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济哲:闲话烟雨话长寿

中华英才

<p class="ql-block">生命之说,长寿之说,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在于不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在于运动最早提出来应该是上个世纪末,但随之便被束之高阁,没有人顾上去理论它,实践它,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爆发了,人们当务之急是解决德国人发明的马克沁重机枪的威胁。在索姆河战役中已经有120万英法联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被扫倒,那位发现生命在于运动的英国科学家也躺在冰冷的索姆河畔一动不动了。他用死亡反证了他的理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终止,生命完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真正“窜红”,风靡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战争的消失,生活的重归,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都是空前的,炽热的。温饱岂止思淫欲?亦思健康、思生命、思长寿、思运动?没有哪项运动能像生命在于运动如此广泛,如此情愿,如此自发,如此普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齐运动。</p> 仅以跑步为例:有慢跑、快跑、长跑、短跑、倒跑、侧跑、裸跑、摇晃跑、变速跑、高抬脚跑,扩着胸跑、击着掌跑、做着操跑、深呼吸跑、摇着腰跑、扭着身跑、马拉松跑、超极限跑、双腿蹦着跑、单腿跳着跑、往山上跑、往楼上跑,美国举办过多次从1楼一直跑到232层楼的赛跑。欧洲举行一年一度的从阿尔卑斯山上往下跑,从撒哈拉大沙漠中往外跑,跑向北冰洋,跑向南极洲。当然还有托盘跑、穿高跟鞋跑、顶碗顶碟跑、竟时跑、追逐跑、裸跑、泥跑……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跑不到的。运动的魅力,生命的魅力。没有一个人想早死、快死、痛苦地死、立马就死,那就去运动,生命在于运动。演绎至生命在于乱动,在于自由地动,想怎么动就怎么动。动则活,动则通,动则新生。 传到中国已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体育运动,那是1951年全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有多广泛?有多隆重?多重视?当年前门大栅栏商业一条街,是北京市最繁华、最热闹、人最多的地方,每天早晨九点半一到,一放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音乐,正买的先不买,正卖的先不卖,正走的先不走,正吃的先放下,出门站当街,一招一式虔诚无比地做广播体操。连中南海勤政殿正开着的会也停下,休会做广播体操,毛泽东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br><br>生命在于运动似成定理。<br><br>生命在于运动在中国的初级阶段完全是有组织的,带有行政命令的。当自发性的、群众性的,生命在于运动正在孕酿发育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又来临了,中国人在现实中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阶段,生命在于吃饱。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真正自发的、自愿的、自我的、动情的“甩手运动”。