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9年我刚好六十岁,正在湛江办理退休手续的时候,9月9日,朋友推荐我与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担任其子公司的研究所所长一职,任期三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日举家迁来广州。我这个1939年在澳门出生的人,六十年后在广州新居观看了澳门回归祖国的庆典。2006年女儿于璇被评为广州市外来务工者“十佳”,奖励入户,我因此凑齐四个条件,和老伴一起入户广州。儿子2011年娶了个广州媳妇,三年后也拿到广州户口,1961年我大学毕业离开广州到1999年辗转三十八年后一家四口终于在广州团聚。</p><p class="ql-block">感恩上天的眷顾, 感恩父母在天之灵的庇佑、感恩老伴张丽梅的悉心照料,感恩家人和所有亲朋好友的陪伴和支持。祖孙三代同住一幢楼,歌声、笑声、琴声不绝于耳,孙儿绕膝,享受着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亲朋好友常聚茶叙,唱K旅游,我尽情享受着亲情、爱情、友情带来的温馨和欢乐 !我与妻在风雨中结合,晚年却是幸福的。我活跃在群众文艺的舞台上,唱歌、唱戲、朗诵;策划、主持、指挥,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她回归广州与亲人团聚,充份享受着久别重逢的欢乐!我兑现了和她结婚时许下的“周遊世界”的诺言,携手同遊港澳台和20多个国家,庆祝了“银婚”、“珍珠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如今正满怀信心向五十周年“金婚”迈进!</p><p class="ql-block">崇尚真善美,笃信乐养身,歌伴人生路,喜做乐龄人!</p> <p class="ql-block">六十岁</p> <p class="ql-block">七十岁</p> <p class="ql-block">八十岁</p> <p class="ql-block">我七十四岁那年突生把我七十五年人生的人和事写出来的念头。我觉得很多事情,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亲身经历过。受党教育多年,我们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基础,有必要也有责任把它如实记录下来!这便是我的作品《如果》。</p><p class="ql-block">《如果》这本小书从2015年面世到现在又过去了八年,在这八年中,我继续活跃在舞台上,与家人朋友同乐,与丽梅庆祝了我们的“蓝宝石婚”和“金婚”,重返曾经的工作地湛江承包工厂和南华农场,参加了农垦技校毕业30周年聚会,组织粤、港、澳华侨大联欢和“场二代”唱红歌等活动。</p><p class="ql-block">为了不漏掉这些内容又方便老年朋友的的阅读,我又出版了一本音像版的《如果》,把文字变成音频二维码,加入30多段视频也把它变成视频二维码,这样用手机一扫可听可看,深受欢迎!</p><p class="ql-block">《如果》面世八年里,我还收到了很多读者的赠言,很受感动和鼓舞:</p><p class="ql-block">细细品读,虽经历了残酷的风与雨,但找不到恨,里面只有满满的爱!这本书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大爱和他的思想品德!</p><p class="ql-block">一(技校学生)</p><p class="ql-block">试写十六字首点赞:“情,阔别多年苦思寻。终如愿,重聚热泪盈。情,上山下乡同路人。光时驶,记忆仍犹新。情,农友相交在真诚。肝胆照,逆境伴同行。情,转眼已是老人身。多珍重,晚霞亦光明。”敬祝你们健康长寿,感谢你们为大旺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一(大旺张场长)</p><p class="ql-block">老于是我们南华印尼华侨的知心朋友,因为很相熟,所以对他曾经遭受的磨难都了如指掌!祝老于夫妇健康、幸福快乐!</p><p class="ql-block">-程福荣(朋友)</p><p class="ql-block">于老长辈:您好!闪亮的日常敬佩您的多彩文笔,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恳人一幅幅辛酸奋斗史。作为一位79岁的老人,还有如此好的毅力和精神风貌。不愧为现代老年人的标杆范儿,相当值得他人点赞!您的状态如此康壮智能,定能万寿安康!</p><p class="ql-block">一(网友)</p><p class="ql-block">向英勇的人们致敬!历史记录了你们的勇敢!</p><p class="ql-block">一-李sir(网友)</p><p class="ql-block">作者不但非常用心编辑大联盟欢聚的盛况,深情讴歌这片红土地农垦老领导、老工人和来自不同地域知青、退伍老兵之间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还有自己收获爱情的感人故事……谢谢于叔,在四队您给予我的帮助和启迪。