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张老旧的照片,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让我想起了终年躺在溆水河上的浮桥。 </p><p class="ql-block"> 陈年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迥异的传说,让我难以捉摸。不知道,此桥当初究竟是谁所建,建桥的初衷又是什么;也不知道,它屡遭洪水袭击,历经了多少磨难,又熬过了多少生命的轮回;更不知道,在钢筋水泥桥层出不穷的今天,这浮桥为什么还能稳稳当当地躺在水上?</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些疑惑,我开始了艰难的电话和QQ旅行,希望能探出一个究竟。</p><p class="ql-block"> 王炯华教授和米智华先生均已八十多岁了。尽管他们相隔千里,天各一方,可在回答我的询问时,都异口同声地说:“溆浦浮桥,当初为陈遐龄先生所建。”</p><p class="ql-block"> 他们说得有根有据,并被多位土生土长的耄耋老人所证实,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而何先培老师、禹经安老师的回答跟覃昆先生所查《溆浦县志》的记载完全一致,说最初是由县城正阳南货店于一九四三年为首筹资修建而成。以后几度复修,为县政府出资。</p><p class="ql-block"> 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似乎这浮桥与陈遐龄无关。</p><p class="ql-block"> 我有些懵了,为何同一个问题,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呢?但仔细一想,觉得不足为怪。因为这世上,冤假错案已屡见不鲜了,何况这只是不明真相呢?</p><p class="ql-block"> 话是人说的,故事是人传的,《县志》是人编的,对错都是人来判的。每个人,每个时间,每个环节,都难免出现有心或无意的失误;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时人迎合某种需要,故意张冠李戴,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致使后人以讹传讹的可能。<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间一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成了正常。</span></p><p class="ql-block"> 本人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不敢盲目认定谁对谁错,亦不评论哪是哪非。我且说说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谈谈个人的具体感受好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到浮桥,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步行六十多里,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城里参加全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p><p class="ql-block"> 初到溆浦,一切都感到新奇。站在大桥上面,倚栏眺望,只见一江碧水,自东向西,缓缓流淌。满河翡翠,由远及近,闪耀着细细鳞光 。就在这俯瞰的视线中,有一座跟第一张照片一模一样的浮桥,如画家笔下袒胸露肚的千足虫,静静地躺在溆水上面。没有桥墩,没有跨拱。只见十几只头尖尾方的木船,顶托着由木枋拼成的桥板,仿佛放置于玻璃板上的子弹带,牵连着城北城南。 </p><p class="ql-block"> 城北三面环山,绿树成荫,襟江抱河,是一块风水宝地。其间机关林立,商贾云集、人文萃,是荟溆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溆浦文明的摇篮。鳞次栉比的楼房(多为两层,最高的也只有三层),依山傍水、在街道两侧排了个整整齐齐。高矮不等的木宅,风格各异,于溆水河岸挤了个密密麻麻。幽深的河街,古老的小巷,从洛阳桥到寺坪前方,延伸了几里路长。