仿佛一夜之间,北京的四九城,城里城外,护城河两岸,苇子坑四周,站满了甩手群众,甩手运动也在不断发展创新,逐渐有了一蹲一站甩,蹲三站三甩,轻甩、重甩,前甩低后甩高;清晨甩、傍晚甩、黑夜也甩;胡同口里口外甩,大街马路两边甩,有喊着号子甩,一拨甩完一拨接着甩,从甩手又发展到甩拳、甩臂、甩腰、甩胯,追溯起来,以后的“迪斯科”竟然好似从甩腰甩胯甩出来的。据说甩完果然不一样,心旷神怡,头清脚轻,那个年代的北京人,不知道甩手,没见过甩手,没甩过手的,肯定不是北京人。北京人首先验证了: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心情舒畅的乱动。乱动也能使生命勃然。 科学无国界吗?运动无国际!生命在于运动似乎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运动。八十年代以后,“洋运动”势如破竹,冲击力、普及率最高的像忽拉圈、飞盘、迪斯科、保龄球,健身房、瑜珈、台球,大街小巷,城里乡下,几乎无人不“玩”,无处不“玩”,一位女士全身竟然套着365个忽拉圈,象征一年到头,转个不停,转得让人头晕,看着失重。街头操、气功操,终于发展到公园舞、广场舞、大妈舞,其势焉可抵挡,无处不舞,无处不闹。敲锣的、打鼓的、放曲的、伴奏的,景自天成。 曾经在天津火车站看见过天津大妈广场舞,那阵势真如喜迎解放军入城的秧歌队,与落霞余辉共舞;那喜庆劲真如迎亲嫁女,喜上眉梢,喜上枝头,喜从心底来,个个赛过喜神驾临。锣鼓喧天鼓乐齐明,乐队的总指挥疯三颠四,早已魂不附体,乐得难以自拔。生命在于运动,家喻户晓,势不可挡,似乎愈老愈知晓,仿佛晚秋红叶更重霜。<br><br>生命在于不动的理论是何时诞生的?其产生的背景可能有二。一是确有专家提出要总结全中国一百位逾百岁长寿老人的长寿秘诀,结果崩溃,无规律,无唯一,无守则,无可循。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长寿寿星哉?其中确有不少寿星不动,既不劳动,也不运动,甚至一动不动,吃了上顿坐等下顿,面壁而坐,几乎足不沾地。北京老胡同中,从早一条板凳坐到黑,一动不动,似打坐、似冥想、似回忆、似已灵魂出壳,千万别问,问则百余岁矣。 二是中国人借物喻人,观千年王八万年龟,一动不动,懒得动,不想动,不愿动,能不动则不动,能小动绝不大动,能少动则绝不多动。因此就有了生命在于不动的理论。达摩面壁九年,无疾长寿归去,南越王赵伦是中国帝王中活得最绵长的,历经中原九个朝代,活了103岁,公元前的103岁,相当于现在的200岁,孔子寿者不过73,孟子长寿不过84,定下“铁律”,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赵佗厉害,史书上只记有其“坐政,似乎从来没活动过,一步都不走,甚至一动都不动,非动不可,立则有人搀,动则有辇有车,足不沾地。据说赵伦每年只“运动”一次,龙骧虎步,下阶而行。<br><br>举个当代人的不动长寿例子,齐白石堪可足论。在湖南老家记述不足为信,57岁到北京后,足不出屋,连院里都少去,不锻炼包括不散步,一度闭门谢客,终日作画,每日走几步几乎都能数清。未见过齐白石先生跑步、拉筋、拧腰、扩胸、锻炼、出汗,日寇占领北平后,齐白石索性在院门装上了铁栅栏,内外两道大铁锁,与乱世隔绝。齐白石在家惜步如惜金,绝不多走一步,除了作画,主要是静坐静观,静静地看水中的鱼,池中的虾,房檐的鸟,蚂蚁的爬,黄瓜的花,豆角的藤,蝉的翅膀蝴蝶的飞。齐白石先生有一首诗,前半阕是:“蓬门长闭院生苔,多谢诸君慰老怀,高士虑危宜学佛,将官识字本多才。”齐白石的生命不在于运动更无缘乱动,老先生生命在于艺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能活到93岁,可谓高寿,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到窗外走,窗外跑,用齐白石的话说,其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从来不看报纸,和运动相距远矣。生命在于封闭,在于一心只读圣贤书。 霍金是在中国名气最大的外国科学家之一,21岁瘫痪,被迫无缘生命在于运动,但他顽强地活到76岁,结过两次婚,婚后还育有3个子女,霍金对宇宙的三大预言,似乎都在太空中得到佐证,他似乎也在佐证另一个预言:生命在于不动。