</p><p class="ql-block">-甄丽萍</p><p class="ql-block">《忆秦娥流时光》:流时光,青丝几何染成霜。染成霜,知青岁月,历尽凔桑。韶华虽逝情难忘,铭心浅唱苦乐章。苦乐章,夕阳美好,当乐安康。</p><p class="ql-block">一大旺厂长</p><p class="ql-block">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次磨难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一种心灵的洗涤。佩服你八十多岁,还有如此清晰的记忆,如此青春的激情。</p><p class="ql-block">一三合众心</p><p class="ql-block">经受暴风骤雨乃觉信仰必正,历尽严冬霜雪方显寒梅坚贞。</p><p class="ql-block">--phillip</p><p class="ql-block">回顾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品尝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在经历了世事的浮浮沉沉之后,才发觉当年质朴和友情是那么难舍,那么珍贵,就像陈年的美酒,愈久愈纯香、珍贵和甘甜,在相同的压力下挣扎求索,在艰苦的条件中相伴成长。当年发生的故事,沉淀了五十年,就好像是发生在昨天,依然那么新鲜,那么温馨,值得你俩用一生去回忆、去咀嚼、去收藏。</p><p class="ql-block">一好友</p><p class="ql-block">內容摘录:</p><p class="ql-block">芳华易逝,唯爱永恒</p><p class="ql-block">距离1973年9月20日我们结婚的那一天已经过去了50年,但我对于丽梅的感情从未减少过。我们相依相伴一路走来,庆祝了银婚、珍珠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和今年的金婚。我们用相片和影音把这段幸福的日子永远定格。我很感谢一路支持、陪伴我们的亲人与朋友,当然最应该感谢的便是丽梅,虽然我们的性格、爱好、出身都不一样,但我们却相濡以沫一直走到了今天,而且将一直走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农场职工、下乡知青心连心</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汕头市800多名热血青年分两批奔赴三水县国营大旺农场。这是汕头市第一批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的青年。因为父亲出事,我无法参加高考,便与好同学一起下了乡,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1959年我幸运地被保送到大学深造,1961年7月,我顺利毕业后,成为了广东省农垦系统第一批工科大学生,被分配到南华农场的橡胶厂工作。1982年,我离开了农场。在农场的这24年,我遇到了很多帮助过我的华侨与老工人,也遇到了与我年龄相差十年的女知青--丽梅。我们在农场里彼此陪伴与照顾,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农场贡献着自己的青春,这是一段永远无法忘却的人生记忆。后来,我俩经常回农场探望当时对我们照顾有加的老工人们,并多次组织知青朋友返场探亲。</p><p class="ql-block">爱在旅途,乐在说唱</p><p class="ql-block">当年,我和妻子有着周游世界的约定,如今,我兑现了诺言。从1996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游完了二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台三个地区,并准备在后期继续旅游。外出旅游,尤其是出国游,使我大开了眼界,获益匪浅。美景自不必说,单是世界各地的文明程度就令人羡慕,同时也感慨我们的国家何时能够赶上。携手同行的旅途中,我们相互理解、包容,爱情在路途中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退休回到广州定居后,我不再为工厂的生存而烦恼,同时也避开了官场的周旋应酬,于是便重拾兴趣爱好,在家里k歌,在舞台上表演,找回了年少时期的乐趣,体会到了曾经的快乐。在组织队伍的过程中,也重逢了很多爱好相同的旧友,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大家一同演出,共同将我们的爱好与梦想奉献给社会!</p><p class="ql-block">红色之旅</p><p class="ql-block">瑞金、南昌、井冈山红色之旅,我担任梅州市老游击战士歌舞团的主持人。2008年10月27日进入云雾缭绕的井岗山,上午九点左右到达黄洋界风景区。我指挥大家唱毛主席诗词歌曲《黄洋界》时,还没唱完,忽听游客惊呼:佛光!佛光!原来在旁边山坳里出现一个美丽的光圈,中央像有一个人的影子,虚明如镜,外围呈现红、橙、黃、绿、青、蓝、紫互相交织的七色光环!