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 言</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2023年是张村驿中学六六级同学相识60年,是六六~六八届同学相处近60年。步入古稀的我们,越老越怀念难忘的中学时代,思念朝夕相处的老同学。编此视频,凝重历程,分享友情,向老同学们表示问候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 一,中学印记</p> <p class="ql-block"> 张村驿中学位于富县西部,张村驿镇西葫芦河边。创建于1958年,只设初中部,面向西部地区招生。学生来自羊泉、张村驿、张家湾、直罗、吉子现、寺仙、南道德、北道德等公社小学和槐树庄农场小学,有三个年级5个班,240多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 当时槐树庄农场没有中学,他们的子弟不得不到百里之外的中学求学。</p> <p class="ql-block">从张村驿镇到中学必经的石桥。</p> <p class="ql-block"> 学校位于葫芦河畔,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一进学校大门左边是大操场,右边是锅楼房。沿着路两边树荫,往里走两边是教室,最后一排是窑洞。东半部分是学校领导、教务办及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学生灶房,西半部分按班级分的男女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 学校虽地处偏远落后地区,条件十分简陋,但教学管理严格,师资队伍强大,教师大都是大学毕业生分配到这里任教的。学校化学及物理实验器械齐全,玻璃试管,分析天平、显微镜等实验设备应有尽有。学校设有图书室及阅览室,藏书二千余册,是同学课余时间的最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 学校旁边的葫芦河是我们的天然游泳池 ,是上游泳课最佳地方,刘老师在这里教会了我们多种游泳姿势。</p> <p class="ql-block">远眺母校,永留心间。</p> <p class="ql-block"> 最值得记忆的是校园林荫道上的两排大树。那是1966年春,老三届学生与老师一起挖坑栽植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树荫浓郁,每到夏天,这里成了校园纳凉的消夏之地。</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排的窑洞宿舍都是大通铺,一人大约60公分宽,各种花色的被褥都有,在老师的管理下,我们叠放整齐,不输于现在的统一被褥。刚进学校时,晚上时常听见教室里有哭声,吓得女生把头缩在被窝里,后来才知道,这里原是坟地,有诡异现象,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小升初非常严格。记得1963年参加张村驿中学升学考试的有300多名,最后录取60名,升学率仅占20%。槐农小学63届毕业生32名,考入中学11名,占1/3,是槐农小学考入中学较多的一届。</p> <p class="ql-block"> 李生华和梁生荣先后担任校长,教务处主任张长庚,政治和历史课张长庚、毛世信老师;语文课秦雨、王涛、杨相民老师;物理、地理课郭文艺老师;代数课郭世坤老师;几何课陈文琦老师;俄语课马怀玺老师;化学、体育课刘仲欣老师;生物、音乐课常明老师。先后担任六六届班主任的是:初一马怀玺老师;初二缑永和老师,初三杨相民老师。全校教职员工十几人,担负起全部教学和后勤服务工作。</p> <p class="ql-block">六六届团员与班主任缑永和老师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1963年8月进校,60人一个大班,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试制度,到三年级时除留级,退学,转学的,最后只有38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 上中学时的艰苦至今苦涩不堪。中学要求学生自带口粮到学校换成饭票买饭吃(当年都是这样),农村孩子每周回家背粮食或自带干粮解决在校吃饭问题。槐农学生则每学期开学时,由农场安排汽车或马车将粮食(玉米碴子)及子弟学生送到学校。可到期中(期末)学校放忙假,农场就不管了。初次离开家门,年龄又小的我们(才12、3岁)特别的想家,路再远也要走回去看看父母。</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和冯桂娟相伴返校,年小体弱,背着干粮和桦皮桶(内装豆腐肉丁),从槐农已经步行60多里走到新寨子山上,实在走不动了,欲哭无泪时,路过的两位站干部,帮忙背行李走到站点。这时如释重负,体会到什么叫幸福,就是在你最困难时有人帮你一把,那是多么的激动万分,至今非常感念他们。</p> <p class="ql-block"> 从67、68届的槐农学生进校后,人多了,就三五结伴成行,早上四五点从学校出发,抄小路,从野狐沟进去,翻山越岭下山到新寨子村,沿途在农场的药埠头、韩村站开荤解馋,喂饱肚子就有精神。一路同学相伴,有说有笑,90多里路,晚上就回到家。</p> <p class="ql-block"> 从未有的五年中学,使我们从13岁上学到18岁。