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延续着的"王铎"风

老K心

<h3>为什么偏偏是王铎?而不是文征明、董其昌或别的书家。</h3></br><h3>在回答这个疑问之前,先探寻一下王铎在清朝的“遭遇”。</h3></br><h3>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烟潭渔叟,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 。自称是“二王”的后裔。明亡后降清为官,(就这个举动深受清朝士大夫们鄙夷)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他擅长行草,劲健洒脱,淋漓痛快。用笔,出规入矩,纵横开阖,线条充满张力。现在人对他较为熟悉,其的履历和书风不需要多做介绍。</h3></br><h3>从与他同时期人的笔记里可以看出,王铎身材伟岸,美髯飘洒,才思敏捷,好作诗,好胃口(饭量较大,不挑食,来者不拒,什么都爱吃),与朋友聚餐,席间谈笑风生,妙语联翩。作书好写自作诗和雅事典故。(雅事典故,这种书写内容在明朝是比较少见的,清朝略多见。由此可见,王铎才思之敏捷,下笔之滔滔)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才华和魅力的人是多么受欢迎,名气可以有多大!</h3></br><h3> <h3>王铎行书《奉孝翁社长》卷,15x146厘米  (碍于篇幅,不能发全)</h3></br><h3>王铎,大字、小字、行楷、行草、草书俱能,尤善长写长幅巨作。长幅作品一般在2、3米间。据余陋闻,王铎最长的一件作品长422厘米、宽52厘米。正文为五言诗、70字,三列,第一列27个字、第二列25个字,中间应避讳有空格。依此算来估计每字约15厘米见方。(见下图)如此大的字及作品,在我们现在是不足为奇的,可在380年前绝对是稀罕事,因为字大,而且是行书。<br></br></h3></br><h3> <h3>有点书法实践经验的都有体会,如此大的字是较难驾驭的,既要有细腻的用笔技巧来产生丰富,连贯的笔势,又要有讲究单字的结构及通篇的协调统一,还要有典雅的气韵和勃勃生气。(按此要求,即便是现在,写这样的作品也是比较困难的。)</h3></br><h3>王铎十分擅长写这类的大字作品,之所以有如此的本领,关键是他有娴熟的用笔技巧和用中国话说是“气旺”。所谓的“气旺”,可以包括个人艺术修养、胆识、胆量、个人情性等等方面。与个人情感、情绪无关。(恕作者语拙,无法用学术语言来定义这个概念,只能用语言来描述。不过,作者也没见到,对此概念有较好、让人信服的定义。)</h3></br><h3> <h3>王铎的书法在清初较受人欢迎,(在清人的日记里有多人提及)普遍承认其书延续王献之、米芾书风,与二王书风一脉相承。少数诟病者,说他书风不雅,有点粗野。</h3></br><h3>到了康熙晚期以后,王铎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以后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这近150至200年的历史里几乎无人提及王铎。到了同治朝,才有人在日记里提到在某处看到王铎的作品,但未作任何评价。这说明当事人只把王铎的作品作为一种存在,而不是可以品评的对象,更不是可以取法的范例。</h3></br><h3> <p class="ql-block">翁同和在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七日的日记里记到,“见王觉斯(王铎)字卷《临‘阁帖’》,极变化。”从这段文字里就可以看出当时人对王铎书风的态度——认可其书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究其原因,一、认为王铎的书风过于偏激,以致粗野。二、对王铎人品的鄙夷。这样的书风和人品是不会被士大夫们接受的,属于十分冷僻地存在。但,作品还大量存世,较容易见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这种冷僻的存在,无人问津,又有较高的艺术性,若从中探得一些消息,不失为一条生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是多么地相似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河南刮起的“王铎”风,过去了没有多少年,现在还延续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3Kye0n8S-HWNsOOVlR5W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