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02.24.今天早上七点二十,佛队带领我们三十六位同学,到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的登封历史建筑群,游览观星台,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法王寺,嵩岳寺,嵩山地质博物馆,嵩阳书院等九个景点。一直到下午五点才结束。虽然累了点,但收获多多,特别是有五个景点还是第一次观看,在这里还要感谢佛队安排的向导和导游,是我们有幸一饱眼福,了却夙愿。</p> <p class="ql-block">一、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p> <p class="ql-block">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虽然是两个景点,但是在一个园内。对外统称观星台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观星台见证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测量演算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天地之中”宇宙观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充分验证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观星台因其独特的设计而成为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一尊照壁,是乾隆十三年也就是1748年建立的,大门两旁刻着一副对联,简要的说明了测影台和观星台侧影和观星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现存最早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因其独特的设计而成为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周公测景台孕育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存名录。</p> <p class="ql-block">(1)周公测景台</p> <p class="ql-block">周公测景台,观星台是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的一部分,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观星台南侧。</p> <p class="ql-block">周公测景台通高3.91米,由石圭和石表两部分组成。俗称“无影台”,又名“八尺表”,是中国古代立八尺圭测量日影、验证时令、计年的仪器。用青石制成,石柱为表,台座为圭。表的顶端为屋宇式盖顶,南刻“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周公不仅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在天文地理上也颇有建树。他认为,在天上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天帝之星”,位于天的中央。那么观星台就必须建在地的中央。经测定,他认为阳城(今登封东南告成镇)为“天下之中”。于是,他就在这里立圭表测日影。其制与《周礼》所记土圭测日影之说相符。</p> <p class="ql-block">石表上刻有“周公测影台”五个字。这座石圭石表通高三点九五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小下大呈柳形锥体,名曰“圭”,高约一点九六五米,上部为长方形石柱,名曰“表”,高约一点九五六米,合唐开元尺子的八尺。</p> <p class="ql-block">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边沿三十七厘米左右,约合唐开元尺一点五尺。八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从而算出当时测影所在地的纬度为34.3度,这一天的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好像这一天无影。故俗称此台为“没影台”。石座背面,后人题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对联一幅,即含有这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2)、观星台</p> <p class="ql-block">元朝郭守敬在该测景台北约20米处建造了永久性的观星台,对原有的圭、表进行了改进,增设了能用来测量月亮位置的“窥几”,当时,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此处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根据观测和研究推算,郭守敬等编制了新的历法《授时历》。它采用的太阳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和现今通行的公历一秒不差,但却早过了公历300余年。明清时曾对观星台加以重修,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炮火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是砖木结构,由覆斗状的 台体和台北面漫长的石圭组成。台高9.46米,有明显的上下收分,反映了宋元时期建筑的特征。历史上,观星台屡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几经修缮。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游客参观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观星台北侧的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观星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因其独特的设计而成为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二、汉三阙</p> <p class="ql-block">阙,是中国古代一种标志性的礼制建筑,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礼制思想。</p><p class="ql-block">东汉三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嵩山东汉三阙,世界闻名,国之无双,历史学家为之惊喜,文物学家为之骄傲,金石学家倍加推崇,考古学家奉若珍宝,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太室阙</p> <p class="ql-block">太室阙是中国古建筑国家级文物类1号保护单位,少室阙、启母阙编号分别是2号和3号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国家对其保护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太室阙是中岳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阙高3.92米,分东西两阙,间距6.75米。太室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礼制建筑群,整体历史价值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太室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阙顶用石块雕成“四阿”顶(庑殿顶),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技法,浮雕有百戏、狩猎、斗鸡、铺首衔环等浅浮雕图案60余幅。