整个光圈由远及近、由大变小,持续了将近四十分钟!有的游客说是我们的歌声惊动了毛主席,是他老人家“显灵”了!第二天《南昌都市晚报》、《羊城晚报》都做了报道,虽然记者从科学角度解释了这个现象,但我总觉得太巧合了!(随队医生拍下了这难得的镜头,并洗出照片送给大家,我一直珍藏着)。后来,我们继续向上攀登,不久到达山项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塔的平台上,此时浓雾迷漫,看不到周围的景色。我又带领部分团员唱《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唱完不久,大雾开始消散,四周的景色逐渐清晰,阳光普照,层层绿树映入眼帘。又一次如此的巧合!</p> <p class="ql-block">111序</p><p class="ql-block">曾应枫</p><p class="ql-block">(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p><p class="ql-block">初次认识于必正先生,读着他的回忆录,看到他的自传里的种种熟悉的“知青”经历,便带着一份由然的亲近。二次再见于先生,他在原来厚厚的二百多页上又补充了一百多页的图文,更使我对他的传奇回忆一步步走近。</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也称“知青”是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一个特殊群体,可以说,从四五六十年代期间出生的那代青年,在十五六岁的年龄就要远离父母和城市上山下乡去进行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少的五年,多的有十来年。在那年代,中国城市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知青,多的是几兄妹,少的独生子女也不可避免。于必正就是这几千万大军中的一员,不同的是,由于父亲的厄运,大学不可能接纳的他于1958年便从汕头市报名去了三水县大旺农场,可以说,他是中国知青的先行者。</p><p class="ql-block"> 我也当过6年知青,那是1968年去的海南岛橡胶农场,七十年代中曾抽调到省直属农场管理局,去过大旺农场调研,那曾是广东消灭血吸虫病的一个大战场,那里的环境恶劣及劳动强度比海南岛的橡胶园有过之无不及。于必正从一个“海关少爷”出身的文弱书生,亲历了一场场与天斗与地斗的“大会战”,成为一个能挑百多斤的劳动者,第二年由于表现出色被农场保送到华南化工学院橡胶专业学习,完成他的第一个蜕变,从知青到大学生。</p><p class="ql-block">大学两年的生活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吃不饱的困境阻止不了他对学习的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充盈了他的学养,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的于必正分配到湛江徐闻县南华农场的橡胶厂里任技术员。在这块红土地上,他发挥所长,认真钻研技术,解决了胶乳保鲜凝固的一个个难题,赢得职工们的尊重。就在他正想为祖国橡胶事业的发展干一番事业时,却卷入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旋涡中,成为“阶级敌人”,被斗被关好几年,可他始终抱着坚强的信念,且在他人生的几个重要关头,身边都有人在帮他救他,几经劫难,都使他起死回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谁也不能阻止于必正聪明才智的发挥,他从农场到湛江,从农垦技校到研究所,从技术员到厂长。他在湛江承包一个企业,临到60岁退休,还被广州香雪制药公司看中,到广州的香雪制药研究所当所长。于必正的路越走越宽广,他不停地进取,不断地收获事业和爱情,家庭生活越发美好。</p><p class="ql-block">于必正先生起起伏伏的命运正是我们当代同辈人的共同经历,而有些人渐渐地淡忘了,后辈人更是对前人发生的事不关心不了解,更不会理解前辈的艰辛,所幸的是,于必正能把他大半生的经历和磨难,个中的痛苦和欢乐,当时的倔强和无奈,用朴实的笔墨,真实地还原历史,旨在让经历过的和没经历过的人看一看,我们的时代曾经走过的弯路,我们的命运如何一次一次地被改写,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对未来充满理想。</p><p class="ql-block">于先生所经历的历史时期,给他的人生留下磨难,也造就他的成长和成熟,难得的是,在他经历了时间的淘洗,舒展在晚年的安乐时,仍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在他人生中遇见的恩人和贵人,这种美德也正是成就他一生的基石,所以他才能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乐观地坦然地迎接生活的惊涛骇浪,从这个意义上讲,于必正先生的《如果》有相当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感谢于必正先生带来这一代知青的农场记忆,给我们以芳草般的清新和秋叶般的颤栗。