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上)

156thank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为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向北延伸至三环北辰路。</p><p class="ql-block">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p><p class="ql-block">本文“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是指在传统中轴线即历史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7.8公里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1955年拆除)、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9年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p><p class="ql-block">以下按此顺序列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永定门箭楼至端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b></p><p class="ql-block">永定门箭楼是永定门城楼组成部分,位于永定门城楼最南端,为单檐歇山顶,周围远望、射箭窗孔的城楼。</p><p class="ql-block">永定门箭楼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10月),与永定门主城楼、瓮城同时组建成永定门城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修缮永定门时,增筑箭楼。</p><p class="ql-block">1951年,永定门瓮城以改善交通为由被拆除,随后又在城楼的东、西两侧打开豁口,使永定门主城楼与箭楼成为两座孤立的单体建筑。1957年,永定门主城楼与箭楼被彻底拆除,北京城中轴线从此失去了南端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箭楼立面图↓</p> <p class="ql-block">1916年,完整的永定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1955年,拆除瓮城后的永定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定门又称正阳外门,另有永安门、永昌门等名号,寓意“永远安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定门城楼是一座两层重檐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建筑,主建筑包括城台、箭楼、瓮城等。永定门城门建筑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门,也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南起点,是北京城经典的城门建筑之一,也是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同年十月完工。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修缮永定门时,扩建永定门城楼为七开间,三重檐形式,并增筑箭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永定门重建,将城台加高至26米,重建瓮城。道光十二年(1832年)、宣统二年(1910年),曾对永定门进行修缮。</span></p><p class="ql-block">1950年底至1951年初拆除瓮城,使永定门主城楼、箭楼成为两座孤立的建筑。1957年,永定门主城楼、箭楼被相继拆除。2004年,北京市仿照乾隆年间式样,根据民国时期对永定门的测绘资料,重新复建了永定门主城楼。</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定门城楼<span style="font-size:15px;">(根据1924年《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的测绘图制作)↓</span></p> <p class="ql-block">1901年↓</p> <p class="ql-block">1902年↓</p> <p class="ql-block">1907年永定门南面瓮城外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1910年永定门城楼东南面(瓮城外)↓</p> <p class="ql-block">1910年永定门城楼西面(瓮城外)↓</p> <p class="ql-block">1915年永定门城楼南面↓</p> <p class="ql-block">1946年↓</p> <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进入北平↓</p> <p class="ql-block">1951-1957年↓</p> <p class="ql-block">2004年,作为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一部分,永定门原址复建,箭楼与瓮城没能恢复。</p><p class="ql-block">2012年,没有复建的永定门箭楼,隐约可以看到地面上的深色标识。↓</p> <p class="ql-block">2012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 天桥(1934年拆除)</b></p><p class="ql-block">天桥跨于龙须沟上,是中轴线和龙须沟的交会点。</p><p class="ql-block">桥为单拱单梁的玉石桥,桥面中间御道是明清两代帝王前往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必经之路,由此得名“天桥”。玉石桥,平时以木栅栏封闭,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后改建成石板桥),统称为天桥。</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1927年为电车通行将低拱桥改为平板桥。1934 年因扩路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俯瞰天桥↓</p> <p class="ql-block">光绪32年改成的低石板桥↓</p> <p class="ql-block">“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光绪末年,天桥一带逐步形成了以娱乐、百货为主的平民市场。</p><p class="ql-block">此图为天桥北望,延伸出去的石道是前门大街最南端↓</p> <p class="ql-block">2013年复建的青白石拱桥是历史文化景观尺桥,并不在天桥遗址原位,景观天桥在原址以南约40米处,主要是考虑到交通压力、建设成本。景观桥和仿制的双碑共同构成了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广场,唤起人们的记忆与乡愁。</p><p class="ql-block">现有景观天桥↓</p> <p class="ql-block">经北京市测绘院开展了天桥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线调查,确认天桥原址的位置在现天桥景观以北40米处。即在如今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天坛路西口和永安路东口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p><p class="ql-block">老天桥地区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 正阳桥坊(五牌楼,1955年拆除)</b></p><p class="ql-block">正阳桥坊位于正阳桥南,五牌楼是正阳牌楼的俗称,因其造型形式为五间六柱五楼式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明朝正统四年(1439 年)建成时为木结构,6 根立柱均为通天柱(亦为冲天柱),每根立柱各有一对戗柱,每间上有两道额仿,仿间有镂空花板,仿上各以斗拱承楼顶,五楼均为四坡顶,正间额仿间镶“正阳桥”匾额,夹杆石上有石雕小兽。</p><p class="ql-block">五牌楼始因其木制,在明万历,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先后多次遭遇大火,几经翻修建。</p><p class="ql-block">五牌楼于1955 年因为妨碍交通终被拆除。</p><p class="ql-block">五牌楼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1897年五牌楼与前门箭楼(迄今最早照片)↓</p> <p class="ql-block">1905年正阳桥五牌楼与前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1919年的正阳桥改造,为不妨碍交通,分两期进行,图中右侧已经改造完成,左侧未完工↓</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五牌楼与前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的这具正阳桥镇水兽,用泥岩雕成,俯卧在雁翅石条上,头朝东南,尾向西北,俯视水面↓</p> <p class="ql-block">2001 年,曾参照老牌楼的外形,在前门箭楼以南复建过一次五牌楼,但是钢筋水泥结构。而且考虑到对交通的影响,牌楼的六根立柱中有4 根采取悬空设计,距地面为6.5 米,因此曾有人戏称之为“假五牌楼”。 这座仿建的五牌楼已于不久前拆除。</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重建的五牌楼↓</p> <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前门大街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五牌楼也重新进行修缮[1] 。