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之一,对研究我国汉代建筑史、绘画艺术史具有很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太室阙分东西两阙,用青石垒砌,阙门间距6.75米,东阙高3.92米,西阙高3.96米。两阙的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阙身连成一体,从立面看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阙身的石面除了镌刻有铭文外,其余都是以石块为单位雕刻画像。</p> <p class="ql-block">太室阙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这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汉代建筑之一,据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共砌成八层,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西阙有隶篆参半的铭文,记述造阙的经过,上书“元初五年四月阳城长左冯诩万年吕常始造作此石阙”等字。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以及动物等画像五十余幅,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面,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p> <p class="ql-block">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以及动物等画像五十余幅,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面,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p> <p class="ql-block">(2)、启母阙</p> <p class="ql-block">启母阙,又名开母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为东汉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宠所建,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p> <p class="ql-block">启母阙以凿石雕刻砌成,分东西二阙,现存高3.17米。西阙北面有两方阙铭,一方为启母阙铭,篆书;另一方是请雨铭,在启母阙铭下,隶书,堂溪典撰写。</p> <p class="ql-block">启母阙结构与太室阙同,是一对二重子母阙。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3.18米,阙门间距6.8米。西阙阙基为两层长方石板,下层石板较大而薄。阙身用长方石块垂直垒砌在阙基上,共7层,总高2.75米,每层用石2~3块。最上层的石块雕作斗形,上承托阙顶,下呈斜角与阙身垄相连。阙顶残毁过甚,残存部分在阙身上部东侧,雕作四阿顶。顶的上部雕瓦垄、垂脊,四周雕柿蒂纹瓦当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阙顶正脊已毁。</p> <p class="ql-block">在鲁迅编辑整理的有关汉画像的遗稿中,存有鲁迅手绘的六张汉画像图,其中两张图分别写的“东阙南面”“西阙北面”,画的正是河南登封嵩山的启母阙。</p> <p class="ql-block">阙身雕刻马技、骑马出行、杂技、幻术、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果下马、狩猎、虎逐鹿、双蛟、月宫图、蹴鞠图等,阙顶雕刻瓦垄、瓦当、板瓦、垂脊等建筑构件,其中女子蹴鞠图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实物证据。启母阙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世界历史学金石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阙顶上雕刻的建筑构件的外形为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启母阙上的女子蹴鞠图再现了汉代蹴鞠运动的场面,说明中国是女子足球发源地,足见启母阙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启母阙铭是中岳三阙铭文保存较好的一篇,它既不似秦或西汉篆书的方折偏长、刚劲如锥,也不同于袁安碑的开张疏朗,而是圆润丰腴,结体趋于方整茂密,比早期的篆书显得“圆中有方”,增加了稳重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开母庙石阙铭》(启母阙铭)为汉篆刻石上品。康有为曾云:“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p> <p class="ql-block">启母阙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世界历史学金石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阙顶上雕刻的建筑构件的外形为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3)、少室阙</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东麓,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大约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两阙结构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间距7.60米。西阙北面三层中部有阴刻篆书“少室神道之阙”6字,阙铭也为篆书,约55行,每行4字,皆侵蚀,不可辨识。</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上雕刻的画像有车马出行、宴饮、羽人、玄鸟生商、四灵、兽斗、击剑、狩猎、犬逐兔、驯象、斗鸡、蹴鞠、羊头、鹿、虎、马技、月宫、常青树、柏树等,其中以马戏图和狩猎图最为出众。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少室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包含少室阙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三、会善寺</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积翠峰下,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的授戒中心,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坐北朝南,现存二进二院,西院11座建筑,东院7座,其中大雄宝殿创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其建筑出檐深远,斗栱硕大,是嵩山地区仅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除大殿外,其他建筑均为硬山式灰瓦顶。</p> <p class="ql-block">有一千八百年树龄的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内现存东魏《中岳嵩阳寺碑》、北齐《会善寺碑》等碑碣石刻30余通、唐至清古树120余株、明代铸大铁钟一口,寺西有唐净藏禅师塔,西南和东南有清代砖塔5座。