同时也感谢“爱回忆”的倾力协助,她为民众提供多品位的出版和阅读的选择,使得各层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对“根”的坚守和热爱。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2015年2月26日于广州</p><p class="ql-block">(曾应枫在文学创作和民间文艺的组织工作上都颇有建树,她创作的儿童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民问文学、小说散文等约三百万字,曾二十多次获得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各类文学创作奖。2004年,曾应枫被推选为“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主办的表彰大会。)</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上篇</p><p class="ql-block">第一章金色的童年3</p><p class="ql-block">家族始末/澳门往事/家长里短/四合院里的衣食住行/童年趣事/辞别爷爷/香港三百天</p><p class="ql-block">第二章红色的少年31</p><p class="ql-block">汕头解放/大院初印象/缤纷多彩的海关记忆/甫惊未定的解放伊始/快乐少年郎/少年同伴/懵懵懂懂的豆蔻年华/忘不了的大院人,永不褪色的大院情/顽劣不减当年/</p><p class="ql-block">61 中篇 </p><p class="ql-block">第三章彷徨的青年63</p><p class="ql-block">父亲被抓/再见了,海关!/搬离海关--苦难伊始/长仁里的日子/捱过去的高中/推迟高考一一京剧的熏陶/祸不单行一一父亲第二次加判/辞母离家/初至大旺农场/迟来的大学/情动南华农场/文革前夕1文革开始了/相识相知/情定风雨夜/见婆婆、家人/婚礼/婚后生活/收获农场</p><p class="ql-block">第四章拼搏的中年199</p><p class="ql-block">转战技校/父亲的厄运与平反/研究所/开发区/重返广州</p><p class="ql-block">231 下篇 </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快乐的晚年233</p><p class="ql-block">重拾乐趣,圆少年时代的梦/怀旧、感恩/五十年后重唱《赞歌》/父母恩情似海,手足之情常在/“好好”家庭/友谊地久天长/感情在旅游路上升华</p><p class="ql-block">第六章感悟与反思351</p><p class="ql-block">“5.30”的枪声/“啃老”与立法/关于“生二胎”/养老问题/老年文艺团队/当今的文艺舞台/谈教育/“吃”的烦恼/隔代亲,爷孙乐</p><p class="ql-block">如果……</p><p class="ql-block">人生没有如果……</p><p class="ql-block">附上朋友赠给我的一篇诗作:</p><p class="ql-block">读于必正回忆录《如果》</p><p class="ql-block">钟民育</p><p class="ql-block">小艇起锚一出港,铺天盖地浪涌舱。八十一难必正果,九月十八又启航。大爱有心善合唱,英才得道贵人帮。携手同行游世界,幸福快乐寿而康。</p> <p class="ql-block">74年在广州补的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谢谢妳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妳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当年结婚时住的六平方小屋</p> <p class="ql-block">丽梅在广州的一大家子</p> <p class="ql-block">知青朋友给我过生日</p> <p class="ql-block">“红宝石婚”宴请亲朋!</p> <p class="ql-block">五八年我下乡的“光荣批准通知书”</p> <p class="ql-block">各级领导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罗天省长题字的“消灭血吸虫病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I日,我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上的文章“情系大旺草塘”</p> <p class="ql-block">情系大旺草塘(于必正文/图)</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12日,我放弃了高考,与八百多位有志青年一道奔向三水县国营大旺农场,这是“汕头市第一批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的青年”(摘自广东省汕头市人民委员会1966年3月24日给参加大旺农场建设职工的慰问信)。