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情

Crysta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十岁以后,爱上了揉面团。周末或者节假日,但凡有空,我都会把爱和快乐掺进食材里,做成寓意“蒸蒸日上、团团圆圆、长长久久”的各种面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起做包子是近十年来我们母女三人配合的最密切的一件事情。和面、炒馅儿、擀皮是母亲大人的工作,有时我也擀皮、炒馅儿,妹妹主要负责做包子。相聚厨房做美食、聊工作、唠家常,时光就在我们的欢笑声中悄悄的溜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我学做包子的起源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具体几岁,我也记不清了。小时候,家里八口人一起生活,四世同堂。每次蒸馒头曾祖母和祖母二人都要在厨房忙活半天,我总是缠着曾祖母给我做个鸳鸯或者斑鸠,看着曾祖母把白面团切成条然后不知道怎么捏成了一只鸟的形状,然后再放上花椒粒儿作为眼睛,这大抵就是鸳或者斑鸠了。在小时的我看来,那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甚至舍不得吃掉。直到后来看见了陕北和渭南的同学在QQ空间里面晒的节日庆典时摆放的各种样式的花馍时,才知道陕南做花馍的手艺竞是如此粗鄙,只能算得上是个面坯子雏形。关中、渭南、陕北人家的手工馍才能称得上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祖母是个瘦小的老太太,留着破四旧后标准的齐耳短发,做事情很利索。她见我好奇,就决定教我包包子。怎么擀皮,放多少馅儿,如何捏花边和收口,曾祖母很耐心地教。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后,我笨拙的大脑和双手终于可以愉快地配合,做成了第一个包子。那时妹妹尚小,妈妈要忙着干活,每次都是祖母发好面团,揉成长长的棍棍面团,再用刀均匀地切开,我用手掌将一块块的面饼按成一个椭圆,再用短擀面杖将其擀开,中间厚、边缘薄,这是基本要求。一张一张堆叠之前撒一层薄薄的灰面防止面皮儿粘合。然后将事先炒好放凉的馅儿舀两勺倒在摊在手心的面皮儿上,右手捏花边迅速收口。这是我十六岁之前唯一喜欢在厨房里做的事情,尽管我从曾祖母和祖母那里学会了做很多简单的饭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3年,曾祖父、母相继的猝然离世结束了我早已习惯了的四世同堂的生活,祖父祖母也跟我们分了家。每周放学回家都能看到妈妈在灶台上做饭的身影。一次周末,妈妈告诉我和妹妹晚上要蒸馒头。“做点包子和花卷吧”,我向妈妈建议。“得行,你去田坎上砍一张芭蕉叶回来”,妈妈递给我了一把刀。接下来妈妈便拿出粉条泡上,又切了洋芋丁,炒熟后放小桌子上打开电扇对着吹,并嘱咐我时不时拿勺子翻搅一下。馅儿凉了以后,我们就开始了加工作业,妈妈擀皮很快,而且符合我之前学的基本要求,我负责包。妹妹在一旁看着学。做了几个次品后,妹妹也学会了,说实话,妹妹比我聪明多了。我看着妈妈把预留的面饼擀开,刷上核桃粒和熟油,卷上,再用刀横着切开,最后用一根筷子做好了花卷。这次很奇迹的我一次学会了。很多次我们一起说说笑笑,把面团变成馒头、花卷、包子再变成热气腾腾,松软可口的美食,整个过程妈妈始终承担着她一贯负责的工作,也做馒头和花卷,但是从来不包包子,我问过为什么,她总是说不会。至今,我都不相信心灵手巧的妈妈,会做元宝饺子的妈妈不会包包子,她一定是在锻炼我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人母以后,我开始了家庭主妇的职业生涯。每天除了陪羊成长,就是变着法儿给家里人做各种食物。某日下午,在江边散步时看见桥北广场的芭焦绿的爱人,于是就摘了一些带回家。那是生平第一次和面,我仔细阅读了安琪酵母的说明书,并用羊的奶瓶完成了温水和酵母的配比,学着妈妈的样子,我也找了个锅盖将和好的面团盖起来。两小时后面团发开了,凭着记忆独立完成了包子初加工,然后遵照妈妈之前的叮嘱在篦子上铺好芭蕉叶,排列好包子的间距,再醒25分钟。基础工作完成后,我便同时开启了电磁炉和微波炉的火,两锅同时蒸。30分钟微波炉提示后,我关掉了电磁炉,两锅热气腾腾的香菇包子新鲜出炉,家里尝了尝感觉还不错。于是我便扛着羊提着第一次做成功的包子去看杨家奶奶,平日里特别关心我们母子的慈爱老人。转念间,我也曾想过,如果曾祖母还活着并且能够吃上我亲手给她做的包子该有多好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老大(高中舍长兼死党)合作【蒸蒸日上】是2017年,高中毕业整整十年。那时候老大在眼科医院检验科工作,周末时相约一起回老家。雨天,最适合做美食。老大在西安上学和工作的几年,把揉面团的技术练得炉火纯青。发起来的大面团在她的手里仿佛格外听话,揉至面团光滑、搓长条、分等份面剂子、擀面皮一气呵成,我在一旁都惊呆了,感觉面团在她手中生了花。我的任务是把老大擀好的面皮做成包子和花卷,烧火、上锅蒸,再烧汤。40分钟左右,热气腾腾的美食就出锅了,我们品尝过后再总结不足之处,商量改进方案,默契的合作甚是愉快。相识十数载,虽相隔两地,但彼此常牵挂着对方,每次见面,都有聊不完的话题;每每想起,心里都会由衷地感觉温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年我也给身边其他的朋友们做过包子和饭菜。由于人际关系的更迭,时光机也在前行的过程中偏离了既定的轨道。不同时段,际遇不同,我们的人生轨迹都会发生变化,许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疏离了。或早或晚,渐行渐远已然成了人生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惯使然,后来我就独自承包了厨房的蒸笼,烤箱和面粉,调配比,尝试去着做各种面食,甜点。很享受一个人完成制作的过程,也在实践中收获了许多重要的经验。羊一直都是我最忠实的吃货粉。母亲也对从少时起就一直嚷嚷着远庖厨的我给予了肯定。至此,深感生活中被需要的情感也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节一起蒸馒头时,母亲用一种更简单的切块花卷代替了原来的做法,制作简单且不浪费核桃仁,吃着也是分外的香。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删繁就简才是真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长河中,有很多记忆是关于食物的。有时候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感情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是亲情接力的传承,也是友情常伴的守望相助,一桌家常菜,一份团圆情。无论多大年纪,无论在哪里生活,我心里惦念的始终都是老家厨房里的包子香,记忆书册里几代人用青春和智慧书写的欢乐时光,暖暖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