</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前身为魏孝文帝元宏的一座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北魏灭亡后,成为佛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明人吴三乐有诗题为《雨过会善寺观茶榜石刻》,其中道:“寺雨人仍过,花香酒故随。寻源行水尽,披雾看山时。树杪闻清馨,苔余认断碑。虎溪僧送客,一笑有知。”</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殿檐下施有硕大的斗拱,殿内作减柱造。殿正面明间为隔扇门,余四间皆为隔扇槛窗,背面明间用板门。该殿始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现殿内木架及檐下斗拱均为元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大雄殿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它的建筑形制、技术对中国建筑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坐北向南,其中轴线保存有照壁、山门、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房等8座历史建筑。山门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小灰瓦顶,中3间砌券门,明间门券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3字,内供白玉阿弥陀佛1尊,系明周王所赠。</p> <p class="ql-block">道安禅师俗寿128岁,历经隋唐两朝八帝,因比其师五祖弘忍年长20岁,故有“老安”的美名。道安云游至中岳嵩山后,见会善寺清幽静谧,便道:“是吾终焉之地也。”随即定居于此长达45年。</p> <p class="ql-block">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柏树</p> <p class="ql-block">四、法王寺</p> <p class="ql-block">法王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嵩山之太室山南麓,嵩岳寺之东北。相传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寺据嵩山之胜,为天下名刹之一。 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1900多年,比洛阳白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1987年重修古寺,恢复寺院面积六万多平方米,重修殿堂五千多平方米,修复雕塑神像四十七尊。法王寺,如今宗风再振,名声远扬,千年古刹,光辉重现。</p> <p class="ql-block">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山峰罗列,溪水潺流,苍松翠柏,景色秀丽。寺东有峡,形若半圆形的大门,位于嵩山顶端,为“嵩门”。每当仲秋佳节,天气晴朗时,皓月从嵩门升起,在法王寺大殿月台上观赏皓月初生的良景,可以看到皎洁丰满的明月,置于嵩门之中,如银镜镶嵌山峡,谓之“嵩门待月”,是登封佳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1987年,释延佛方丈入住大法王寺,筹集资金,由世界第一大佛高设计制作者[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协会副会长、莆田兴胜工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雕塑大师林胜标重修古寺,恢复寺院面积六万多平方米,重修殿堂五千多平方米,修复雕塑神像四十七尊。在释延佛方丈的努力之下,佛教活动蓬勃发展,大法王寺已成为中原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法王寺是汉明帝专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而下令修建的,成为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大法王寺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为"中国古寺之始"。魏明帝青龙年间改为护国寺。</p> <p class="ql-block">仁宗庆历年间增置殿宇、僧寮,重造佛像,改称“嵩山大法王寺”。今存毗卢殿、大雄殿及方形十五层塼塔等。寺据嵩山之胜,为天下名刹之一。寺背依玉柱峰,三面群峰耸峙,山谷中曲涧潺流,小径蜿蜒,云雾缭绕,十分幽静。</p> <p class="ql-block">大法王寺依山而建,从低到高七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 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白玉卧佛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殿堂楼阁,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法王寺,四周群山环拱,峰峦叠翠,自然景观秀美,风景宜人,有“嵩山第一胜地”之美誉。寺院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寺内古树参天,建筑宏伟,寺内两株银杏树是嵩山最老的古银杏,寺院藏经阁供奉的释迦牟尼卧佛玉雕,长11米,重18吨,为1996年缅甸弟子捐赠。寺院后的隋朝舍利塔、唐塔及元朝的月庵海公塔,造型别致,风格独特,在学术研究和建筑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佛陀诞辰(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农历腊月初八)、涅盘日(农历二月十五日)皆为佛教重要节日,其中以佛陀诞日最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迦陵频伽盒的出现,印证了大法王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建造的最早佛寺之一的辉煌。时隔千年之后,大法王寺重现佛教圣物,对于这座古老的寺庙而言,意义不亚于新生。</p> <p class="ql-block">寺院藏经阁供奉的释迦牟尼卧佛玉雕,长11米,重18吨,为1996年缅甸弟子捐赠。</p> <p class="ql-block">寺内甬道两侧,有两株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均高30米,周长5米。盛夏之际,树叶茂密葱绿,犹如大伞遮掩;深秋时节,满枝黄叶,累累硕果,山风掠过,落叶撒金,银果落地,将寺院点缀得古朴清幽,分外妖娆。</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佛龛额题“恩光普照”,内彩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药师佛、阿弥陀佛。龛后塑观世音和善财龙女像。其左右两侧绘文殊、普贤菩萨,风度典雅,慈祥端庄。</p> <p class="ql-block">释延佛禅师,俗名尚连福, 1942年3月出生,河南登封人,河南省政协委员[1]。1980年,由依永三和尚披剃出家,法名延佛,号泓渡。现为法王寺方丈。</p> <p class="ql-block">随着佛教的传入,来华西域僧人和佛教学者日益增多,译经事业也随之发展。自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至北宋靖康元年(1126)手吉余年中,共有译师230多人,其中有史可征的印度在华僧人计71人。译出经、律、论5700余卷(现存),加上其他佛教著作和汉地著述,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收录为13520卷。