这次下乡完全是自愿的,有的担心不被批准,虚报年龄;有的不被批准还哭鼻子哀求;甚至有的是瞒着父母“偷”了户口本先斩后奏报名的。我一是由于家里发生了变故,二是受当时苏联电影的影响,憧憬着开“康拜因”姑娘小伙子一边唱歌一边收割的那种生活。因此,在同学来串联时就一齐去报了名。接到“光荣批准通知书”的那一刻甭提多开心了,我下决心当一辈子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p><p class="ql-block">曾听人介绍了农场的诱人远景,也听到了当地有血吸虫病”的传闻,可我和同伴们根本没把它当回事。出发前一天晚上,在外马路的一间小学集中住宿,天没亮我们即起床,挑着行李赶路。4点钟,准时从西堤汽车站出发。经广州,在爱群大厦对面码头转船到三水县蒋岸登上了大旺农场的土地,挑着行李向目的地“农家乐”作业区进发。我的行李一头是一个铺盖卷一头是一个小皮箱,大概二三十斤。虽然不算重,但对在温室中长大的我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咬牙挺着,脚下根本没有正经的路,泥土地坑坑洼洼,露出刚砍过的芦苇残茎,有的坑里还有起泡的积水,锋利的三角茅划破了手臂,脚底打起了血泡,肩膀也磨破了皮,钻心的痛,人生第一次经受这样的考验。突然人群中响起了歌声:“年轻人,火热的心,跟随着毛泽东前进……”我跟着一起唱,好像一下子提起了精神,肩膀和脚也不那么疼了。经过几个钟头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由于又累又饿,简单的米饭就咸菜也吃得挺香。</p><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是茅草盖的房,墙壁是用茅草和黄泥糊的,芦苇杆拍扁编成一片片当床板,草席一铺,睡得也很舒服。上下两层大通铺,每层睡十几个人,大家躺在一起聊天说笑,感到别样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农场副场长老革命王勇同志详细介绍了农场的情况,谈了远景规划,勉劢我们克服困难,建设一个繁荣兴旺的大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逐渐了解了血吸虫病是怎么回事、大旺农场又是怎样建起来的。</p><p class="ql-block">十万亩大旺草塘人烟稀少,到处是一人多高的芦苇和三角茅,没膝的积水钉螺遍布,田园荒芜,到处是残垣断壁,看不到炊烟,听不到鸡啼犬吠,一片死寂。血吸虫病祸害了这片富饶的土地,正如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所描述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茫茫草塘,大部分人都跑了,剩下的是老弱病残。一位当地老人说:“朗湖原是一个大村,有1300多人口,70%居民死于‘大肚病’,解放初只剩下66人。”得了血吸虫病的人面黄肌瘦,肚大如鼓,满肚腹水,四肢变形,皮包骨头。</p><p class="ql-block">1956年毛主席发出“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消灭血吸虫病的喜讯。毛泽东为此夜不成寐,提笔写下著名诗词《送瘟神》。当年由国家投资,在广东省血吸虫病流行重疫区之一的“六泊草塘”建立了大旺农场。</p><p class="ql-block">汕头八百多名有志青年和广州等地的青年首先进入大旺草塘,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非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与血吸虫进行殊死的搏斗。当年省委领导老红军寇庆延同志身先士卒,亲自下草塘调查研究,与血防组的专家教授同吃同住,为消灭血吸虫病作出突出贡献。省委领导罗天、杨应彬等同志领导了这场战斗,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上万知青、三千多复退转业军人、不计其数的科技人员、医疗专家还有省血防站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千军万马协同作战顶烈日冒酷暑,开路筑堤,翻土灭螺,挖沟排水,兴修水利,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腌咸菜,喝的是黄泥水。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战,《南方日报》1983年10月26日头版头条宣布了大旺农场和三水县消灭血吸虫的消息。接着,1985年12月9日,在中山纪念堂召开庆功大会,宣布广东省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对有功人员进行嘉奖,和我同作业区的李娅佐同志获得了一枚金质奖章。</p><p class="ql-block">今年6月3日,我和几位在广州定居的大旺人一起接待了24位从汕头来的原大旺农场拓荒者。