每年二次徒步往返于张村驿与槐树庄农场之间,五年行走了近两万里路,练就一双铁脚板。</p> <p class="ql-block"> 艰苦的中学生活,至今刻骨铭心。中学农家子弟比较多,他们纯朴厚道,吃苦耐劳,每周回家自带口粮维持生活。而槐农学生考入中学时才12、3岁,初次离开家门,远离父母,又是吃公家粮长大的,从来没受过这样的苦。一个学生大灶,一天两顿饭,上午九点半开饭,吃的一大碗玉米粥和一碗土豆片汤菜,漂几点葱花油。</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开饭,是带皮的糜子面馍或玉米面馍,干涩难咽,基本不见油和肉,周末能吃上小米干饭就非常满足。可怜的孩子抱在一起哭,宣泄完了,第二天继续上课,吞咽无法入口的杂粮。由于严重缺乏营养,我们患上贫血症,手指甲发白,指甲盖两边往上翘,疼痛难忍。</p> <p class="ql-block"> 有时晚上饿的不得了,农家同学将自家带的干粮煎饼分给我们吃,吃了真能抗饿。他们朴素无私的精神深深地感化了城里学生的高傲。从此我们取长补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正是这种患难与共的艰苦生活,使我们结下终身难忘的深厚友情。</p> <p class="ql-block"> 学校没有小卖部,生活用品只能周日到离学校二里路的镇上去买。镇上只有供销社,为农村提供农具生产及日常生活消费品,根本没有小吃店。饼干之类的食品,当年各家经济都很窘迫,不敢去消费。</p> <p class="ql-block"> 五年中学,我们接受规范的教育教学和艰苦磨练,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树立勇敢,坚毅的顽强品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学老师知识渊博,功底深厚,教学严谨,师德高尚,为人师表,他们的言传身教,为我们以后的思想品德、理论修养、文字功底、思维逻辑等打下坚实基础,终生授益。六六届党春明、马振亚、雒录让是杨相民老师的得意门生,他们参加工作后,在不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22日,党春明、马振亚、王秦生代表六六届学生到延安給杨相民老师祝八十大寿!</p> <p class="ql-block">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六六届同学刘正怀退休后,致力于研学和文物保护活动,取得了突出成绩。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先进个人。并在国画、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p> <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非常艰苦,但学校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在窑洞与教室之间安装六张乒乓球案子。课余时间这里最热闹,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挥动球拍,边教边学。篮球场,排球场,爱好打球的常在这里比赛。学校建立文艺宣传队,记得当年常明老师编排的“西藏舞蹈”轰动一时。体育刘仲欣老师多才多艺,在他的培养下,培养了一批篮球,乒乓球运健将。1965年带领我们参加延安地区中学生运动会,获得不菲成绩,王巧玲到大学后,是学校篮球队主力队员,薛世厚一直是单位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p> <p class="ql-block"> 党春明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担任富县老龄委主任,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2013年获得陕西省老年体育先进工作者,2018年获得全国老年体育贡献奖。</p> <p class="ql-block"> 1966年11月延安地区革命师生赴京代表参加毛主席检阅活动,同去的还有党春明、李萍等。</p> <p class="ql-block">插队前的分别留念</p> <p class="ql-block"> 66届学生是前所未有的在校五年学生。66年6月即将升学考试,“文化革命”开始了,与67、68届学生一起参加“文革运动”,一起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又一起插队到直罗公社。</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学校安排槐农三届学生25人分别插队到直罗公社的新寨子大队、文家庙大队劳动锻炼。中学的艰苦生活磨练成为终身的宝贵财富,到农村后很快与农民打成一片,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三年的知青生活,让一个个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城市孩子,经过上山担粪砍柴,稻田插秧收割,播种玉米麦子,深坑沤麻晒麻,玉米地里汗流浃背等艰苦劳动,逐步成为生产队的劳动骨干。</p> <p class="ql-block"> 1970年王巧玲选为生产队妇女队长,1971年选为公社团委委员。