而参差不齐的吊脚楼,犹如调皮可爱的姑娘,有的把修腿伸进水里,享受着河水的幽凉;有的把秀脚踩在陆上,展示着自己的妩媚,张扬着自己的个性……这一切,障显了古城曾经的繁华,见证了溆浦历史的兴旺。</p><p class="ql-block"> 城南地域广阔,是城乡的结合部。南来北往的人们,要从这里通过。买东卖西的商品,源源从此出入。虽然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但民房密布,人口众多,还有糖厂、酒厂和火电厂,也是比较热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浮桥,把两地连通起来,带来了两岸往来的方便,构筑了溆浦日夜顺畅、安全可靠的交通线,成了人们离不开的依靠和放不下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听老人们说:一九四三年之前,溆水河上是没有浮桥的。河流就像一条蟒蛇,阻挡在人们眼前,让人可以凝眸相望,却不能走近对方,心中充满着无尽的稠怅。</p><p class="ql-block"> 相传城北有位少女,聪明漂亮、心地善良,颇为归隐在城南陈家垴风流倜傥的陈遐龄将军所欣赏。但陈将军已有家有室,不敢娶其为妻,只能经常走到河边,等盼着那少女前来约会、互诉衷肠。</p><p class="ql-block"> 陈将军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康威将军,而且还是一名重情重义的柔肠男儿。他把溆水南岸的一片田庄赠给了那位美女,还给了她许多银元和布匹。让美女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溆水不解人意,横在眼前,成了路障。少女来到河边,望对岸将军情深,瞰眼前河水浩荡,心欲飞而身不能动,不禁泪水汪汪。陈将军怜香惜玉,怕泪水湿了少女衣裳,又不敢惊动家中太太,于是找义兄荆嗣佑私下商量,由荊出面以正阳南货店经商需要的名义打造了十几条木船,串上铁链,搭上木枋,成为一座浮在水上的桥梁。不仅满足了约会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南来北往的商人、耕者,还有为当时的抗日战争运送军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p><p class="ql-block"> 后来陈先生在镇反运动中不幸被错杀,这浮桥也于一九五零年被洪水冲走了。 南来北往,又只能乘坐小船了。而等船浪费时间,坐船又不太安全。每次洪水到来,往往有渡船被卷,过客遇难的事情发生。河水里,汇入了少女和遇难者家属各自思念亲人的泪水;天空中,回荡着死难者亲人悲哀的哭声和对陈遐龄将军的呼唤声。大家更加怀念陈遐龄先生,纷纷为他的被杀鸣屈叫冤。</p><p class="ql-block"> 陈将军得以平反昭雪后。其后人从海外归来,为感谢家乡人民为其申冤,于一九七六年夏再度捐资,修建了一座我首次看到的那座浮桥。可是没过多久,溆浦涨大洪水,浮桥又被冲走了。</p><p class="ql-block"> 八五年县政府出资重建的一座浮桥也才短短数年,石垛经不住冲击,垮了。铁柱缺少防护,锈了。缆绳耐不住磨擦,断了。木船和桥板飘浮在水上,随着洪水,飘走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便利大家,同时也为了纪念遐龄先生的义举,县政府于一九九九年又从紧张的财政经费中拨出专款,再度重建了一座浮桥(见第二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新桥建了三个灯塔,照亮着过往行人。桥板煮过防腐油,桥身刷上了防锈漆,桥面铺上了坚硬耐磨的合金板。承重的钢质船,船体大、船身长。钢缆内外都进行了防水防锈处理。点水不进,锈斑难生。最关键的是,起固定作用的钢筋水泥垛,基座浇筑得又大又厚,桩子粗大又扎得很深,让浮桥既稳又牢。白天,行人跨过码头,踏上浮桥,走向对岸。既节省了等船的时间,又享受到快捷、舒适和安全。夜晚,灯塔亮了,浮桥仿佛成了一弯新月,从苍穹中掉落下来,躺在水间。劳累的人们来到这里,享凉风跟身体缠绵,赏明月跟桥影交欢,顿时疲倦消失,烦恼四散。幻觉中,当年的少女翩翩走来,身影倒映在水里,仿如嫦娥置身月宫一般,令人遐想无限。</p><p class="ql-block"> 眼下洪水已过,河水清澈见底,河场青翠如碧。浮桥、清水、绿草跟蓝天完美地融合一起,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爽悦着过往的行人。</p><p class="ql-block"> 浮桥在县城所处位置最低,桥身也远没公路桥高大,因而很显卑微。