55年过去了,他们想念仍留在大旺的伙伴,更想看看今日大旺士地上发生的神奇变化。我与严本楷、李娅佐夫妇这两位当年参加消灭血吸虫战斗的有功之臣陪同前往,重温历史,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昔日毒水横流的大旺草塘,今天已变成工厂林立、公路纵横、车水马龙的肇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们与闻讯赶来的大旺朋友共30多人欢聚一堂,心潮澎湃,起忆起了当年——那银锄飞舞,草塘灭螺大会战的感人场面,那挥汗如雨挑灯夜战的日日夜夜,那穿着大水靴过江步行赶火车到广州照相的滑稽情景。</p><p class="ql-block">太多大多的回忆,既苦涩又甘甜,既痛苦又幸福。在劳动之余、在节假日、在月光下、在北江边,我们常聚在一起玩呀,跳呀,唱着“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爱上一个小姑娘,嘴里不敢说,心里总是想……”那是电影《国庆十点钟》的插曲,还有《真是乐死人》、《丰收之歌》、《说不上为啥》、《送你一枝玫瑰花》、《含苞欲放的花》,这些上世纪50年代欢快的歌曲给年轻的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那些有趣的歌词,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谈起这段经历,我们为能参加大旺农场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而感到自豪;为在消灭血吸虫病的土地上建起大工厂、小城镇而感到欣慰;我们深深怀念那些为消灭血虫病而献身的伙伴们,他们的名字永远记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大旺消灭血吸虫病的现实曾让很多外国朋友从怀疑到信服,就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也赞扬说“中国消灭血吸虫病对人类做出了贡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我拿出了当年下乡时汕头市公园区人民委员会发给我的“光荣批准通知书”。我的老队长马陈川同志拿出了他当时佩戴的“光荣参加农业生产”的红布条。当年正隆作业区总务卓尊杨同志拿出了草塘灭螺大会战的黑白相片,三人拿着各自的珍藏品合影留念,现场情绪激动,有人过来用手轻轻摸着,热泪长流。</p><p class="ql-block">故地重游,那是我曾经挑过土流过汗的地方,是我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我在那里锻炼成长,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从一个文弱书生变成一个能挑一百斤担子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p><p class="ql-block">情系大旺草塘,难忘大旺岁月。在大旺呆的时间虽短,却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作者:于必正</p><p class="ql-block">刊载于《汕头特区晚报》2013年8月1日第7版(随文照片隐去)</p> <p class="ql-block">汕头、大旺下乡60周年庆(1958—2018)</p> <p class="ql-block">我发表的部分回忆大旺农场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2022年到汕头探望58年一起从汕头下乡的小伙伴们!</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妻下乡40周年而作</p> <p class="ql-block">我和68三位知青活动领头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加妻下乡五十周年庆典</p> <p class="ql-block">年逾七九,携七旬娇妻迪拜游。《5.20》激情浪漫夜,被选中登台秀爱。面对数百游客,高声放言,贏得滿堂彩。掌声、欢呼声不断。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此情此景,终生难忘!缤纷的舞台,热歌辣舞,狂欢派对,全场沸腾!</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2—3日,原广东省湛江农垦南华农场四队、二十二队(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七师十一团四连,恢复农垦建制时分出一个二十二队)近400名原老工人、知青、职工子弟欢聚在南华四队。</p><p class="ql-block">南华农场四队和二十二队没分队前是当时全兵团最大的连队,有农业生产队、胶厂、机耕队和学校,从1968年开始到1976年止,共有广州、惠州、东莞、揭西、澄海、安舖的知青以及“政治学徒”、退伍军人等超过100人来到这里,开始了艰苦的农场生活,他们从此与四队老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五十年就过去了。