本次修缮严格按照历史照片和文字记载进行,照原样、原工艺在原地重新复建。“正阳桥”3个大字书写在五牌楼正中牌匾上。</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重建的五牌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 正阳门(前门)箭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正阳门箭楼和城楼↓</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有空场,四向均有门。</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前夕,正阳门箭楼在义和团拳民焚烧前门外大栅栏时被飞溅火星引燃烧毁。</p><p class="ql-block">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p><p class="ql-block">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p><p class="ql-block">箭楼老图片</p><p class="ql-block">前门箭楼、正阳门 佚名摄于19世纪80年代 蛋白纸基 中国书店供图↓</p> <p class="ql-block">从正阳桥上拍摄庚子事变中被毁坏的箭楼↓</p> <p class="ql-block">清末的前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前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从它建成那天起,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征。1915年改建后,更成了北京人游览的场所。1928年辟为国货陈列所,30年代增设电影院,1949年艺人魏喜奎等组织大众游艺社在箭楼演出。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仪式进行路线↓</p> <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阳门箭楼举行盛大北平入城阅兵式↓</p> <p class="ql-block">入城部队经过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阳门箭楼曾多次修葺。</p><p class="ql-block">1976年唐山地震,箭楼严重受损,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对箭楼进行全面大修。</p><p class="ql-block">1989年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集资160万元,将正阳门箭楼修饰一新。</p><p class="ql-block">1990年1月2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31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 正阳门城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D模拟:古正阳门盛景↓</span></p> <p class="ql-block">清末正阳门全景↓</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原由瓮城墙连成一体,1916年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分割成了两个部分,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p><p class="ql-block">老正阳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城楼坐落在砖砌城台上,城台上窄下宽,有明显的收分,宽95米,厚31.45米,高14.7米,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占地3047平方米,城台上以城砖海墁。城楼两端沿城墙内侧设斜坡马道以通上下。整个城楼通高43.65米,为老北京所有城门楼中最高者。</p><p class="ql-block">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正阳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中国公路零公里地标在正阳门城楼门洞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 中华门(1959年拆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门是北京故宫皇城的南门,始于明朝永乐1417年依南京故宫的洪武门而建,原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中华门↓</p> <p class="ql-block">1901年↓</p> <p class="ql-block">1912年↓</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p> <p class="ql-block">作为皇城与市井的分界,中华门建筑风格庄严厚重,具有很高的规制,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中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类似的规制在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大红门作用。</p><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门↓</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大清门至正阳门之间是用石栏杆围成的一个方形广场,明朝时这里曾是闹市街道,俗呼“棋盘街”,门外有下马碑,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门内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过。</p><p class="ql-block">大清门,1901年↓</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即大清门墙内有许多屋子,俗称千步廊,乃为各衙门办公地,中华民国时倒塌。围墙与长安街交界的两个门为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p><p class="ql-block">清代天安门前的宫廷广场↓</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中华门(大清门,远处为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千步廊↓</p> <p class="ql-block">文武官员分别在千步廊东西两侧办公↓</p> <p class="ql-block">1958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北京启动“国庆十大工程”,天安门广场地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拆迁,中华门、棋盘街、广场上的红墙,以及数十条胡同相继被拆除。上述工程于1959年9月初竣工。(见下图所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9年,中华门拆除后,在广场南部的树林间留下一片空白。↓</p> <p class="ql-block">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 天安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1966年天安门修缮工作中,工人揭开屋顶琉璃瓦,竟发现神秘宝盒↓</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从这一天开始,天安门从明清时期的颁诏台,变成了阅兵、游行与集会的检阅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9. 端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和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之间,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端门城楼是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库房。</p><p class="ql-block">1999年端门城楼经过文物搬迁沪漆彩画等修缮,面貌茸然一新,正式向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2011年,国家博物馆将端门移交给故宫管理。端门现在作为故宫博物院数字馆开放。</p> <p class="ql-block">2015年,在端门前迎接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外国政要,并且以端门为背景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3/3/31晚再投稿美篇“在北京与大自然接触”美友圈19:12时再获“推荐”!</p> <p class="ql-block">2023/2/27晚投稿美篇“在北京与大自然接触”美友群,于当夜11:54时获推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网络/@156thank编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续:<a href="https://www.meipian.cn/4nd5ug02"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