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嵩山,古称“中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p> <p class="ql-block">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天室山。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称中岳嵩山。</p> <p class="ql-block">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p> <p class="ql-block">《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他三座书院分别是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和河南应天书院。</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嵩山地区以其理性主义的儒家哲学学派而闻名。它最初是为佛教活动而建造的,后来被隋炀帝改为道教遗址。宋仁宗于1035更名为松阳书院。宋代著名学者,如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朱熹曾在这里讲学。</p> <p class="ql-block">比如“二程”创立“洛理学派”,在吸收佛道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了儒学,构建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资治通鉴》的一多半(9卷至21卷),要为皇帝治国理政提供一套好的教材。张载更是在这里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他们的崇高追求、不懈努力,影响了当时听课的学子、影响了以后的历史,也成奠定了嵩阳书院在书院史、教育史上、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全名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建造在唐天宝三年间,重八十多吨,建造气势宏伟,雕刻精细,碑文一共一千零七十八个字。其碑文主要是讲述着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讲堂是书院的主要建筑,正房三间,是理学大师程颢、程颐讲学的地方。内部陈列的有教学用具、二程(程颢、程颐)讲学图等。这里也是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从佛教寺庙到道家道观,再到儒家书院,儒释道三种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汇贯通又互相妥协制约,这也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在嵩阳书院的一种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书院内的两棵汉武帝御封将军柏距今4500余年,树龄之古老,举世罕见。</p> <p class="ql-block">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县城东4千米。它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汉武帝,将太室山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p> <p class="ql-block">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p> <p class="ql-block">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p> <p class="ql-block">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p> <p class="ql-block">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一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高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1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p> <p class="ql-block">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p>