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1985年游本昌主演电视剧《济公》后,济公故事一时红遍大江南北,主题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几乎人人会唱。这都是民间传说的济公,历史上真实的济公也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济公俗名叫李修缘,浙江天台人,出家在天台的“国清寺”,法号道济。后来他到杭州“灵隐寺”修行,然后又长期住在“净慈寺”,六十岁圆寂后葬在“虎跑寺”。网上关于他享年说法很多,从六十多岁到八十岁都有,当然,多数学者认为六十岁较准。杭州与济公有关的三个寺庙,作者都去看了看,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净慈寺”。</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座落在西湖南岸钟灵毓秀的南屏山,依山而建的寺庙背靠青山,面朝西湖碧波,还面对高耸入云的雷峰塔,地理位置优越。清朝康乾时期对杭州寺庙都倍加重视,每次南巡寺庙是必到之处。康熙题匾额《净慈禅寺》,乾隆题的是《敕建净慈禅寺》,寺庙山门悬挂的就是乾隆题的匾额。这张放大的照片就是本篇第一张中被绿荫掩映的寺庙匾额。</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吴越国,一千多年的古刹历史上曾多次被毁又再重建,鼎盛时有楼殿堂阁三十多座、僧侣数千,人文荟萃、儒释交融。当时在杭州有“南有净慈、北有灵隐”的说法,而且净慈寺也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访,并留下大量的诗篇。如唐代诗人张岱: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p> <p class="ql-block">进入净慈寺是从边门进,然后掉头从后门进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佛,背面是护法的韦陀。不少寺庙天王殿都有“三洲感应”匾额,按佛教说法须弥山是世界中心,周围是东南西北四个洲,韦陀护法却只管东南西三个洲,北面的洲就不要他护法了,所以是“三洲感应”。</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内殿宇飞檐翘角,黄灿灿的琉璃瓦屋顶,以宋朝建筑风格为主的各殿堂掩映在参天古树里,既庄严肃穆又十分静谧。</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佛像座下千叶宝莲,每一莲瓣都雕有佛像,这叫“千佛绕毗卢”,体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大殿石柱上还有许多名人的楹联,例如谭延闿、于佑任、潘天寿、章太炎等等。</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钟楼也是必须打卡的热门景点,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就是此处,而且与其他九个美景不同,它是以声音意境被列为的景点。一楼是供奉的地藏王菩萨,二楼是大铜钟。据说是每天一早一晚敲响108下,每敲一下余音袅袅,十分浑重悦耳。</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内供奉的一尊是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有一尊是石雕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内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浴佛池,水池中亭子里有一个说是释迦牟尼诞生不久的佛像,游人可以用长柄勺子从池中舀水给佛像淋浴,同时也是洗涤自己的心灵,洗尽尘垢、获得吉祥、福德圆满。</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当年在杭州时,经常到访净慈寺并与方丈结下深厚的茶谊,明朝思想家王阳明也在寺院居住。宋朝诗人杨万里在寺庙居住时,写下了传留千年脍炙人口的名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 <p class="ql-block">还是明朝时期净慈寺内有一口重达两万斤的巨钟,每天傍晚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寺内敲响的钟声在山中和西湖空中回荡、宏亮钟声响彻云霄,可惜铜钟在战乱中消失了。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又铸了一口重达1.5万公斤的铜钟,悠扬的钟声又回荡在西子湖畔夜空,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 作者疑惑寺庙都是“晨钟暮鼓”,为何净慈寺傍晚还敲钟呢?网上说法不一,比较靠谱的是说为纪念济公在黄昏时圆寂而敲钟,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站在寺内最高处的释迦殿前,西湖美尽收眼底,闻名遐迩的雷峰塔就在眼前,这也是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还珍藏着一尊古印度犍陀罗时期的弥勒佛立像,古犍陀罗位置现在巴基斯坦东北部与阿富汗接壤的地方。这尊古佛像是最早的弥勒勒佛造像,因受希腊雕塑影响,佛像也具有希腊风格,肌肉发达还有八字胡,与现在我们看到的已中国化的大肚弥勒笑佛完全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演法堂是寺院僧人诵经之处。</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地方恐怕还是“济公别院”,这是在寺内西部单独的一个院落,院中的“济公殿”就是供奉道济禅师。其实,真实的济公并非民间传说的整天破衣烂衫、疯疯癫癫,而是一位睿智洒脱、面慈心善的禅师,殿中的济公像就是根据宋朝时济公像塑造的。</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济公不修边幅、破衣烂衫,相貌是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奉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而且学问渊博、道行高深、嫉恶如仇,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p><p class="ql-block"> 济公殿柱子上有一幅楹联:似醉如癫神通遍三大千世界,降龙伏虎灭度有色无色众生。这就生动概括了济公癫狂自在、神通济世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济公故事是从南宋在民间流传的,通过说书人的说唱,内容更加丰富而具传奇色彩,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行善积德等美德,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所以,老百姓就怀念他并不断神化他,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济公别院”有一口“运木古井”,就是济公故事的神井。当年净慈寺被大火烧毁,和尚们都急死了,方丈也是捶胸顿足,只有济颠像没事似的,做样摇着破扇嘻嘻哈哈。方丈说你怎么一点不急?济颠回答已经烧了,难过有啥用,再盖新的呀。方丈说哪来木材?济颠答,师傅别愁,包在我身上。于是他去山里一个财主家化缘木头,财主问要多少?答,不多,袈裟盖住就够。财主答应了,谁知济颠脱下袈裟朝财主家山上抛去,袈裟随风变大竟把山头都罩住了。随后,济公就利用寺内井与江水相通,大显神通把木材从井里一根根涌出,解决盖寺庙的木材。</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门前有两座御碑亭,东面是康熙的《南屏晚钟》,西面则是乾隆的御诗亭,都是写净慈寺的。</p> <p class="ql-block">石碑正面上乾隆题的诗: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确实是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不仅寺院文化底蕴深厚、极富诗意,而且院内绿树成荫、草木葱茏、池水清澈见底,洁白的、粉红的寒梅开的正盛,面对如此如诗如画的景色,忍不住也凑几句赞美之词:</p><p class="ql-block"> 南屏晚钟净慈寺,</p><p class="ql-block"> 梵声缭绕花满枝。</p><p class="ql-block"> 梅花吐香春来早,</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刹梦醒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