,这是我们老家的风俗惯例,你不懂别掺和了。定亲结婚出嫁生孩子之类的喜事,你不邀请或者通知没有人主动去,但是谁家有了灾祸病亡老人,乡邻都是主动往前凑帮忙。</p><p class="ql-block"> 入乡随俗,在乡无违乡土族情。何况还带着兄弟们的嘱托,该到位的还是必须到位,该遵守的乡俗还是要做个好族人,这样才能守住风俗乡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等到我来到老家,夜幕已经降临。远远地就看见老哥哥家和我家灯火通明,也能听到歌鼓手的悲音女声传唱。</p><p class="ql-block"> 到了家门口,才发现院子里有很多人,有忙人闲聊的,有商量着上金纸钱的。原来,我的父母家门口摆了张桌子成了收礼金和金纸钱的外柜,院子则摆满了圆餐桌和圆凳子,显然成了待客吃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要问,邻居家老哥哥占我家的地儿办丧事不晦气吗?放心,没有那回事的。一是老家有借房发丧或者结婚,但绝不借房闺女出嫁的习俗,只要挂个红(就是挂个红布条)就行。二来我家和老哥哥家是同姓本家,比较担待事,没有那么多忌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老哥哥家一定给我家挂红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屋子里都有熟人,不是喊爷爷、叔,就是大娘、婶子,同辈的就很少,大多都外出挣钱养家糊口去了。自己不抽烟,拿了父亲的好烟让一圈,再给有水杯的长辈蓄满水,闲聊几句以表小字辈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也可能有人不理解:你干嘛这么低三下四讨好家里人?你不在老家久呆,你可能不懂老家的人情世故。不管你在外每年挣多少钱,也不管你在外多牛,当多大的官,只要你的先人埋在老家,只要你还想在老家混个客气和脸熟,你就必须守老家的规矩,该喊啥喊啥,该敬啥敬啥。</p><p class="ql-block"> 家里族人邻居给你热情和笑脸,那是因为乡情族谊。你惹烦了乡邻,他们说不理你就不理你;你惹恼了族人,说不睬你就不睬你,吐沫星子都能淹死你,如果连甚至放个屁嘲弄你都觉得懒得费力,那你就彻底玩完了,名声会又臭又坏,你在老家也就寸步难行了,更不要说在老家办理婚丧嫁娶的大事了。</p><p class="ql-block"> “大侄,你怎么这么晚回来?”</p><p class="ql-block"> “家来看看父母,顺便给邻居老哥哥烧个纸儿,来老家住上一晚上美得很!”</p><p class="ql-block"> “大孙子,你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了?”</p><p class="ql-block"> 这可是个敏感的问题,说多了违心虚伪;说少了遭人看低鄙夷;如果说真的高出了他的心里水位,他会羡慕嫉妒恨;如果说假的低于他的想象预期值,他就会吐槽贬低还不如他的孩子挣得多。反正,你怎么回答都是一个带坑的陷阱等着你。最好的应对就是赶紧糊弄过去,转移话题。</p><p class="ql-block"> “我这点工资,比你老人家种地强一点点,比您做生意的儿子我的叔挣得可怜得说不出口。不过请您喝多顿酒还是请得起的。凑您的空我请您喝酒。呵呵!……”</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屋子里,人声嘈杂,加上刺耳的音乐哀歌声,乱成了一锅沸腾的腊八粥。</p><p class="ql-block"> 想着兄弟们的人情代理嘱托,我赶紧替他们代付了金纸钱。大家不要小看乡里乡亲的金纸钱,它的多少见证着乡情的冷暖起伏,也能反映主人家的人情淡薄,还有为人处事的台面格局。因为乡里乡亲的金纸钱不是礼金,而是人情道往的温情表,你可以还回去,也可以不用还回去,完全依照邻里的意愿,因而如果亲友的礼金是里子的话,那么金纸钱是主人家的脸面。</p> <p class="ql-block"> 母亲知道我还没有吃晚饭,就操怼着要炒两菜,再下点肉丝面。我不想让母亲太操劳忙碌,告诉她别忙乎了,就炒个辣椒鸡蛋,下点当天剩下的宽面条就行,况且也不是太饿。 母亲也没再坚持,就按我说的做起了饭。</p><p class="ql-block"> 饭菜做好了,我自己盛饭菜,又拿了个手工煎饼,客气地邀请屋里人一起吃。大家都笑呵呵地摆手:一会还有晚场饭,省着点肚子一会吃好的吧。</p><p class="ql-block"> 我吃完饭,屋里的外人都已经散去,只剩下母亲、父亲和我。我们开始谈老哥哥的丧事。母亲说,你一会去哭两声,烧个纸儿就行,也不用磕头。父亲说,要不你三鞠躬也行。</p><p class="ql-block"> 我笑笑说,不用这么麻烦,一会大家都听完戏,吃完饭散了,我再去到老哥灵前站站,烧几个纸钱,和大侄说几句安慰话就回来。 接下的等待时间我们就是烤火,喝茶,闲聊孩子家常,静等曲终人散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茶喝足了,炉子旺起来,屋内温暖闲适地闲聊着,终于听到人群散去的声音,然后没有几分钟,老哥哥家里静下来,没有了嘈杂声,母亲催促我可以去烧纸了。</p><p class="ql-block"> 我穿好外套,出了门,几步地就到了老哥哥家。老哥哥的子女们,还有他的女婿们都在。他们看到我一脸的惊讶,我和他们打着招呼,说来和老哥哥烧个纸钱。我蹲在老哥哥的棺椁前,拿了纸钱就着长明灯烧起来,一连烧了四个,慢语道:老哥哥安息,一路好走吧。</p><p class="ql-block"> 比我大十几岁的大侄子,穿一身孝服赶紧前来拉我说话。有两个侄女婿不认得我了,询问旁边的大侄女我是谁,但是没有动一动身。这在老家是很失礼数的,家里有逝人,来者都高三辈,即使不跪拜的,至少是要感谢来吊唁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失礼,绝不是我失礼的理由。他们是外家亲,不必在意理会。我该怎么吊唁,怎么表达安慰,照旧进行,视他们为空气就是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子女和女婿不同了:子女大多是来报恩的,女婿则大多是来索债的;子女是来为父母长面子的,女婿则是在装傻冲愣中自大消耗岳父母乡情余音的。所以老家有女婿不上坟的习俗,老祖宗较真的真是智慧,太厉害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话语不在多,恰到好处表达出乡情就行。多说无益,多留无话,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回到家,母亲问,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父亲说,孩子表达出意思就行,咱家与你老哥哥家的交往就告一段落了。</p><p class="ql-block"> 继续喝茶,继续聊家常人情,不觉已经十点多,洗漱睡觉,一觉酣睡到黎明。早上六点多,母亲就早早地起来煮了肉丝宽面,我随着也起来洗漱,然后吃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宽面条,惬意无比。</p><p class="ql-block"> 给老哥哥家忙活的乡邻忙人,陆续来老哥哥家收拾忙碌。碰着熟人族人的面儿,打个招呼,我也该准备离家返回了。只要父母感到儿子成熟了,乡里乡亲知道我夜里专门来吊唁过老大哥,没有忘了乡情,没有忘了乡里乡亲就不枉此行。但是你不要以为城里套路深,不如回农村。其实如果你孟浪不懂人情世故,农村的乡情江湖也足够淹没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