但它坦荡地躺在那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已经守候了七十多年。翟庚甲从它身上走过,组织建立了中共溆浦秘密党支部。抗日军民走过它,把军需物资送到了龙潭抗战最前线。舒新城经过它去上海,编辑出版了《辞海》大辞书。王耀文走过它去漫水村体验生活,写出了获奖佳作《漫水》。舒新宇老师走过它,破解了屈原溆浦之谜,又把向警予的灵魂“招回”了溆浦。小孩们从这里走向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青壮年踩过它去打拼,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和梦想。老人经过它去医院治病,保住生命和健康。商人通过它,向市民提供玲珑满目的商品。农民工兄弟走过它,盖起了多少高楼和住房。领导干部走过它,深入到各村各乡……谁知道,它夜以继日,承载了多少重量,传承着多少过往?</p><p class="ql-block"> 一张照片,记录着一段逝去的历史。一个画面,铭刻着一则感人的传奇。一座浮桥,承载着一种不老的文明。刘先生以敏锐的眼睛,捕捉了时光的足迹;用美妙的镜头,把不可复制的瞬间定格成了永恒;将启迪人生的故事,传递给了后人。我想:他的心里,一定躺着这样一座浮桥吧?</p><p class="ql-block"> 当初稿写成以后,王教授在QQ会话里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写溆浦浮桥,不能不写陈遐龄。因为他是溆浦浮桥的始祖。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啊!”我在未能推翻史料记载的情况下,不敢敷衍地写上最初的出资建造者就是陈遐龄,也不敢断定《县志》上写的就是真的,只是对有关问题做些客观地记叙,未免有些遗憾。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始建者原本是不图名利的。重要的是,王教授的话语,代表了溆浦百姓对乐善好施者的怀念和尊敬,代表了溆浦人诚挚的感恩之心。无论是陈遐龄先生还是正阳南货店,也不管是政府领导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做了对人类社会有益事情的,溆浦人都会十分地尊重、崇敬。我在敬仰和感恩出资修桥者的同时,也深深地敬佩和感谢王炯华教授、米智华老师、何先培老师,禹经安老师和覃昆先生。他们都是我未曾谋面过的人,却不论生疏,都那么热情、那么认真地帮我解答疑问。我想,他们身上,也一定带着溆浦人的本色;他们的心里,也同样躺着这样一座浮桥吧?</p><p class="ql-block"> 从第一次见到浮桥,到现在来写浮桥,时过了三十八年。尽管其间浮桥经历了数次生命的更替,但其前赴后继,坚守的岗位始终没有改变,方便百姓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真诚务实的态度从未改变,安分守己的品行从未改变,佛菩萨般的善良没有改变。它平等待人,普渡众生,不论男女老少,不管贫富贵贱,不顾官职大小,不分地位高低,都一视同仁地迎送。它饱经风霜,屡受冲击,历尽磨难,愈熬愈坚。在它的周围,当年的吊脚楼已经退缩,代之以高楼大厦了。苍老的河街,来了个华丽的转身,变成坚固美观的防洪大堤了。淤积的河道,不甘颓废,已经畅通了。狭窄的河床,不甘落伍,已经拓宽了。污染的河水,不甘逊色,治理变清了。火车站搬迁让市民安静了。高速公路让城市变近了。新修的高铁,让世界霎时变小了。张家桥臭水沟变成宽阔的屈原大道了。灵翠公园已经建成开放了。漫水村建成休闲度假农庄了。街道上华灯璀璨。河水中霓虹闪烁。溆浦,已经可以跟大城市媲美了!溆城河上,新修了好几座宽大的钢筋水泥桥。而浮桥,却至今依然如故地躺在那里,春沐暖风,夏享清凉,秋抱寂寞,冬吻雪霜,朝迎旭日,晚送夕阳,凭着钢筋水泥柱的坚强,借助大地深处的力量,用博大的爱心迎来送往,创造出自己的灿烂和辉煌。集中地体现了溆浦人忠于职守、谦卑为怀,知恩图报和务实奉献的精神,成为了传承溆浦文明的载体,影响和感染着世代的人们。同时,它还成为了溆浦人引以自豪的一张名片,把溆浦介绍给世界,让世界认识溆浦。</p><p class="ql-block"> 愿浮桥永远躺在溆水河上,植根于世代溆浦人的心里,承载着溆浦儿女走向美好的前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这是笔者二零一四年在天津看到溆浦浮桥要拆了另建风雨廊桥的消息后,为留下历史记忆而写的散文。发表在全国各大文学网站上,曾经被刊登在《溆水文艺》上。感谢刘景成老师的照片,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