</p> <p class="ql-block">自唐代律宗兴起,推行《四分律》,基本上保持印度传统,但但有自己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出家僧徒自道安以后一律以“释”为姓;</p><p class="ql-block">2:僧徒必须素食;</p><p class="ql-block">3:不行乞食,安居寺中修行,生活由寺供养;后来禅宗提倡农、禅兼修、僧人可务农自养;</p><p class="ql-block">4:僧人受菩萨戒,唐代已有烧身供养以示愿行坚固,以后逐渐变为燃顶(烧香疤)。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的决议》中,认为这种习惯“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良,今后一律废止”。</p> <p class="ql-block">在建筑方面,历代佛教寺院不仅依照宫殿形式,而且多有发展,美轮美奂,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在音乐方面,相传陈思王曹植曾制山梵呗,以后龟兹等地舞乐传入内地,逐渐形成了汉地特有的佛教音乐传统。</p> <p class="ql-block">此外,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音韵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自鸠摩罗什译《大品般若》以后,译场组织完密,迄至唐代益臻完善。宋代更有译经院之设,以宰辅为润文使,成为国家正式机构。此外,伴随佛教传入的医药、历算等知识也对中国这些学科的发展起过一些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法王寺塔群包含唐代塔四座,元、清墓塔各一座。其中法王寺塔是一座四角抛物线型正方形舍利塔,共有十五层,约高四十五米,全部用黄泥砖砌而成,被誉为“最优美的古塔”。</p> <p class="ql-block">法王寺塔地宫曾发掘出土了世界罕见的“飞天舍利盒”和“舍利子”等20多件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还发现了一具盘腿打坐的高僧的尸首。高僧整个肉身完好,不腐不烂,身上的袈裟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烂成布片,但从高僧脸上依稀可见祥和的面容,仿佛岁月在他身上走的尤为缓慢。</p> <p class="ql-block">在法王寺塔西南角山坡下,有一座清代实心砖塔,为弥壑澧公和尚塔,这也是整个法王寺塔院历史最短的塔。法王寺弥壑澧公和尚塔为平面六角形七级密檐实心砖塔,通高八米左右。塔身清秀挺拔,一层塔身较高,上有稀疏的砖雕斗拱,但雕刻细腻精美。各层均为青砖砌筑叠涩密檐,每个檐角都雕有吻兽造型,与宋以前的塔显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寺北有一座高达40余米的古塔,有15层,称"法王寺塔",2001年,大法王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有3座较小的唐宋砖塔,西岭上有一座六角七级的水磨砖塔</p> <p class="ql-block">1987年,释延佛方丈入住大法王寺,筹集资金,重修古寺,恢复寺院面积六万多平方米,重修殿堂五千多平方米,修复雕塑神像四十七尊。在释延佛方丈的努力之下,佛教活动蓬勃发展,大法王寺已成为中原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五、嵩岳寺塔</p> <p class="ql-block">登封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4公里的嵩山太室山南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佛塔,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为单层密檐式砖塔,是此类塔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神州第一圣地</p> <p class="ql-block">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是一座十二边形十五层密檐式砖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具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嵩岳寺塔总高37.045米,历经1500年仍巍然屹立,在结构、造型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2010.10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项目11项组成之一。</p> <p class="ql-block">嵩岳寺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几部分组成,塔外观为十二边形(全国古塔中仅有的一个孤例),系糯米汁拌黄土泥作浆,青砖垒砌而成。</p> <p class="ql-block">基台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塔身之上,是十五层迭涩檐,檐间砌矮壁,远远望去,两层间好像一个半圆的柔弧,呈现出轻快的抛物线型,这种抛物线外廊造型的开创,对以后砖塔建筑有着巨大影响,特别是对唐塔影响尤为突出。密檐之上,即塔刹,自上而下有宝珠、七重相轮、宝装莲花式覆钵等组成。全塔外壁都敷以白灰皮,从塔檐间矮壁上的彩画可知...</p> <p class="ql-block">基台以上为塔身,塔身中部砌一周腰檐,把它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素壁,各边长为281厘米,四向有门。上部为全塔最好装饰,也是最重要的部位。东、西、南、北四面与腰檐以下通为券门,门额做双伏双券尖拱形,拱尖饰三个莲瓣,券角饰有对称的外券旋纹;拱尖左右的壁面上各嵌入石铭一方。</p> <p class="ql-block">塔身之上,是15层叠涩檐,两檐间相距很近。檐间砌矮壁,其上砌出拱形门与棂窗,除几个小门是真的外,绝大多数是雕饰的假门和假窗。</p> <p class="ql-block">密檐之上,即为塔刹,自上向下由宝珠、七重相轮、宝装莲花式覆钵等组成,高约3.5米。全塔外部,原来都敷以白灰皮。塔室内空,由四面券门可至。塔室上层以叠涩内檐分为10层,最下一层内壁仍作十二边形,二层以上,则改为八角形。这种富于创造与变化的建造工艺,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才能。</p> <p class="ql-block">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多边形砖塔,它屹立在太室山之南,衬以绿树红墙,巍峨壮丽,是一座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嵩岳寺塔是郑州市现在的标志性建筑大玉米的设计依据,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具有1500年历史的嵩岳寺塔。</p> <p class="ql-block">有2000年树龄的国槐</p> <p class="ql-block">六、嵩山地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嵩山地质博物馆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三公里的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座北朝南,北濒伊洛,南环颍河,滨河溪水淙淙缠绕,环境幽雅,四季长青,绿树成荫,是一座充满着璀璨宝矿的宫殿,是欧亚大陆桥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她浓缩了嵩山地区在不足20平方公里范围内,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7亿年、5.43亿年的构造形态遗迹;</p> <p class="ql-block">在嵩山不到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完整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精华,被地质学家誉为“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嵩山地质博物馆创建于2003年,占地面积33333、33平方米,(约5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投资2800万元。