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司马迁祠

羚羊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墓之一</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p><p class="ql-block">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 <p class="ql-block">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10年)[1],占地4.5万平方米[2]。</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看到非常开阔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大型石雕群,每一座记录的都是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10年)[1],占地4.5万平方米[2]。</p> <p class="ql-block">司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远处高台上的司马迁祠墓</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p> <p class="ql-block">司马古道,原名韩奕坡。据传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魏国的河西要道。</p> <p class="ql-block">秦王朝建立以后,为韩城及其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现存石条为北宋时期铺设,原长1500米,现仅存300余米,经历800余年的雨水冲刷,风华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石条上清晰而众多的车辙是这里曾经繁华的历史鉴证,又好像在昭示太史公一生的坎坷与悲壮</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台远眺四周</p> <p class="ql-block">河山之阳牌坊为青砖砌成的仿木结构的牌坊。牌坊额题“河山之阳”,下有对联曰:“圣人光道统,汉史意经文”。概括性的说明了司马迁少年时期的活动地域,上下联则赞扬了司马迁写的《史记》可同儒家的经书相媲美,高度肯定了《史记》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史笔昭世山门初建于宋代,是韩城著名书法家杜穆先生所题。《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世界性的文化瑰宝,“史笔昭世”的内涵也正如此</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牌坊意思是高山可以瞻望,大道可以行之,寓意司马迁人格如山,行人敬仰,即有歌颂之意,亦有告慰司马迁之情</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墓初建于西晋四年,当时为一土冢。</p> <p class="ql-block">现为青砖砌成蒙古包形状,上植一柏,枝分为五,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九九台阶。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起于一,极于九”九为最多,最高,无限大。“九五至尊”“九曲黄河”“九牛一毛”等便是如此。韩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不但把他的祠墓建在俯瞰山川河流的高岗之上,让他永远以哲人的眼光洞察世间善恶,而且将攀登祠堂的台阶也砌成九十九级,意在颂扬司马迁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赞美司马迁历经千辛万苦完成《史记》这一巨著,登上了史学和文学的巅峰,正可谓是“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