<br><br>我在庚寅年大雪时节专程去深圳弘法寺拜访本焕大师傅。那年他已102岁,他是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他曾在山西五台山碧山寺修行,那可能是他一生佛教事业中最有影响的时期,曾写下20卷20万字的血经,做过1000多场“焰口”。见他时,他正载着老花镜读书念经,额头闪光,体态如佛,提笔自如,目光炯炯,思维敏捷,答问如流。在问及生命之时,本焕大德悠然答道:生命在缘分,健康在于修行。本焕在碧山寺剃发修行十数年,院门不出,庙门不迈,终日功课,终日修行;从未“运动”过,也未“锻炼”过,他甚至不散步,不爬山,从未去过五台山顶。打坐、静思、念经、作业,本焕曾有言,堂前的经殿即大千世界。本焕坐如佛,静如佛,念经如佛,释经如佛。生命的真谛在于大雄宝殿。 想起杨振宁,诺贝尔奖获得者,今年已98岁矣;杨振宁82岁时娶28岁的翁帆为妻;且思维睿智,谈锋甚健,能用形象、生动、诗歌一样的语言云讲解深奥、抽象、枯燥的物理现象,让人自叹弗如。他谈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只字未提生命在于运动,似乎只强调两点,一是基因,其母传给他健康长寿的好基因;二是营养,除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受过点委屈,以后便“丰衣足食”。查其在美国时,未见有出入“健身房”,晨跑、打拳、练剑之记录。杨先生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图书馆和试验室,属于生命在于不动的经典。 生命还在于“吃”,在于“不吃”,在于少吃、慢吃、素吃、淡吃,爱吃不吃,不爱吃才吃,宁可饿着不可撑着;吃菌类、吃藻类、吃薯类、吃果类,吃杂粮类、吃蕃薯类、吃坚果类、吃地衣类、吃野生不吃家养的;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吃腿少的,吃没腿的;吃深海的、吃大江大河的、吃血淋淋的、水淋淋的、活生生的,终于有人大胆创新: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br><br>世代中国人对生命和长寿锲而不舍的追求是坚定地认为生命在于“补”,长寿在于“神”。<br><br>由近及远,六十年代,几乎全中国都在追求“补”,中国人有一种极传统、极牢固的理念,吃什么补什么,长寿得吃王八吃甲鱼。壮阳得吃“鞭”,各种动物的“鞭”都贵得出奇,也“热”得出奇,虎鞭、鹿鞭、熊鞭、狗鞭、牛鞭、骆驼鞭、狼鞭、豹鞭、狮鞭,都是秘补!以至于把一些野生动物吃绝了,因为越野补得越劲大,越“凶”补得越厉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突然兴起一股巨大的“补”风,打鸡血!全民打,从打过鸣没交配过的公鸡翅下抽出血来,直接注射到人的血管中,许多人坚信,生命在于打鸡血;许多人以自身的体会现身说法,打鸡血可去百病。有一点是实事,注射器脱销,医生、护士回家,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因为提着鸡排着队等着打鸡血的人已然排队排得九曲有弯了。<br><br>又不知谁发明,谁倡导的,一夜“红遍”京城,就像传说北京动物园新入驻一大蟒,有半条长安街那么长,十数万人,有人甚至坐一天一夜火车前来看巨蟒;那就是喝胖大海,一种开水冲开像泡开的褐红色的菌花,几乎所有上班族,人人一个玻璃杯,玻璃杯中赫然盛开胖大海,不但上班族喝,老爷子老太太也喝,都抱着茶杯喝,渴了喝,不渴也喝,无时无刻无处不喝,生命在于喝胖大海,仿佛那一阵北京的大小医院果然清净不少。 生命在于补,有历史传统。中国人最早追求寄托的是生命在于神,长寿在于仙。<br><br>有文字明文记载的最早追求生命永恒,长生不老的是秦始皇,《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始皇帝率群臣登泰山封神,其意为求神问天,如何长生不老。秦始皇作皇帝后最上心、最神圣、最辛苦、近乎疯狂的就是求得生命的无限。