分为前庭院、展厅和后庭院。前庭院由花园、广场、灯光喷泉和停车场组成。中间是博物馆主体建筑,内设有三个展厅,日前对外开放两个展厅:地球科普厅和嵩山地质公园厅,</p> <p class="ql-block">地球科普厅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为大家诠释嵩山的奥妙,展厅内陈列的是登封地区所有的矿种、三大岩类以及古生物化石。嵩山地质公园厅陈列的是五个地质时期的岩石,和登封具有特色的1:7500沙盘及经典景观。</p> <p class="ql-block">后庭院主要是以标志碑为主体,其造型为一本打开的地学百科全书,五种不同时期岩层中所取的岩石组成五层环形基座,三组台阶分别代表三次前寒武纪区域性地壳构造运动(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标志碑基座直径为21米(代表二十一世纪),建筑总高度为15.12米(是嵩山最高峰连天峰海拔的1%)。 而且她以历史悠久、典藏量大、珍品率高、陈列精美、科研成果丰硕称雄于亚洲地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嵩山地区在20km2的范围内,清晰的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3亿年、18.5亿年、5.7亿年的三次前寒武纪全球性地壳运动所形成的沉积间断和角度不整合遗迹,是世界前寒武纪构造典型发育区之一;嵩山地区在不足400km2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沉积岩地层层序,被地学界称为“五代同堂”。</p> <p class="ql-block">影响登封的六大人物</p> <p class="ql-block">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嵩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人文景观有142处,其中有我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法王寺;有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我国最古的天文台——观星台;最古的汉代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武术和禅宗圣地——少林寺;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和道教道场——中岳庙;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最大规模的古塔群——少林寺塔林等等,足以说明嵩山——这个历史上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是名胜之乡,文物福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嵩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大门上的四个字“高山仰止”,它的意思是指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嵩山一样,让后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书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废止,嵩阳书院作为这种已经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载体,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为历史纪念碑,其对于现代教育文化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2001年6月25日,嵩阳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大门是一座三开间卷棚式硬山建筑。檐下原挂有“高山仰止”“曲径通幽”匾额,门额横匾书:“嵩阳书院”四个大字。黑底金字,朴素大方,原匾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墨宝,现为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书。大门两侧前檐柱上悬挂着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作的对联。联语简要说明了中岳嵩山及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胜,进大门后是一座凸形院,构成二门,是为书院的前奏部分。</p> <p class="ql-block">先圣殿在二门之后,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联为:“至圣无域浑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殿内中央供奉圣先师孔子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东山墙有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介绍。此殿是当年学生拜谒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从讲学,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p> <p class="ql-block">讲堂为一座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当年给学生授课的地方。[2]门额横匾书“讲堂”二字,门联是:“满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殿内东山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这里也是“程门立雪”典故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它记载的是嵩阳观里的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九转丹的故事。碑文是李林甫所写,书法家徐浩所书,1078字,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碑的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石座四面共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二个,龛雕刻有神态各异的武士像,神态各异,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炼丹的大致内容。碑帽部分也有三部分组成,上层为两只石狮子把持宝珠,雕刻精美;中层浮雕的是连续的大朵祥云图;下层为弧形,前面是篆刻的碑额,额文两边分别雕刻有双龙和麒麟。中部碑身上刻碑文,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字体端正,优美舒服,笔法豪气,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书院内的两颗“将军柏”据测算,其已经有4500余年树龄。是一株真正见证了祖国的盛衰成败的古柏。</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过程中,录用了佛队等同学的美照,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