1971年招工到延安运输公司工作</p> <p class="ql-block"> 从68年底毕业分手后,我们老三届同学天各一方,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建设中,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和顶梁柱。我们虽不是同届学生,但同吃一锅饭,同住一排窑洞,同在一个操场运动,同一个老师授课,一起参加“文革运动”,又同时插队劳动三年。七、八年的朝夕相处,使我们结下了深厚友情,绵延至今。</p> <p class="ql-block">母校中学从2014年已变更为九年制教育学校。</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来,母校历尽沧桑,几经变迁。现在的张村驿中学,正如照片所显,已今非昔比,面貌一新,一派现代化景象。</p> <p class="ql-block"> 破旧不堪的窑洞被完整地保护下来,作为历史见证,留给我们永久怀念!</p> <p class="ql-block"> 二、友情绵延</p> <p class="ql-block"> 工作后,大家都很忙,一直没有联系,这一别竟是28年。1996年9月在马振亚、王巧玲联络组织下,老三届部分同学相约在兴庆公园见面。</p> <p class="ql-block">新寨子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六六届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时任县委副书记,六六届同学党春明邀请大家回到母校,师生团聚。</p> <p class="ql-block">张富贵老师,常明老师、缑永合老师夫妇,郭文艺老师夫妇就坐于主席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师生团聚会!</p> <p class="ql-block">六六届同学</p> <p class="ql-block"> 家住张村驿镇的六六届同学热情接待了我们,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看望语文王涛老师夫妇。</p> <p class="ql-block"> 曾任延安地区政法委副书记、六七届的高忠合,安塞检察院检察长、六八届成文贵同学邀请大家到延安、安塞参观旅游。</p> <p class="ql-block">在宝塔山上相会!</p> <p class="ql-block">“到安塞,快乐地扭起秧歌。”</p> <p class="ql-block"> 曾任西凤酒厂书记,六六届同学雒录让邀请大家参观西凤酒的酿造全过程,品尝西凤酒香,赠送西凤酒礼品。</p> <p class="ql-block"> 宝鸡市渭滨区政协主席、六七届老同学刘德明组织到宝鸡旅游,攀登秦岭山脉,观赏嘉陵江源头。</p> <p class="ql-block">神态囧异,欢乐无比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 刘德明带领大家在凤翔南指挥村,讲解参观秦公一号大墓。</p> <p class="ql-block"> 2009年6月19日到富平看望久未见面的闫会川、白翠莲夫妇。</p> <p class="ql-block">六七届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11月到西安航天花园看望郭文艺老师。</p> <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23日老同学相会在马振亚儿子的婚礼上。</p> <p class="ql-block"> 2016年3月12日老三届30多位同学从四面八方来到西安约克酒店,齐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六六届同学</p> <p class="ql-block">六七届同学</p> <p class="ql-block">六八届同学</p> <p class="ql-block">围坐一堂,款款而谈</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6日方向明邀请大家到曲江公园游玩,并宴请大家。</p> <p class="ql-block">各路男神欢心喜悦!</p> <p class="ql-block"> 六六届同学,基本每年都在相聚,延续友情,这在当今社会实属不易,无价之宝。我们非常珍惜“五载同窗情,相伴到永远”的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15日</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5日</p> <p class="ql-block">2019年六六届同学相聚</p> <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10日马振亚到富县看望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 岁月催人老,情义永相存,但愿有机会,我们再相见!</p> <p class="ql-block"> 值此向同学聚会的组织者、老三届群主马振亚,向为活动提供帮助者党春明、雒录让、高忠合、刘德明、成文贵、方向明等表示感谢!祝老三届同学阖家幸福,健康美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