他巡视大河山下,临海登山,绝非因为要稳定江山,江山一统,固若金汤,无忧无虑,唯生命唯大,唯长生为上,看不懂这一点,就没看懂《史记》,只是有人言之“灭秦胡也”,秦始皇一声令下,发兵三十万,彻底打跑匈奴胡人。他们所有努力都是找神仙讨秘方,寻神药。秦始皇最后客死他乡,死在沙丘,也是死在寻神仙路上。<br><br>汉武帝更信,信神、信仙、信邪、信术士,求神、求仙、求天术,闹得天翻地覆,昏天黑地,杀了大臣杀儿子,毁了长城毁手足,几乎把大汉王朝折腾进去,临咽气方知,世上无神仙,地下有日月。<br><br>魏晋风靡服丹,生命不在动与不动,生命在服丹,服“五石散”,建安七子,竹下七贤,坚信生命在于神,醉中幻想羽化而登仙,除非死于非命,“广陵散”绝矣,其余皆因日食丹药,追求神仙,大把大把服食重金属,其死之状,竟然皆不瞑目。 唐朝国人为之自豪、骄傲,唐太宗贤达纳理,国之明君,近乎伟大英明。“贞观之治”李世民有四大不忘,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求仙寻药,再走长生不老路。唐太宗也属于生命在于求仙,大唐乃至西城的番客术士齐汇唐宫,苦炼金丹,打坐求佛,每日一大丸重金属炼就的长生不老药,终于在其不亦乐乎中羽化而登仙。52岁的唐太宗再无权力探求生命的延续是动还是不动?武则天的选择是坚定不移的,那就是人在梦中,梦入佛中,佛不动,她焉能动?<br><br>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出资,按照武则天容貌雕刻而成,在此之前的卢舍那佛皆非此样,圆圆胖脸,两腮圆润,长长的细眼,弯眉小口,下唇上翘,自唐以后卢舍那佛则定型矣,拜佛如拜武皇帝,武则天把长生不老,以佛同生全部寄托在佛身上,登基建国以后,如佛如神,端坐其上,一动不动。武则天探索和追求生命的秘诀是装神弄鬼。武则天活了82岁,公元七世纪的80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0多岁,她是唐朝21个皇帝在帝位上最长寿的皇帝。武则天似乎印证了,生命之核在于不动,一动不动。 唐朝国人为之自豪、骄傲,唐太宗贤达纳理,国之明君,近乎伟大英明。“贞观之治”李世民有四大不忘,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求仙寻药,再走长生不老路。唐太宗也属于生命在于求仙,大唐乃至西城的番客术士齐汇唐宫,苦炼金丹,打坐求佛,每日一大丸重金属炼就的长生不老药,终于在其不亦乐乎中羽化而登仙。52岁的唐太宗再无权力探求生命的延续是动还是不动?武则天的选择是坚定不移的,那就是人在梦中,梦入佛中,佛不动,她焉能动?<br><br>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出资,按照武则天容貌雕刻而成,在此之前的卢舍那佛皆非此样,圆圆胖脸,两腮圆润,长长的细眼,弯眉小口,下唇上翘,自唐以后卢舍那佛则定型矣,拜佛如拜武皇帝,武则天把长生不老,以佛同生全部寄托在佛身上,登基建国以后,如佛如神,端坐其上,一动不动。武则天探索和追求生命的秘诀是装神弄鬼。武则天活了82岁,公元七世纪的80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0多岁,她是唐朝21个皇帝在帝位上最长寿的皇帝。武则天似乎印证了,生命之核在于不动,一动不动。<div><br><div>据说还有一种理论,生命在于被动。既不运动,也不不动,界于运动与不动之间。据说最成功也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宋美龄,宋美龄移居美国后,连楼也不下,也绝不去游泳馆、健身房;既不练瑜珈,亦不作健美操,但每天有按摩师对其身体血脉、穴位进行按摩,在不动之中尽领血脉、脉络、骨骼、神经之动。宋美龄健健康康地活了105岁,无疾而终。蒋介石也属于生命在于不动的身体力行者,不抽烟,不喝酒,不喝饮料,包括不喝茶,不喝咖啡;不运动,包括不散步、不游泳、不健身;不吃任何补品,包括“土的”、“洋的”,不吃人参、鹿茸,不吃各种“鞭”,包括虎鞭、鹿鞭、狗鞭,也不吃熊掌、鹿唇、龟、鳖、蛇、兽,也活了88岁。<br><br>生命到底在于什么?<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