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行摄(四)大山里的秘境—-南龙布依古寨

刘建军

<p class="ql-block">  “有人,有音,有生活,有情怀,古寨才会有生机”,这就是我踏入大山秘境一一南龙布依历史文化传统村寨的第一感受。南龙古寨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初洪武年间的‘调北征南’时期,是一个比较原始的村寨了。现古寨有218户,813人,都是布依族。随地形建设的吊脚楼147栋,其中,核心区48栋掩藏在360多棵古榕树之下,自然环境非常的美。</p><p class="ql-block"> 古寨的村民至今仍保持男耕女织的生活习俗,织布机、石碓、石磨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人们身穿衣物均是妇女自编自织、自染自缝的土布,古色古香。村民居住在结构严谨的干栏式建筑里,上为居住,下为养猪、养鸡和储藏空间,是典型的布依古建筑群,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美丽迷人的布依古寨,民族风情浓郁,习俗原汁原味,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 当天我们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棵参天古榕树将寨门团团包围,树搭桥,树根井,在阳光穿过古榕映留在青石板台阶上片片斑驳树影,引人入胜,让人流连。拾级而上,一棵巨大的黄葛树出现在眼前,它生机盎然且遒劲古老的枝叶为到来的人们遮阴避凉,诉说着悠远的故事。当我穿过一条条巷道,不得不停驻足欣赏那具有布依特色的干栏式吊脚楼。在我印象中的第一反应:“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古建筑颇具神秘感,很有特色。”当我视察时,能感觉到古寨的建筑和空间格局是结合地形和九宫八卦形排列的,巷道也环环相扣但道道相通,不熟悉的人来这里确实像走进了迷宫。当我与一村民聊天时,他说我就住这里,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在这个地方习惯了,现在在做农耕外,还做些农家乐,保持延续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不想出去了。在一座老屋前,与在门口做织绣手工的73岁老人及其家人们聊了起来。“你在这里住着,谁照顾你?”,“这里空气好,气温适宜,水质好,我的身体很棒的,我的小孩住在县城,每个周末都会回来。”老太太边说边笑,洋溢着幸福。我问“你的生活来源从哪里来?”她说“我的孩子每个月给一些,买米是吃不完的。”说完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我真的被老太太的笑声所感染。“你平时烧饭用什么?”“冷天用柴,顺便取暖;热天用电,电炉子方便。”“这挺好,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驻足良久,告别老屋前的老人,身后传来老人们的歌声,悠扬婉转,响彻古寨……。她唱的是布依八音,又叫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因用牛角胡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2006年5月,布依族八音坐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南龙布依古寨就是“八音坐唱”的发源地。 “有人,有音,有生活,有情怀,古寨才会有生机。”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我感触最深的是除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外,更重要的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从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构思上,就是通过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才能提升传统村落的使用功能,让我们的后代记得起曾经的袅袅炊烟和淡淡乡愁。</p><p class="ql-block">在回程的路上,我翻着相机里的照片,回味着古寨那令人陶醉的场景,思考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就是保持乡愁和历史记忆,保留传统精髓和风貌的重要载体,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更有底蕴,使中华民族大融合更有基础、纽带更明确。因为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和丰厚的地理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保留下来的最大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