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5游(4)远眺《印象·刘三姐》2011.3.1.13.

老武

<p class="ql-block">笔者到桂林后找旅店,听说住在一家店里晚上可以看《印象·刘三姐》,便到那店住宿。到晚上,发现旅店离表演场地很远,而且在表演场地的侧面,上当了。</p> <p class="ql-block">《印象·刘三姐》是全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p> <p class="ql-block">该剧的序:山水传说,是演出的缘起篇。</p><p class="ql-block">山水舞台点亮,刘三姐乘竹筏而来。</p><p class="ql-block">刘三姐是广西少数民族传说中一位勇于与恶势力抗争的美丽歌仙。</p> <p class="ql-block">著名导演张艺谋于1998年底带了班子前来桂林选点,最终在阳朔选择了漓江与田家河的交汇处作为剧场,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p> <p class="ql-block">演出舞台有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书童山为首的十二座山峰为背景。</p> <p class="ql-block">“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原是“刘三姐歌圩”。此处还是当年电影《刘三姐》的拍摄之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该剧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导演,梅帅元总策划,四名主创合作完成。</p> <p class="ql-block">该剧展现出了“红色、绿色、蓝色、金色、银色”五大主题色彩系列。</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节:红色印象/对歌,是演出的风情篇。  </p><p class="ql-block">经典场景是少数民族男女挥舞火把,隔岸对唱山歌,抒发着对山川和江流的敬意,也表达了年轻人之间的绵绵情谊,代表着当地少数民族对歌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红色印象将山歌与渔网做组合,构成“对歌”的印象。满江飞舞的红网,是涌动的旋律,而网中的男人,便是跳动着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节:绿色印象/家园,是演出的生活篇。  </p><p class="ql-block">经典的场景是女演员唱侗族大歌。</p><p class="ql-block">落霞伴着炊烟,牧童蹦跳着引领牛群,鱼鹰乖巧地坐在竹筏上和渔民一同捕捞,河边洗衣的村妇、村口嬉笑玩耍的少年…勾画出漓江人民的日常生活景象。</p><p class="ql-block">透过这些场景,观众能了解到刘三姐诞生的文化背景,感受山歌故乡的壮丽。</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节:金色印象/渔火,是演出的夜幕篇。  </p><p class="ql-block">经典的场景是漓江渔火。</p> <p class="ql-block">渔民们竹筏上长明的油灯,好似天上闪耀的星光,被称为漓江渔火。夜幕伴随暖光,纪录着渔民们辛勤的汗水与丰收,呈现着古朴劳作方式的自然传承。</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节: 蓝色印象/情歌,是演出的爱情篇。  </p><p class="ql-block">经典场景是月牙精灵舞蹈、沐浴、嫁娶。</p> <p class="ql-block">“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p><p class="ql-block"> “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p><p class="ql-block">这些刘三姐的经典情歌在无边无际的山水间回响。</p> <p class="ql-block">守护山水的精灵在月牙上舞蹈,照亮了夜幕中的漓江,温柔地庇佑着万家灯火。  </p> <p class="ql-block">《印象·刘三姐》虽然传承自广西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但不局限于其一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该剧运用中国国画的构图与手法融入真山真水,结合少数民族歌曲的独特节奏与韵调,将漓江沿岸的自然风景、渔民村民的生活劳作、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等,通过视觉效果和艺术编排进行融合与呈现。</p> <p class="ql-block">蓝色印象把竹林、木楼、月亮,把月亮上跳舞的精灵和水边沐浴的嫁娘都化成了情歌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少女们在江水旁沐浴更衣,迎送着待嫁的姐妹,为她缓缓穿戴嫁衣、依依惜别;新娘穿戴整齐,挥别家人,登上新郎的小船,三鞠躬致山水敬亲人,深情挥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节:银色印象/盛典,是演出的华彩篇。  </p><p class="ql-block">其经典场景是银珞。</p><p class="ql-block">黑暗中,少数民族姑娘穿着特制的银灯服饰(苗族盛装),手拉着手,缓缓步入漓江之上。她们周身闪耀着节日的华彩,或整体、或交替、或三两一群、或独自一人,通过队形变化与灯光的明暗组合,与山水成画,同天地舞蹈,抽象地展示出本地文化风俗的绮丽华影与节庆气氛。</p><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银珞姑娘排成的豪华阵容与特制的银灯服饰一起,营造出漓江上从未见过的绮丽景象,被称为“漓江文化奇观”。</p> <p class="ql-block">《印象·刘三姐》演员阵容强大,有600多名,其中,渔民演员来自猫仔村、兴坪村、田家河村、木山村、木山榨村等周边五个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演出服装多姿多彩,根据各不同的场景选用了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p> <p class="ql-block">演出整体没有连续的故事脉络、没有准确的歌词翻译,而是以刘三姐为引,通过写意的画面与耳熟能详的山歌,代表性地展示出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风俗风情以及漓江周边的百家万象。</p> <p class="ql-block">该剧将刘三姐的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山水圣地等元素创新组合,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及听觉冲击,达到了如诗如梦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尾声:天地颂唱,是演出的谢幕篇。</p><p class="ql-block">其经典场景是全体演员谢幕。</p><p class="ql-block">整个演出时间约60分钟。</p> <p class="ql-block">1961年,电影《刘三姐》让美丽的桂林山水、漂亮的刘三姐、优美的山歌迅速风靡全国及东南亚。四十多年后,以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为总导演的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无疑是给刘三姐品牌再加上一道浓墨重彩。</p><p class="ql-block">虽然远观,影响了效果,但还是享受了视觉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