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尘埃的修行

落雪无声

<p class="ql-block">好几年没有去钉鞋摊摊钉鞋子了,周末整理了一下鞋子,发现我家老苏的棉皮鞋底子磨破了。我感觉稍微修一下还是挺好的。以前什么东西坏了,人们总是想着修,现在什么东西坏了,人们总是想着换。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不论谁的鞋子穿坏了,总是要修补个好几回,轻易不会丢掉换新鞋。于是整理好出去附近巷口老鞋匠那儿修鞋。</p><p class="ql-block">钉鞋师傅仔细看了靴底的破损程度,建议粘补鞋底然后再钉橡胶鞋掌。只见钉鞋师傅按照鞋底原样重新刷胶、粘合,切边,抛光,每一道工序都做得非常细致。在师傅的巧手下,一双破靴转眼变成了新靴,我开心地说:“这双靴子至少还可以穿上三年。”这位老匠人在40多年前刚开始学修鞋手艺时,在拆拆改改的摸索中,师傅练就了一手修鞋好本领,街坊邻里口碑不错。一双破鞋到他手里可以“改头换面”。</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斜对面,水源巷北面丁字路路南台阶上的空地上,有个修鞋小摊,鞋匠师傅踏着晨曦而来,守着一台手摇补鞋机,一坐就是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当周围的邻里街坊叫他一起去老年活动室时,他都会笑着摇摇头:“找我修补的都是老熟人,我要是走了,人家来修鞋找不着人怎么办?再说,咱们从小家贫,学下这点讨吃打瓦的营生,脑袋灰蛋蛋的,进了活动中心怕捏人们嫌了。”</p><p class="ql-block">今年,钉鞋师傅已经65岁了,岁月流逝,他从刚入行时20岁年轻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四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初心。手艺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一种责任。若干年以后,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在街头看到修鞋匠和修鞋摊。但我们都记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为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一天,钉鞋师傅会和其他的手艺人一起“退隐江湖”,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像鞋匠这样的传统手艺人正变得越来越少,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为数不多坚守传统的手艺人,才让我们见识到了平凡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守护传统,终其一生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p><p class="ql-block">任时代如何变化,和老师傅一般默默坚守的手艺人,他们身上传递出的那种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始终影响、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们正在用认真、勤劳和坚持,将生活变得富有美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刘俊英,女,内蒙古托克托县人,生于1970年,网名落雪无声,原托县物资局退休职工,爱好文学,尤喜摄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