知青之间,知青与老工人两代人之间联系不断,情缘未了,这才有了半世纪后的大欢聚。我爱南华,我爱這片红土地,我爱农垦的两代人!</p><p class="ql-block">我想念南华五十年代的老领导、老农垦、老工人!</p> <p class="ql-block">农场有为的第二代,四队、二十二队“大联盟”的筹委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组织了一场出色的大聚会!</p> <p class="ql-block">可爱可亲的场二代</p> <p class="ql-block">避疫宅家享清闲,唱K观剧做“美篇”,年过八十不觉老,抖擞精神再向前!</p> <p class="ql-block">永远不忘毛主席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时代,祖国的江山多么壮丽,祖国的人民多么幸福!可是,我们怎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怎能忘记毛主席带领我们跨过的万水千山!黑暗的旧中国,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黒沉沉的天!苦难深重的人民啊,你身上戴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你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可是啊,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志啊,你可曾记得,在那战火纷飞的黎明,在那风雪弥漫的夜晚,我们是怎样的向往啊,向往着胜利的一天。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看哪,人人挂着喜悦的眼涙,个个兴高采烈,流水发出欢笑,山岗也显得年軽!他们在倾听、倾听,倾听着毛主席震撼世界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取自1963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中的串词)</p> <p class="ql-block">“努力在未来,看到更好的我”</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红军”邀我合影,说见到我像见到当年跟着毛主席打江山的红军爷爷,我听了好感动!</p> <p class="ql-block">27日上午进入云雾缭绕的井岗山,上午九点左右到达黄洋界风景区。我指揮大家唱毛主席诗词歌曲《黄洋界》时,还没唱完,忽听游客惊呼:佛光!佛光!原来在旁边山坳里出现一个美丽的光圈,中央像有一个人的影子,虚明如镜,外围呈现红、橙、黃、绿、青、蓝、紫互相交织的七色光环!整个光圈由远及近、由大变小,持续了将近四十分钟!有的游客说是我们的歌声惊动了毛主席,是他老人家显灵了!,第二天南昌都市晚报、羊城晚报都做了报道,虽然用科学的眼光解释了這个现象,但我总觉得太巧合了!(随队医生拍下了這难得的镜头並洗出照片送给大家,我一直珍藏着)。我们继续向上攀登,不久到达山项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塔的平台上,浓霧迷漫,看不到周围的景色。我又带领部份团员唱《红軍战士想念毛泽东》“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唱完不久,大霧开始消散,四周的景色逐漸清䀿,阳光普照,层层绿树映入眼帘。又一次如此的巧合!</p> <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粤西农垦技校85届毕业生周立明亲自驾车陪我到上海知青研究中心捐赠我五八年下乡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金教授,我的“回忆录”对您研究知青问题有用吗?</p><p class="ql-block">谢谢!当然有用,我们在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建立了知青图书资料中心,各种知青回忆录,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都保存在那里,可供现在和今后的研究者使用</p><p class="ql-block">于先生,你好!我的通讯地址是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西楼1921室,邮编200433。邮箱jinguangyao @fudan.edu.cn</p> <p class="ql-block">我的回忆录《如果》发表经过。</p> <p class="ql-block">偶尔到乡下呆呆挺好!</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重温入党誓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