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本故事作者嵇文农</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小时候庄户人家的孩子都管父亲叫“大大”,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脱产干部或工人家的孩子才管父亲叫“爸爸”。时过境迁,“大大”这个词的意义已经成为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印象中,大大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家里用的大花篓、小花篓、大提篮、小提蓝(家里必备器具用来盛地瓜干、搂柴草等)都是大大自己编的。大大编的这些器具既美观又耐用,那时候烧火做饭都烧柴草,每家每户都有柴草垛,柴草的重要性仅次于粮食,我就是背着大大编得小花篓去拾柴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大还会接戳子(一种捕鱼工具),也会用去皮柳条编织续笼子(一种盛鱼的工具,可以系在腰间。)口小肚子大,非常好看。大大常利用生产队中午收工后和下午上工前的这段时间到河里捕鱼,咱村东边有一条河,河岸上杨柳青青,绿草茵茵,河水清澈见底,那时没有污染,在河边干活的人口渴了就到河滩扒水喝(从河滩里泉出来的水要比河道里的还干净)。河里成群结队的小鱼,快速的摆动着尾巴,动作敏捷,欢快的游来游去,有的还跃出水面。在河水里捕鱼可是一个技术活,人们悄悄接近鱼群,再猛然将戳子砍向鱼群,整套动作要手疾眼快。有时一戳子能捞到好几条小鱼……回到家后大大把捞到的鱼放到脸盆了,我们兄弟几人围拢在脸盆周围,看着活蹦乱跳的小鱼,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娘把大一些的鱼煎出来,小一点的做成鲜鱼汤,味道鲜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大虽然没上过学(那年代上学的很少)但一些常用字他都认识,特别是心算能力特别强,他用一种叫“老鸹飞”的算法,算得又对又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大爱好音乐,喜欢吹笛子,我记得他还帮二哥做过一把二胡,小时候二哥常用这把二胡拉《东方红》等歌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是我的亲历,下面是我听到大大看准商机做买卖的故事,故事大约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某一年的中秋节以前,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正是蔬菜淡季,别的蔬菜都没有下来,只有豆角子算是时令菜,大大想到我们东边的招贤(离我们村二十五里路)一带属于平原地区,豆角子比较多,而我们西边的果庄(离我们村十五里路)一带属于山区,豆角子种的很少,价格较高,如果从招贤集收购一些到果庄集卖,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但是从招贤集收购豆角子需要几十元的本钱,而大大手里没有这么多的钱,现在来看几十元不算什么,而在那时却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那时候生产力落后,农民温饱还没有解决 ,普遍比较贫穷,当然物价也很低,糖块一分钱一块,火柴二分钱一盒(100支),食盐一毛四一斤,猪肉七毛八一斤,有时五毛一斤。怎么办呢,放弃这次机会太可惜了,借,显然是不行的,一来各家各户普遍比较穷,没钱可借;二来即便有,说借钱做买卖,人家也定然不会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别人合伙做。和谁合伙呢?大大思来想去,想到了嵇增是个最佳人选,他那时还没有成家,又吃苦耐劳,手头比较宽裕。大大找到了嵇增说“二弟呀,快到八月十五了,得刷股两个钱过节,我有一个办法你看能行吗?”嵇增说“哥哥有什么办法快说来听听。”,大大说“招贤集逢二七,果庄集逢三八,招贤地处平原,蔬菜价格低,果庄地处山区蔬菜价格高,明天八月十二我们从招贤集买一些豆角子,八月十三到果庄集上去卖,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是个好主意!”嵇增兴奋的说。大大说:“就是…我的本钱不够呀。”。“本钱你不用愁,我有!”嵇增说。大大说:“好!我们俩合伙干。”,第二天他们早早来到招贤集,因为临近八月十五,人们都想刷股点钱,买斤肉过节改善一下生活,因此卖豆角子的特别多,他们时间不长就收购了一车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家后,他们把豆角子用稻草捆成二斤一捆,到集上成捆卖,第二天果庄集上的豆角子果然是抢手货,不到半天功夫,一车子豆角子就卖完了,大大和嵇增在集上吃了饭高高兴兴回到家,一算账每人净赚十几元,要知道,那时候人们干一天活的工日值是三毛钱。几十年后,嵇增叔跟我说这件事时还眉飞色舞,兴奋不已,一个劲的夸大大有头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