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 <p class="ql-block">东华门</p> <p class="ql-block">角楼</p> <p class="ql-block">午门</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前广场,面积约26000平方米,内金水河自西向东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太和门广场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广场两侧还有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是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名为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被焚毁;现为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重建。</p> 太和门面阔9间,南北深分2间,进深4间,四围廊子,合深36间,建筑面积1371平方米。太和门后檐正中开三门,为重檎歇山式门座,下面承以须弥座式的白石基座,四围龙凤石雕栏。太和门上梁枋等构件上施有和玺彩画。太和门前后石阶各三出,左右阶各一出,建筑通高23.80米,体制装銮如太和殿。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太和门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 ,门前丹墀之下东西两侧分别列有石匮、石亭。 <p class="ql-block">太和门东是文华殿。文华殿明初为皇太子的观政之处,明中期改为举行经筵的地方,清代延续明制。</p> <p class="ql-block">文华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西是武英殿。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设立武英殿书局,成为皇家修书处。武英殿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p> 武英殿南向,建筑三面围绕红墙,东西宽70米,南北长100米。建筑面阔五间,通长33.4米,进深三间,采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前有内金水河流过,上跨石桥三座,玉石栏杆,形制如同太和门前的金水桥。 <p class="ql-block">断虹桥,位于武英殿之东,单拱石券,横跨于内金水河之上。桥南北向,长18.7米,最宽处达9.20米。桥面铺砌汉白玉巨石,两侧石栏板雕穿花龙纹图案,望柱上之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此桥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内诸桥之冠。</p> 太和殿前广场,位于太和门北面,太和殿南,中间御路铺以青石,两侧青砖墁地。青砖地面上扇形排列两排汉白玉石块,是举行大朝礼时卤簿中各类仪仗站班位置。两侧是库房,主要存放皇室的皮革、瓷器、金银、茶叶和衣服等。皇帝举行大典时,仪仗队伍站在广场的仪仗墩上,手执旌、旗、伞、盖、斧、钺、戟等,高级的文武官员跪在丹墀(亦称丹陛)下御路两旁,在中和韶乐声中向皇帝行礼参拜。 故宫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宫殿,中和殿最小。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殿长64.24米,宽37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72根大柱,其中六根是缠龙金柱。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建极绥猷”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p>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而皇帝上朝的地点,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p class="ql-block">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中和殿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顶,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中和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含前廊1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0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p>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p class="ql-block">保和殿东是奉先殿、宁寿宫,奉先殿是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现为钟表馆。宁寿宫现为珍宝馆所在。</p> 钟表馆设在景运门外的奉先殿内,共展出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一百二十三件。清宫收藏的各式钟表,主要是乾隆和嘉庆年间在广州、苏州和宫内做钟处制造,部分是英、法、瑞士等国出产。 中国制造的钟表多以黄金、珠玉、宝石为装饰,造型模拟楼阁、宝塔、花果、盆景等。英、法等国出产的钟表则模拟西洋建筑、车马人物等。 <p class="ql-block">宁寿宫前部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宁寿宫的后部又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有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佛日楼,其中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建筑宏丽,全称为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西路就是俗称“乾隆花园”的宁寿宫花园,主要有古华轩、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是公认的宫中苑精品。<br></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为宁寿宫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铸铁胆,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则改立灯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实例,今仅存其座。</p> <p class="ql-block">故宫展出的部分珍宝</p> <p class="ql-block">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p> <p class="ql-block">畅音阁大戏楼,位于养性殿东侧,座南面北,建筑宏丽,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为清宫内廷演戏楼。</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为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建成。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也在这里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是皇帝的寝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皇帝还在这里接见外国的使节。每当各种节日的时候,这里都会举行家族宴会。皇帝驾崩后,将灵柩停放在此殿。</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后在这里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为储印场所。</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九间,进深三间,屋顶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内部分为三个单元。明代,坤宁宫为皇后寝宫,又称“中宫”。清代,坤宁宫改为萨满教祭祀的场所;并先后为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举办大婚仪式,还是末代皇帝溥仪举办婚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树、柏树和竹子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